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2023-01-07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两面性手段来统治人民的;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对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情景的模拟表演和对贵族、平民与奴隶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方法,并增强自己合理的历史想象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思考,讨论和识读“周初分封略图”等教学活动来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增强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法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的学习,了解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重点与难点〗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采用各种方法表达观点的能力;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提问: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什么?此后又经历了哪些朝代的更替?

  学生回答。

  出示夏商西周形势图,作一国之主该如何进行有效统治呢?

  一、 西周的分封制:

  1.  原因: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疆域广大,而且当时交通通讯设备极其落后,难以对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统治,周王通过分封制实际是建立对全国的控制网。

  2.  内容:

  归纳知识点:“授民授疆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请一个小组同学扮演分封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演示分封的过程。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周王,你希望诸侯为你做什么?

  如果你是诸侯,你需要为周王做什么?

  指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诸侯的义务:拱卫王室、朝觐、纳贡、服役等。

  3.  作用:

  学生识图:《周初分封略图》。周初分封了71国,其中又分为同姓诸侯国和异姓诸侯国。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同姓诸侯国?什么是异姓诸侯国?如果你是周王,你会分别把他们安排到什么地方?

  周王通过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地方扩散的控制网络。

  提问:周王的分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指导学生讨论回答,认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含义。

  二、 贵族、平民与奴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试绘制夏商西周的社会结构示意图。

  统治阶级 贵族:包括诸侯、卿大夫、士 担任各级官员,以剥削平民奴隶为生,仅从事脑力劳动,不从事体力劳动。

  被统治阶级 平民:指“众”、“民”、“庶人”、“农夫”等 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有人身自由,拥有一些私有财产,“犯罪或负债会沦为奴隶”

  奴隶:来自战俘、触犯刑法的罪徒等 无人身自由,被杀死,用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为死去的贵族殉葬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描述他们的生活及自己的感受。

  三、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指定了刑法,结合以前所学内容,提问:你认为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课文,举例说明什么是礼仪教化?它对于国家是否重要呢?

  阅读《左传》材料,理解其含义。

  礼仪教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讨论:礼仪教化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存在?它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在夏商西周时期,无论贵族或平民都生活在氏族或宗族血缘纽带编织的社会网络之中。统治阶级通过军队、刑罚维护其统治,通过祭祀祖先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的体验,使学生对西周的制度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下面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把商的都城迁到殷的王是:(      )

  a.汤            b.盘庚             c.商纣           d.伊尹

  3、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铜车马          d.盂鼎

  4、“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解释是:(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经制定了刑法  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  d.禹刑极为残忍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武官村大墓是王陵之一。整个大墓的布局以椁室为中心,椁室下面的一个小方坑叫腰坑,内埋一执戈武士。椁室顶上的墓室两侧,埋着41个殉葬人,……墓室的上层,整齐排列着30多个面向中央的被斩下来的人头。

  请回答:1、这是一种什么制度?殉难者是什么人?

  2、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

  一、1.(b) 2.(b) 3.(b) 4.(b)

  二、1、人殉 奴隶

  2、在奴隶社会中,奴隶的命运是悲惨的。生命毫无保证。奴隶社会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的压迫、剥削之上的。奴隶社会是残酷的。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2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 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五种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15岁的年龄,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兴趣点也较容易转移,对感性直观的知识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课概念性的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性学习能力,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又能使整堂始终保持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上做到松紧有度、顺畅自然。

  2、本课采用的教具有:地图册、插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图册是采用北师大版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西周分封形势》图。

  插图是课文中插图:《大盂铜鼎》、《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商朝文字;图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图》(2幅)、《西周社会网络图》(2幅)。

  练习题、史料引文及插图、图表、地图均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

  采用这些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及有关插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过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想像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做课堂练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拟用3分钟):

  首先,采用谈话法复习上一课知识,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况。

  然后提问:“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由此导入新课。写出小目标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本目拟用4分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了解夏商是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

  然后问:“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号令天下呢?”学生答:“分封制”,教师又问:“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

  接着,又提问:“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本目拟用13分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知道和说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

  对于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这一点,学生容易说出,而学生要说出“受封者的义务”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上“分封制规定了”这几个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就此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观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从中感悟历史。

  学生剧表演: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先找六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这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要向这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台词包括为什么要对受封者进行分封,分封给他们的东西(土、民、礼器等)以及周王对他们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等);受封者的台词包括对周王的感激以及对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时,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现出来;装束上可简单一些,只需别上一块号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师将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边看演出边思考,演出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答:可以团结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用多媒体播出),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周初的主要封国,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哪条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东的封国各是哪个?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诸侯以及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内进行统治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分封制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然后展示教师设计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关系,以便说明周王通过分封制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如图(用多媒体播出)。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3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一、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周边的统治,大规模分封        ,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主要内容:周王把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        ”。

  3.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        的命令,治理        ,保卫        ;必须定期到周王室朝觐、        和        。

  4.作用: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        、        联系,密切了同周边        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        和        。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1.贵族:周王以下的        、        、        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

  2.平民:平民阶层隶属于        ,是        和        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奴隶:主要来源于        和触犯刑法的        ,他们毫无人身自由,被奴隶主用于        和        。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为了        和        ,夏、商、西周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

  2.刑法:制定了        的刑法。

  3.礼仪教化

  (1)含义: 西周初期,规定了一整套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        ,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作用: 起到了维护        和稳定        的作用。

  ●学习分封制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 (作用)

  ●奴隶社会中,贵族残酷剥削、压迫平民和奴隶,贵族是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和稳固统治秩序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疑难突破

  1.分封制的实质

  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它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通过与王室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是在奴隶主贵族间解决权位和财产继承问题的一种制度,是为巩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服务的。周王就利用这一级一级的分封方式,建立了一套统治网,大大加强了等级制度。从天子到士,都是上级对下一级分封,下级对上一级承担种种义务。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要从维护奴隶主专政的角度去理解。

  2.礼仪教化的作用

  西周统治者注意吸取商亡的教训,为巩固其政权,在暴力统治人民的基础上,进行“礼”的教育,采用暴力与礼仪教化相结合的双重手段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西周的礼仪制度就是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制度。“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与自己身份相符的事,也就是绝对地“顺从”,与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礼”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维护等级制度、教化民众、凝聚宗族、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作用,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要从问题的两个方面去思考,既要看到礼仪教化是统治人民的手段,又要看到其积极的进步作用。

  问题探究

  问题:请你试一试,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示意图。

  ●先列出西周社会中都包括了哪些阶级或阶层,注意一个都不能少,区分出他们所处的地位,要形成网络状的结构图,图的形式要简明、美观。

  探究:参考示意图如下: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4

  【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知道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哪些。

  3、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8-32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请同学们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授予某个诸侯,称为“_________________”,由诸侯管理_________________。诸侯必须服从_________________,管理_________________,保卫_________________。

  2、夏商西周社会等级分明,划分为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划分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

  3、夏商周国家统治人民的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请同学们看下图,说一说西周社会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5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奴隶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提高识图能力,并注意古今地名(或简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观看西周分封制的模拟表演,学习组织历史短剧演出的方法,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分封制”和“礼仪教化”,了解它们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和德行”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从而加强孝亲观念。

  教学重点:

  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理解分封制和礼仪教化的作用,学习设计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周初分封略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历史短剧演出法,小组竞争与合作法。

  板书设计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目的

  2、主要内容

  3、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1、军队和刑法

  2、礼仪教化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习奴隶社会的历史,还记得中国的奴隶社会经历了哪几个朝代吗?(生答,教师板书)

  统治者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就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夏、商、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当时的统治者究竟是如何管理广大的疆域、统治众多的臣民的呢?今天这堂历史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板书第6课课题)

  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夏商西周时期……”一段楷体字,然后悬挂“周初分封略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指出西周的疆域非常广大,但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又极其落后,因此,要有效地管理如此广大的地区,特别是边远的地区,就一定要有一个适合的制度。周正在总结夏、商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种新的统治制度——分封制。

  一、西周的分封制 (板书)

  师:在西周初年,周王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一个能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的控制网。那么,分封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实行目的(板书)

  学生回答略

  主要内容(板书)

  师:下面,我们请六位同学为大家模拟表演周王分封时的情景,其他同学边观看表演边思考两个问题:“周王对哪些人进行了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投影)

  学生课本剧表演2分钟。场景1:周王分封嫡长子;场景2:周王分封其余诸子;场景3:周王分封功臣;场景4:周王分封异姓贵族。对话主要内容:周王分封;受封者表示效忠)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周王对自己的儿子、亲属、功臣和异姓贵族进行分封;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叫做“授民授疆土”,同时还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就是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治理好自己的侯国和保卫周王;不仅周王能进行分封,诸侯也可以在侯国内进行分封;周王、诸侯等的地位由他们的嫡长子继承。

  现在大家都很清楚了,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周王进行分封和受对者必须履行义务。(板书)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分封制是逐级进行的。

  投影“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并适当讲解。

  周天子

  诸侯         诸侯

  卿大夫    卿大夫     卿大夫

  士       士       士        士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平民

  奴隶     奴隶     奴隶      奴隶     奴隶

  引导学生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找出主要封国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而且这些诸侯国国名同今天的一些地名也有联系。之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主要封国都集中在大河流域?”

  学生回答略。

  作用(板书)

  请学生齐读“通过分封制……文化发展”一段,并用一句话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板书)

  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社会成员有贵族、平民与奴隶,他们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有关内容分析、想像一下,贵族、平民与奴隶各包括哪些人?他们在当时各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第一至三组分别想像贵族、平民、奴隶的生活:第四组主要谈对这样的社会有何感想。时间2分钟,可以讨论,想像要合理,语言要精炼。

  (在学生发言时,注意用平和的语气纠正学生想像不合理处)

  “贵族”: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都属于贵族。贵族管理国家和人民,可以对人民判刑甚至处死他们,但人民却不能这样对贵族。全国的土地和财富都是贵族的,贵族根本不用于体力活,这些都是平民和奴隶在做。

  “平民”:被大大小小的贵族统治着、剥削着,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工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绝大多数都很贫困。但他们属于自由人,多少还有一点政治权利和私人财产,比起奴隶还是好一些。

  “奴隶”:来源于战俘或犯罪的人,完全属于他们的主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丝毫财产,干的是最苦最累的话,吃的是最差又少得可怜的食物,所有劳动成果都归主人,是“会说话的工具”。被主人任意买卖、打骂,即便被随意处死了,主人也没罪。

  “感受”:奴隶社会中,贵族残酷剥削、压迫平民和奴隶,贵族是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也正是平民和奴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了解了贵族、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情况后,下面我们一起来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具体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设计要求”:(1)包括所有阶级;(2)区分出阶级地位;(3)各阶级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4)简明、美观)

  四个组集中讨论和设计,3分钟后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各组设计的示意图,并根据设计要求加以简单点评:各组设计得都不错,只是还有些粗糙,请课后各组认真加以修改,我们将把它贴在教室里。教师可展示自己设计的示意图供学生参考。

  师: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和平民也必然要进行反抗。在这种情况下,奴隶主又怎么办呢?

  三、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板书)

  在本目中,主要用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军队和刑法(板书)

  师(提问):建立军队的目的是什么?夏商西周统治者建立起强大的军队,目的就是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平民、奴隶的反抗。当时,周王的常备军队就在14万人以上,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支庞大的军队。

  从夏到西周,都制订了非常严酷的刑法,而且越来越严密。那么,刑法主要是处罚哪些人的?为什么会是这样?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从夏至西周,统治者制定的刑法主要是针对平民和奴隶的,而贵族犯法只要缴纳相当数量的赎金就可以免刑。这就叫“刑不上大夫”(副板书)。还有一句话叫做“礼不下庶人”(副板书),什么叫“礼”呢?

  礼仪教化(板书)

  师:大家还记得商朝灭亡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略。

  师:因此,西周统治者非常注意吸取商代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军队、刑法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但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教化民心,进行“礼”的教育,让人民驯服地接受统治。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读一下课文中的有关楷体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礼”指的是合乎尊卑等级身份。

  由此可见,所谓“礼”,就是每个人只能做和自己身份相符合的事,也就是下级顺从上级、人民顺从统治者的统治。(副板书:顺从)这和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礼”的含义一样吗?(学生举例说明古今“礼”的不同)

  这种礼仪教化在当时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礼仪教化在当时起到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巩固统治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尊老观念、家族观念和亲情观念的形成。

  教师可进一步小结:西周的统治者吸取商亡的教训,注意治民之道,系统地提出了“礼、乐、刑、政”一整套治民之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礼”和“刑”。西周的礼仪制度和暴力镇压互相配合,共同作为统治人民的手段。在西周,“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刑”则专门对付和镇压平民、奴隶,所以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这堂历史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时,教师在黑板上作简单的记录,如了解了分封制,学习了用示意图的方法表达观点,知道了一些今天地名的历史渊源等)

  课后要求学生重点复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各组把“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认真设计、修改,第二天进行展示。

  课堂练习略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6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班级:          姓名:                小组:           编号: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西周的阶级结构 。

  2.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暴力镇压与礼仪教化相结合。

  【预习检测】请看课本28-29页,回答下列问题: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制:

  1.原因(目的):                          

  ★2.内容:

  ①周王把 土地 和 臣民 授给某个诸侯,称为                    。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          的命令,保卫 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         、             和            。

  3.作用:    

  ①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②密切了                                         ,推动了                。

  二.西周的政治等级:(周天子 →     →      →      → (平民 →         )

  贵族(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三、西周的统治手段:             ,                 。

  【重难点突破】(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一、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原文大意看书本33页材料阅读)

  1、这则史料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         的社会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原文大意看书本29页底部解析)

  2、此材料表明分封制的目的是            ,其分封的原则是:                     。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分封制能否保证周天子对广大疆域的长久统治?为什么?

  2. 学习小组疑点、难点:

  【归纳整理】

  请你自行设计本课的知识网络: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家喻户晓,与诸侯,列国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分封制的是(    )。

  a.周天子分封亲属功臣,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b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保卫周天子

  c各个诸侯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外族入侵d诸侯要按受封土地数量向天子定期纳税

  3.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4. 分封制使西州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次序是  (  )

  a 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 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5、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主要手段是(    )

  ①暴力镇压    ②实行分封制    ③礼仪教化    ④实行宗法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贵族把奴隶当作祭祀祖先的供品或殉葬品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二)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摘自《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                                                            

  请回答:①材料一记载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③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学法指导】

  制度类知识的学法指引:

  要了解这个制度出现的背景、目的,内容、发展、影响、启示。以分封制为例:

  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授民授疆土,受封者的义务。

  作用:初期巩固统治,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但一旦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就会战乱连连。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篇7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结构: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在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维护自己和本阶级统治的手段以及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 对以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三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内在联系,才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的概貌,并能对西周的社会网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以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法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情景,增强学生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

  通过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的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本课的重点是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它是本课的重点呢?这是因为它是本课的主干,牵涉到整课知识的教学,对以后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②本课的难点有三个: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为什么它们是本课难点呢?这是因为分封制及礼仪教化对初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比较枯燥、抽象的概念,较难理解;而设计西周社会网络图涉及到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较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这三者都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情景设置法、图表法等五种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这五种教学方法呢?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15岁的年龄,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兴趣点也较容易转移,对感性直观的知识较易接受;对理性的知识就不易理解。再加上本课概念性的知识偏多,内容较为枯燥和抽象,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使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性学习能力,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又能使整堂始终保持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在教学上做到松紧有度、顺畅自然。

  2、本课采用的教具有:地图册、插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地图册是采用北师大版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的《西周分封形势》图。

  插图是课文中插图:《大盂铜鼎》、《商朝墓葬中的无头骨架》、商朝文字;图表是《西周分封示意图》(2幅)、《西周社会网络图》(2幅)。

  练习题、史料引文及插图、图表、地图均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

  采用这些教具辅助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深入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形势图》及有关插图,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图方法,以及如何有效提取信息;通过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以及如何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模拟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历史剧表演,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合理的历史想像力,以及如何与他人合作;通过对课文有关内容的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通过做课堂练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拟用3分钟):

  首先,采用谈话法复习上一课知识,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更迭的情况。

  然后提问:“国家产生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如何管理广大地区,统治人民,巩固政权。你知道夏商西周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吗?”由此导入新课。写出小目标题。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本目拟用4分钟)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让学生了解夏商是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

  然后问:“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号令天下呢?”学生答:“分封制”,教师又问:“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学生开始阅读课本有关内容,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样上课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能力。

  接着,又提问:“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下一目的教学。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本目拟用13分钟)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本堂课的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够知道和说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

  对于内容的第一部分,即“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这一点,学生容易说出,而学生要说出“受封者的义务”这一点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课文上“分封制规定了”这几个字,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就此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利于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然后观赏学生历史短剧表演,从中感悟历史。

  学生剧表演:采用“学生模拟表演西周分封时的情景”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和说出“西周分封制”的内容。课前,先找六位同学进行演出培训。这六位同学分别扮演周王、嫡长子、周王的儿子、侄子(代表同姓)、功臣以及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要向这六位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如周王如何授民授土,受封者如何接受分封并对周王表示效忠。台词包括为什么要对受封者进行分封,分封给他们的东西(土、民、礼器等)以及周王对他们的希望(如治理好封地、效忠王室、保卫周王,还要朝觐、纳贡、服役等);受封者的台词包括对周王的感激以及对周王表示忠心。演出时,社、白茅等都要用一些物品表现出来;装束上可简单一些,只需别上一块号牌表明身份即可。演出前,教师将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周王对哪些人进行分封?”,“分封制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边看演出边思考,演出后让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答:可以团结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看地图册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用多媒体播出),结合地图向学生介绍周初的主要封国,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哪条河流附近,最北、最南、最东的封国各是哪个?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诸侯以及诸侯以下,又是如何在自己封地内进行统治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分封制有较全面的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伏笔。然后展示教师设计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关系,以便说明周王通过分封制还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如图(用多媒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