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7-05-13

第一节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 郑建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  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  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  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学生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  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