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课程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通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3.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二、关于学法和教法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讲故事、讨论辨析等为主,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三、教材分析: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