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

2019-11-25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二: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学生:自学,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教学,整体把握教材。依据探究快速阅读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4、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