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2023-01-05

贞观之治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事实;

  2、通过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简单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重点】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自学指导】

  一、 唐朝的建立

  1、 说出隋朝灭亡的原因。

  2、 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期间在位的皇帝是谁?

  2、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被称为什么?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促使了上述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当政期间实行了哪些措施?人们怎样评价她的统治?

  精讲透析:

  根据所学

  的历史

  知识,

  比较一

  下唐太

  宗和汉

  文帝有

  什么共

  之处?

  【当堂检测】

  1、唐朝建立的时间:        年;建立者:                  ;都城:        。

  2、唐高祖退位后,继承皇位的是         ,他就是          ,年号        。

  3、“房谋杜断”是人们对唐太宗时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两位宰相的称呼。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jian )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5、唐太宗时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被称为                   。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她本是        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

  人称她的统治为“                                ”。

  7、你能总结一下“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那些吗?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贞观之治 篇2

  第2课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与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结合学案进行预习,了解重难点等基本问题。

  2.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展示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3.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四、知识链接

  1.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推翻隋朝。

  2.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

  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3.唐朝盛世:

  兴起于贞观之治,继承于武则天统治,顶峰于开元盛世。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a.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b.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人物;  c.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d.应抓住历史人物历史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价;e.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上。

  五、自主预习

  (一)基础知识导读。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

  1.618年,            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朝灭亡。同年,在太原

  起兵反隋的贵族          ,进入长安,建立          。

  2.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唐太宗名叫            ,年号         。

  3.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治绩在历史上被称位                。

  4.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做宰相,人称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5.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建国号为      ,人称她的统治                                 。

  (二)问题探究:结合课本深入学习,边看书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列举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

  2.为什么说武则天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比较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共同之处。

  六、目标检测

  1.猜一个历史谜语:持久和平(打一古地名)。下列王朝中,定都此地的有:(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汉  ⑤隋朝  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2.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开国皇帝            b、重视发展生产 

  c、提倡节俭            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3.经常提醒皇帝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皇帝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直言大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骆宾王

  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③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武则天的统治风范被称为“贞观遗风”,是因为:              (  )

  a、她的年号叫贞观    

  b、她继承了唐太宗的遗志 

  c、她继承了唐太宗的皇位 

  d、她的统治使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繁荣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

  7.某校的历史小组正在进行有关“武则天”的研究,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你可以建议他们从哪些途径获取资料?

  (2)对武则天这个人物历史上有很多争议,如果你参加他们的讨论,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呢?

  七、知识网络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3课《开元盛世》,将第2课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贞观之治 篇3

  第二课  “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一、 课程目标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四、 相关图片:李世民、唐朝三省六部制、武则天

  五、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回忆导致秦朝灭亡的史实等,引申出隋朝的灭亡

  方案二:回忆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

  唐朝的建立:

  学生编演小品:“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学生小组讨论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方案一:讨论:唐太宗和隋文帝的相同之处

  方案二: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讲述唐太宗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

  撰写:武则天无字碑的碑文(评价武则天)

  讨论:谈谈你对女皇武则天的评价

贞观之治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唐太宗、武则天人物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3、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她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 就是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三、开元盛世:

  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五、教师小结:

  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六、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七、作业:

  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附:板书设计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都:长安。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4、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贞观之治 篇5

  【课程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玄武门之变”吗?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取得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成为唐朝第二任国君,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做了哪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呢?你知道“贞观之治”吗?

  同学们,下图中间坐着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你知道他前面的这位大臣在做什么吗?这幅图反映出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什么故事?你知道“房谋杜断”的由来吗?

  你知道这位雍容华贵、端庄淑雅的女人是谁吗?她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你想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吗?据说,她的墓碑空无一字,有待后人去评说。你又会怎样看待她的功过是非呢?

  带着众多的疑问,让我们走进第二课“贞观之治”,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神秘与精彩。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知道这是谁说过的话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请试着讲个故事来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处理“舟”、“水”之间关系的。

  2.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可参考下表)

  人物

  时间

  主要功绩

  影响

  汉武帝

  唐太宗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2.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不同表现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二、辨析题

  在我国历史上,有多位女皇帝,其中武则天是政绩较为突出的一位。

  【资料:】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和大多数皇帝一样,李世民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较重大的一次政治斗争是“玄武门之变”。

  626年,北方少数民族突厥入侵,李渊令齐王李元吉领兵抗敌。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为李元吉送行的宴会上乘机杀掉秦王李世民。这样,李世民不得不用武力来谋求生存了。他首先在李渊面前揭露了太子和齐王的阴谋,取得高祖的同情。然后又策反了李建成、李元吉派去防守皇宫北门──玄武门的卫兵。六月四日,秦王又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伺机行动。李建成得知阴谋败露,忙和齐王商议对策。二人决定先带兵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当他们进入玄武门、走到临湖殿时,发觉有可疑情况,急忙拨马而走。这时,李世民率军从后面喊杀而来。匆忙之中,李元吉忘记打开弓箭上的机关,连射秦王三次,都未拉开弓。李世民一箭射死皇太子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李建成的部将得到消息后,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最后失败。

  李渊知道木已成舟,只好答应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接着,李世民又借“叛逆”的罪名,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消除了政敌的残余势力。

  八月,李世民逼李渊传位于他,从而使自己登上帝王宝座。

  【思维拓展】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治理国家期间,一方面纵容一些官吏以残忍方法强迫犯人认罪,杀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另一方面,武则天也任用了很多有才干的大臣,采纳他们的意见,又推行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繁荣。

  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武则天呢?请试着对她作一客观评价。

贞观之治 篇6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兴亡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三)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创新点

  1.首先学生带问题自学5分钟,对本课有个概括的感性认识。

  2.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录象资料。

  3.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入  新课。有关资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提问: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介绍“贞观”、“开元”年号,指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荣强盛发生在他们的统治时期。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

  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贞观之治 篇7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材料三:唐太宗曾命令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武将常何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所写的二十多条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一问,才知道是他家的 食客马周代写的。太宗立即召马周进宫,发现他确实人才难得。虽然马周出身贫贱,也没有立过功,但太宗破格提拔,马上委任官职。马周果然不负所望,很快就做了宰相,并多次劝诫唐太宗减少劳役,体恤百姓。

  讨论回答:唐太宗为什么能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又是怎样任用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点明:任用人才是因为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所以他用人不计资历地望,不计亲属恩怨,尽量做到唯才是举,兼收并用。同时他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如同“元首”和“股肱”的关系,阅读p10第二段小字部分。看看说明了什么道理?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懂得一个人的见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所以国君只有和臣下一起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基于以上认识,唐太宗做到虚心纳谏。(板书)

  2、虚心纳谏。(纳谏是指古代帝王采纳臣下的意见)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0第三四段小字和p11第二段小字,想想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为什么唐太宗能做到虚心纳谏?对敢于纳谏的魏征是如何器重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特别指出:“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也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当今中学生来说,应如何借鉴唐太宗身上的品质?(敢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错误)

  提问:同汉文帝、光武帝比较起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

  (四)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引导学生掌握教材p11页第一段内容,找出杰出帝王的共同点: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注重节俭。而唐太宗比他们还有注重纳谏这一点。同时结合p11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看到唐太宗的另一面,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已非常难能可贵,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唐太宗的功绩是主要的。

  (五)课堂小结。以课后“思考与讨论”做小节。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创业难和守业难为观点,分别从课文中的材料和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找论据,经过讨论以后双方各找一名代表进行阐述,对方进行反驳。在论证和反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见解,但教师要应该指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兴与亡”关键是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板书设计:

  君民关系:

  君臣关系:

  用人方面

  对待谏言

  教学后记:

贞观之治 篇8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4.“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探讨了隋朝历史的有关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生:(回忆,作答)

  师: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

  (板书,第2课标题)

  一、唐朝建立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

  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唐政权建立后,只占据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要进行激烈的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

  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说明。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灭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这些内容说明唐太宗是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

  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所以他很重视选官和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乘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盟”字为名。

  师:请同学阅读教材归纳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哪些呢?

  生:阅读、归纳、概括。

  师:(总结)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四、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出唐玄宗的政绩。

  生:看书,归纳、概括。

  师:总结。

  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姚崇极力主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禁绝佛寺道观营造,重奖进谏之臣;宋璟主张放宽赋税、减轻刑罚、选拔人才、官吏称职。唐玄宗对他们重用为相,致使政治清明。

  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背诵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结论: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师:同学们可将本节教材内容做一知识结构的整理。

  { 建立 → 盛世 {  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继承—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贞观之治 篇9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近亲”。隋炀帝继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615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次年拜太原留守。(太原郡治所为晋阳,在今山西太原。)

  李渊起兵的酝酿和经过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613年征高丽之役,李渊督运于怀远镇,路过涿郡,与宇文士及深夜密论时事,开始有起兵反隋夺取天下之志。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为副。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饷丰沛,可以“食支十年”。李渊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将长子建成留在河东,命其“潜结英俊”;携次子世民至太原,命其“密招豪友”,积极准备起兵。李世民结交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暗自部署力量。617年初,李渊使刘文静伪造敕书,说炀帝要发太原、马邑等几郡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全部当兵,年底集中涿郡,将攻打高丽。于是群情激愤,马邑刘武周乘机起兵,引突厥攻占汾阳宫。李渊借机募集新兵,并密召长子建成、四子元吉等急赴晋阳。炀帝派遣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虽迫于非常形势同意李渊自行募兵,但眼看上万新兵云集,怀疑李渊有异志,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想把李渊父子诱骗至晋祠,伏兵杀害。晋阳乡长刘世龙得知此事,因感李渊不以其出身微细,以礼相待,立即将此事报告李渊。李渊父子决定先发制人,于617年五月起兵晋阳。旧史所说李世民暗中在晋阳部署宾客,准备起兵,而李渊不知其事。等到李世民把计划告知李渊,李渊大为惊骇,甚至要执李世民送官治罪。这是不可信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把李世民说成李唐王朝的真正奠基人,使他的皇位获得合法性。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当然,年轻的李世民见事敏速,行动大胆,劝李渊早日举兵,可能纠正过李渊行动过于迟缓的弱点。在李渊的授意下,他在组织起兵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

  李渊父子得知王威、高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资治通鉴》卷183)617年五月伏兵于晋阳宫城外。次日清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同坐视事,刘文静引开阳府司马刘政会进来,说有密状告人谋反。李渊故意示意王威取状先看。刘政会说:“所告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视之。”李渊看状,上写:“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高君雅发现已陷入对方圈套,大呼:“此乃反者欲杀我耳。”刘文静等立即执王、高二人入狱。恰巧突厥数万人扰晋阳,众人以为是王威、高君雅所勾引,李渊于是斩王威、高君雅,铲除障碍,公开起兵。六月,建成、元吉等始至晋阳。

  起兵后,李世民倡议北结突厥,以解后顾之忧,并凭借突厥兵马壮大声势。李渊亲笔致书突厥,卑辞厚礼,遣使驰送始毕可汗。向突厥称臣,请始毕出兵相助,约定“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突厥送马千匹来太原互市,并答应出兵相助。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自己与建成、世民率领三万大军誓师南下。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机进兵关中。沿途队伍不断壮大,十一月,李渊命建成、世民四面进攻,遂克长安。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617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迎代王侑即皇帝位,是为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炀帝为太上皇。隋恭帝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次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杀隋炀帝。五月,隋恭帝禅位,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改元武德,定都长安。立建成为太子;以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元吉封齐王,唐朝正式建立了。

  唐政权建立后,只据有关中一隅。全国各地同时称王称帝的还有十数家,重新统一中国,还要经过激烈的战争。自618年到624年,七年中除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得以割据朔方外,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第一战是对陇右的薛举、薛仁果父子,迫使薛仁果降唐。第二战是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进攻河南的刘武周和宋金刚。第三战是对东都的王世充势力和窦建德领导的农民军,打败窦建德,消灭了他建立的夏政权;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灭亡了他建立的郑政权,为唐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李世民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山西太原晋祠(图画)

  在今山西太原市,始建于北魏前(郦道元《水经注》已记载)。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其子燮因晋水改国名为晋。北齐时曾改名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仍名晋祠,以后历代多加修葺。

  唐太宗

  唐太宗(598—649),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李渊即位后,李世民任尚书令,不久封为秦王。在统一过程中,他的功业超过太子李建成,双方争夺皇位。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迫使唐高祖退位,自己称帝。次年改元贞观。他在位时(626—649),出现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他还平定东突厥,置安西都护府,被突厥等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他以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发展唐蕃关系。在位时,他积极发展同日本、古印度等国的友好交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但晚年缺点暴露较多,如连年用兵,赋役加重,等等。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

  这段话源出自《荀子》,是唐太宗对太子的教诫,见《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他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善于用人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贞观政要》),所以他很重视选官用人。他求贤若渴,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重视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刘洎、岑文本、马周等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正是这些谏净,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引《旧唐书·魏征传》)。

  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非常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初,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太宗除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外,还用参知政事、参议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义,任用其他一些大臣为宰相,参加议政。这样把宰相班子扩大,并且以品位稍低的他官参与议政,使之成为一个变动不居的集体,便于控制,有利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致造成宰相专权,大权旁落。同时,扩大议政人员名额,可收集思广益之效。新的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唐太宗还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相互检查的作用。要求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他一再要中书、门下两省大臣,凡是诏敕有不便之处都要论执,不要盲从。旧史称唐朝政府处决政务很少错误。

  唐太宗还大力精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隋末豪杰并起,割地称雄,归附唐朝后,高祖割置州县安顿他们。因之州县数目,倍于隋朝,形成民少吏多的弊政。唐太宗命房玄龄等并省中央文武官员,由2000多人减为643员。裁并州县,因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共设州府358,县1551。精简中央、地方各级政权机构,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兴学校,发展科举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由于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贞观政要》)。因此在文化政策上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叫生徒,教师为博士、助教。国子学收文武官三品以上子孙、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从三品以上曾孙。四门学收下级官员及庶人子弟。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于是国学之内8000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每年定期举行,常设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明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材,录取后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最重要。进士科在隋朝仅试策论,贞观八年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年加试帖经、杂文。天宝年间始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u)的诗(见《唐摭言》),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经济发展较快

  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丰收),则兆庶(众百姓)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外出官员回朝,他都要先问田苗好坏,百姓疾苦。为了不夺农时,他还把皇太子的冠礼(成年礼)由二月改为十月。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至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加以贞观元年关中歉收,斗米值绢一匹。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e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资治通鉴》卷193)。《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ing yu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从皇后到皇帝

  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父武士彟(huo),为贩卖木材的大商人,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母杨氏,隋室疏宗。武则天通晓文史,明敏果断,“巧慧多权术”。14岁时,唐太宗召其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655年,立为皇后。唐高宗因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遂专国柄,权势日重。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她取代李唐王朝的趋势日益明显。徐敬业、越王李贞等相继起兵反抗,迅速失败。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大周圣神皇帝,并自以“曌”(zhao)字为名。废睿宗为皇嗣,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于公元674年上疏,建议高宗施行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浮巧,省力役等进步主张,高宗诏令全国实行。她比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684年下令奖励农桑,提出凡是官吏在所治理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降职。高宗死时,她宣布百姓年满50岁者免除徭役,比60岁免役的旧制缩短了十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很爱才,初唐诗人四杰中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讨武曌檄》,对她攻击谩骂,写得痛快淋漓,当她看到“一杯(pou用手捧)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指高宗坟土未干,中宗已遭废黜)时,问是何人所写,对以“骆宾王”,她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即不遇,未遇被识拔的机会,不得志)乎!”(《资治通鉴》)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刻废黜甚至诛杀。她所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武则天时开始提拔的。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威权,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使农民饥馑逃亡问题日益严重。

  武则天后政局动荡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的七八年中,政局极不稳定。中宗、睿宗昏庸懦弱,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激烈倾轧,接连发生政变。韦后窃取大权,先杀太子李重俊,后又毒死中宗。睿宗的儿子李隆基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武氏家族,即位后再杀太平公主一伙,至此政局才稳定下来。

  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

  任用名相。开元初相继任用熟悉吏治富有才能的姚崇、宋璟为相。玄宗对他们信用不疑,两人“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资治通鉴》卷211)。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裁汰冗官。将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吏,予以裁撤精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将宰相的名额由睿宗时的十余人减少到二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整顿吏治。比较严格地选官,强调以功以才授官。玄宗特别重视地方官的人选,716年在宣政殿前亲自复试吏部新授县令(《资治通鉴》)。比较严格地考核,每年十月玄宗令各道按察使(负责巡察考核吏治的官)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定奖惩升降。实行京官与地方官交流任用制,为改变重内官轻外官的风气,开元二年下令:“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同上)。

  淘汰僧尼。武后以来,佛教势力继续发展,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给封建政府带来危机。玄宗接受姚崇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使一万二千多人还俗。规定各地不得新建佛寺。

  重视农业生产。唐玄宗一再要求地方官注意兵役、徭役、租税的均平征敛。他重视农田水利的管理,随时招抚逃亡人口,还经常发布特敕,缓征、减征、免征民户贷粮、租调、地税。

  经济繁荣

  开元时期统治者的各项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汴(今河南开封),西至歧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荣,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口 45431265,比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上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下述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这是唐朝的极盛时期。

贞观之治 篇10

  课题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个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 、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   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  “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 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是赋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劳役天数的减少和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劳役,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是沿袭、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为隋朝首创,唐朝加以沿袭并进一步完善,使得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并对今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行政体制产生重大影响。 3)是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主要原则是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并且编纂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唐律疏义》。 3、何谓“治世”以及如何认识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     关于“治世”,  “治世”通俗地说就是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关于如何看待和评价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体会,然后做出自己的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贞观之治 篇11

  第2课 贞观之治 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唐朝的建立

  _____年,隋朝灭亡。李渊进入_________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后传位________,即唐太宗,年号_________。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措施

  ①经济上:重视发展__________,减轻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

  ②政治上:合并_________,革除_________;注意任用_________和虚心____________。

  2、“房谋杜断”:房谋是___________,杜断是_____  ______,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

  3、“贞观之治”:政治比较_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_______,国力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__。

  2、武则天统治政策:

  ①重视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破格选拔_____________,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它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一: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唐太宗和汉文帝的共同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活动二: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当堂检测】

  1、下列人物中,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d、姚崇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 ②东汉 ③隋朝 ④唐朝(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 ②姚崇 ③魏征 ④宋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6、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7、“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不同表现是(   )。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贞观之治 篇12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知识要点1.  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南北。618年春,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2.  隋朝官员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晋阳(今太原)起兵反隋,率部众攻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3.  唐太宗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以人为镜)。4.  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唐朝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5.  唐朝时发明的重要农业工具是筒车和曲辕犁。 6.  唐太宗实施的实现贞观之治的措施(治国之策)

  类别

  内容

  备注

  政治上

  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改革三省六部

  经济上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丝绢或麻布代替徭役

  法律上

  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贞观律》

  教育上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国子学、太学

  民族关系上

  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天可汗

  随堂练习1.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帝王,“贞观之治”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1)你认为评价封建盛世的“指标”应该包含哪些要素?(2)唐太宗特别善于用人,他在位时期出现了哪些名臣(列举两位即可)?唐太宗2.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告诫太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写出与“黎庶”含义相同的词语(一例)。这段告诫的话与什么朝代的兴亡教训有直接的关系? (2)为处理好“舟水”关系,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少于两项)? 3.  默写:唐太宗实施的实现贞观之治的措施(治国之策)

  类别

  内容

  备注

  4.  读图回答问题:①给右图加一个合适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②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省下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分管具体政务。5.  阅读: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哪些?(1)建立背景: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政权特点:都采取新的措施来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3)存在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4)灭亡原因:都因为统治者的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5)大型工程:都修筑了大型工程,秦长城和隋大运河;(6)历史地位: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灭亡教训为后来的统治者借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

贞观之治 篇1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的女皇帝。(强调)

  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

  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贞观之治 篇14

  第2课   贞观之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一、唐朝的建立(略讲)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     李渊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强调)展示武则天画像,边引导学生看图,边简介武则天经历。重点介绍武则天的统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讨论: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作业:课后作业

贞观之治 篇15

  教学重点

  "开元盛世"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是: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另外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文化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教学的难点。本节课涉及对三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初中学生往往用好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地位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李渊建唐后和其子经过七八年的征战逐步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则达到了唐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昌盛的顶峰时期。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开元盛世”,可让学生结合对“贞观之治”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物发展之间有类似的特点,即“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均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经济措施,使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从而形成盛世局面。让学生掌握这一规律,由此实现重点突破。

  2、关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本课难点是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把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逐步培养的方法。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个历史人物,只要求学生客观地论其功过,以达到正确评价的目的。

  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二是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三是大兴学校,发展科举。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对唐玄宗、武则天的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客观的辩证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绩,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分析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消极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侧重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对武则天,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三是由于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进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继续发展。另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总结武则天从政的表现,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性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对唐玄宗的评价,可以由学生概括其功绩: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推动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关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败政治,可在后面课中总结。前后课结合起来,总体评价唐玄宗。

  这些难点的解决,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后学习中运用。

  3、讲述“女后皇帝武则天”一目,教师可首先提问学生:如果你知道武则天这一人,那么你印象中的这个女皇帝是怎样的呢?

  然后向学生展示武则天的画像,请几位同学讲一些有关武则天的小故事,教师在介绍武则天的统治时,可让学生参考课文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难点突破方案

  对于“贞观之治”,教师可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紧接着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同时介绍唐太宗其人。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思考问题:第一、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么?第二、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谈谈对唐太宗政策的评价和感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做总结。

贞观之治 篇16

  2贞 观 之 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影视剧《武则天》片断。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4)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

  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多媒体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通过投影,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贞观之治 篇17

  [课标内容]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 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 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 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 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3、“贞观之治”的内容

  二、难点

  1、如何 评价唐太宗

  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采用“自 学——问题——讨论”教学法

  [导入新课]

  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

  教师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 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一、玄武门 之变

  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二、轻徭薄赋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三、知人善任

  1、原因

  2、表现

  3、作用

  四、加强中央集权

  五、完善科举制度

  六、“贞观之治”的含义

  [小结]

  要求学生谈谈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突破难点。

  [课后活动与探究]

  课后收 集隋炀帝的有关资料,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评价隋炀帝的短文。

  [课后作业]

  完成课 后习题。

  第2课  贞观之治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间的年号为(           ),他是发动(           )做了皇帝。

  3、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为相,人称“房谋杜断”。前后向唐太宗上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贞观年间,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采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隶属于三省中(         )省。

  6、唐太宗为解决“民少吏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在当时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应该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9、“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