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了解,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通过想像唐人的生活,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想像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唐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以此了解唐朝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
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像自己作为一个唐人时的衣食住行情况,借此体会盛唐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像唐人的生活情况,体会盛唐时代生机勃发的活力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自信大度的气质。教学重点: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影响着那个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精神风貌。唐代的科举制对盛唐社会焕发出的生机活力与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难点: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差距比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本课将通过表演、想像等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的体验以解决这一难点。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矛盾
师:老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儿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
师:谢谢大家这么多的好主意,老师现在心里有数了。那么,如果我们是一位封建帝王,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拔一些有才干的官员呢?
因学生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感觉到了选拔一个人才要考虑很多,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时比较慎重,也觉得略有困难。教师相机点拨:其实那些封建帝王也真的遇到了我们现在的这个问题,他们也为此做了很多尝试:有亲自去查访的,有发文布言征求的,也有以门第选拔的……但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直到隋唐时期,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一目“科举制焕发的活力”,然后同桌说说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生:阅读课文,讨论。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隋朝以前,选官时讲究门第,只有高门大族的子弟才能做官。隋文帝继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进士科是隋炀帝时加设的。唐太宗时加试经史,唐高宗时加试帖经、杂文,武则天时初行殿试。那时的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科举对士子学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基础;也为士子们创造了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同时,科举制还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就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启示的。 唐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富于创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服饰时尚自然地融入中原文化,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