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学生回答: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2、学生阅读第95—96面课文,完成表格
1、学生模拟表演:郑和船队到达印度洋沿岸某一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与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
2、教师对郑和航海的事迹作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阅读导入框,对郑和有进一步认识: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将永远会得到他曾到达过的亚非地区人民的怀念。
过渡: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