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案

2023-09-12

科学课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空气无处不在,它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呢?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本单元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了解生命之源,初步形成爱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2、本节课我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了解“空气在哪里?”通过“捕捉空气”和“转空气”的过程,在体会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

  学情分析

  1.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与学生的谈话当中了解到学生已经对空气的概念比较熟悉,它的一些性质也略知一二。同时他们又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实验,这样我设计实验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吸引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验的操作性不高,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不够,所以该课时的教学应以引导为主,实验为重

  3.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道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性质及应用。

  3、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空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空气的存在,并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探究空气的性质。

科学课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

  师:小时候我们的食物是母乳,是妈妈的乳汁哺育我们的身体成长。现在,我们的身体越长越高,活动量也越来越大,母乳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营养的需求,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天的食物。(板书:一天的食物)

  师:同学们,要探究一天的食物,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什么?

  生: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怎样记录呢?

  生:按一日三餐来记录。

  师: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具体的记录要求,请看大屏幕。(出示CAI: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要求的。

  生:1.思考记录的方法。

  2.按思考的方法进行记录。

  3.交流,记录:

  ★一天中你吃了多少种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有哪些?

  师:在第三点上,老师作个说明(每个同学独立的统计出一天所吃的食物的数量,从记录中发动吃得最多的食物和每餐都吃的食物。当你记录完整后,把你的结果向小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二、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好,以上周星期天为例,请同学们按要求进行记录活动。给大家8—10分钟时间。

  (评:根据我校寄宿制的特点,我选择了以星期天为例让同学们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在记录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疑问,比如零食算不算,饮料算不算等,但这正是我期待的结果。)

  提示:在记录过程中,如果有个别同学不清楚的,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并按要求逐一完成记录活动。

  教师巡视。

  师:下面开始汇报。(出示实物投影---全班的食物统计表)

  生:(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119种,最多的吃了21种,最少的吃了19种,平均吃了17种。每餐吃的食物有米饭,吃得最多的食物有肉,米饭。报告完毕。

  生:(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85种,最多的15种,最少的8种,平均吃了12种。每餐吃的有米饭,吃得最多的也是米饭。报告完毕。

  生:(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82种,最多的吃了14种,最少的6种,平均吃了12种。每餐吃的是米饭,吃得最多的是肉。

  生:(第四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130种,最多4种,最少5种,平均每人每天吃16种食物。每餐都吃的是米饭,吃得最多的是米饭和肉。

  (针对第四小组的汇报,不少同学在下面议论,还有同学直接提出了疑问。)

  师:请再把你们小组吃得最多的数量和最少的数量汇报一遍。

  (第四小组的同学还未回过神,第五小组就开始汇报了。)

  (评:同学们发出了疑问,不但说明学生在认真倾听,而且还在动脑思考。)

  生:(第五小组)我们组共吃了77种,最多的种,最少的种,平均种。最多的是米饭和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生:(第六小组)我们组共吃了127种,最多的吃了21种,最少的是13种,平均吃16种,吃得最多的是米饭,每餐都吃的是米饭和肉。

  师:请看统计表,根据我们每个组每天吃食物的平均数量,估算出我们班平均每天吃多少种食物?

  生:12种~14种。

  师:请再看统计表,每天吃得最多的吃了多少种食物?

  生:是第一组和第六组,都吃了21种。

  师好,请这两组的吃得最多数量的同学汇报。

  生:略。

  师:请同学们看第四组的数据统计,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有啊!

  生:他们组的最多的是4种,最少的是5种。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他们小组的合作学习不认真!

  师:第四组的同学找找原因。

  师:请同学们再通过比较,吃得最少的是哪个组的?多少种?

  生:汇报(略)。

  (评:我只选取了最多和最少的数量的同学进行了汇报,来处理记录中同学们出现的疑问。对于第四组的数据,其实在刚汇报过程中我就进行了及时的追问,但汇报的同学没及时发现他们在记录过程中出现的疏忽,所以我就放在这里了。)

  三、给食物分类

  师:这么多的食物,我们能给食物分类吗?分类在原来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比如在第一单元《电》的学习中,我们就给绝缘体和导体分类,

  师:今天我们给事物进行分类,怎样分类呢?

  生:可以从食物的颜色来进行分类。

  生:可以从味道来进行分类。

  生:可以按营养来分类。

  师:好,无论从颜色,味道等来分,这些都是我们给食物分类的方法。我们按一定的标准来给食物分类。请看大屏幕,出示具体的要求。

  师:请同学们阅读要求。(给食物分类)

  生:1.确定按什么标准给食物分类。

  2.按确定的标准标准进行分类。

  师:以每个小组记录的星期天的食物,按你们小组确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分类活动开始。

  师:汇报。(先汇报出分类标准,再举例)师板书/

  生:(第一小组)我们是按荤食,素食来分的。

  生:(第二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生:(第三小组)我们是按味道来分的。

  生:(第四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生:(第五小组)同第四小组。

  生:(第六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看你们小组还还按另外的一种标准进行了分类的吗?

  生:是,我们还按喜欢和不喜欢进行了分类。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分类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完善?

  师:我们就先听听第六组同学的意见,好吗?

  生:我认为不完善。比如我举一种食物,肥肠粉,有的同学喜欢吃,有的同学不喜欢吃,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

  师:因为个人的口味不同,不能明确的把某种食物归为喜欢吃的或不喜欢吃的,是根据各人的喜好,对吗!

  生:对,所以我觉得这种分法不完善。

  师:好,我们再看其他四个组都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我们看看第三组按味道来分,这种分法又是否完善呢?

  生:我们分了甜味,咸味和辣味。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他们的这种分法是否完善?你们有什么疑问提出?

  生:我认为热狗不该分在辣的这一类。

  师:这是以为在热狗上加了辣椒。这样就会改变他的味道了。

  师:夏天到了,我们每天都得摄入大量的水。水是什么味道的呢?

  生:甜

  生:酸

  生:我们观察过水,应该是没颜色,没味道。

  师:我们通常摄入的纯净水是没味道的.。

  师:这种分法完善吗?

  生:还是不太合理!

  师:我们再看其他四个组都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请举例。

  生:火腿肠,虾,牛肉等都是荤食;菠菜,黄瓜,土豆,豆芽是素食物。

  师:火腿,虾,牛肉都来源于哪里?

  生:动物。

  师:黄瓜,土豆呢?来源于哪里?

  生:植物。

  师:我们说,按荤食和素食给食物分类,是从食物的来源分类的。

  师: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人们的生活习惯来分。比如:有的同学汇报的蔬菜,水果,面食,粮食,还有我们每天可口的菜肴,有各种各样的调味品等。

  师:这两种分类方法是最常见的分法,也是相对较完善的分类方法。

  四、分类方法的应用

  拓展:我们看餐厅第六周的食谱(出示)

  师:第一,二,三组按食物的来源进行分类;第四,五,六组的同学按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汇报。

  生:我们这组来源于植物的食物有米饭,白菜,豆腐。还有豆芽;来自动物的有蒸排骨,甜椒肉丝,烧牛肉…。

  师:像土豆烧牛肉,甜椒肉丝等,还能不能再细分?

  生:能,土豆,甜椒是素食物,牛肉和肉丝是荤食。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其他组的分类情况。

  生:米饭,粥,馒头是属于粮食;牛奶,鸡蛋属于营养品;

  师:不错!从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中蕴涵的学问丰富吗?

  生:丰富。

  师:是的,比如我们分的植物类食物还可以分为哪些?动物类食物又可以分为哪些?这也是教材第39页提出的讨论题目,留给大家课后完成。

  五、延伸

  师:请同学们去留心我们学校餐厅的每周食谱,都是精心配制的营养餐。为什么说是科学,合理的营养餐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是一日三餐,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却吃出了疾病?这些都是和食物有关的话题。同学们可以去咨询生活老师,也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继续进行有关食物的探究活动。

  六、结束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科学课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声音有轻有响,并能加以简单区分。识字:“轻”、“响”。

  2.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晃的不同声音。

  3.乐意参加常识探索活动,并学会在生活中主动探索。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二.活动准备

  1.易拉罐若干,半数装有钉子或者豆类,半数装有纸或者小木棍。

  2.“响”“轻”立式字卡各两份。

  3.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引题。教师直接出示四只易拉罐。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

  2.通过听听、看看来进行观察。

  ① 教师摇一摇装钉子的易拉罐,请幼儿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响)请幼儿对声音进行模仿。

  ② 教师摇一摇装纸的易拉罐,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声音?(轻)

  ③ 教师展示“响”,“轻”字卡,并将两只易拉罐分别放在相对应的位置。

  ④ 教师将另外两只易拉罐分别摇一摇,结合幼儿的意见对其进行区分摆放。

  ⑤ 开易拉罐。教师引导:“这些易拉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吧!”教师分别打开四个易拉罐,并把里面装的东西倒出来,分别在幼儿面前进行进距离的观察。

  ⑥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放在易拉罐里面摇一摇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3.通过亲身操作进一步感知轻和响。

  ① 教师引导: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的易拉罐,我一个人玩不了那么多,我请小朋友跟我一起来玩,好吗?

  ② 教师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时候不要随便的摇,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师请小朋友们操作的时候才可以摇。小朋友摇一摇以后,听听这个声音是轻的还是响的,是响的,就站在响字宝宝旁边,是轻的,就站在轻字宝宝一边。

  ③ 幼儿操作,找到相应的字宝宝并站在旁边。

  ④ 教师检查,纠正。

  4.用易拉罐来给音乐配伴奏。

  ① 听音乐一遍,区分响的一段和轻的一段。

  ② 幼儿和教师一起根据音乐轻响来给音乐伴奏。响的一段由拿响罐的小朋友摇,轻的一段由拿轻罐子的小朋友摇。

  课后反思:

  我班孩子刚入园不久、年龄偏小,对各项活动中的规则理解模模糊糊,有时还混淆不清。常常会出现该轻时不轻,该响时不响的情况。所以,仅从科学的领域体验声音的轻和响,对我班孩子来说没有意义。我尝试从社会领域切入,2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幼儿提供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帮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声音,从而更加清晰地理解班内的各项活动规则。对于小班初期的孩子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其体验声音的轻和响呢?我的策略是:

  1、巧用故事,体验什么什么时候响。轻的情境是很难为人营造的,我想到了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创设了讲故事的情境,巧妙地抓住了孩子想听清故事内容的心理,声音越说越轻,帮助孩子体验轻的声音有时会让大家听不清楚,从而理解一个人发言时声音应该响亮。

  2、听真实的噪音,体验什么时候该轻。倾听一段真实情境中的杂吵声,引导幼儿谈感受:“你们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听不清楚?”从而体验在什么时候应该用轻轻的声音。

  3、在真实的的情境中发出轻响不同的声音。教师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实践中体验轻响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科学课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复制的现象,感受复制方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尝试简单的复制方法,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橡皮泥、模具、泥工板。

  2、恐龙平面图、拷贝纸、铅画纸、复写纸、印章、白纸。

  3、彩纸、剪刀、小筐。

  4、复印机、电脑、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复制的现象。

  1、出示小鱼图。

  提问:“这是什么?老师还需要一张一样的小鱼图,有什么办法?”

  2、示范使用复印机操作过程。

  师:我就请复印机来帮忙。看,一张一样的小鱼图出来了。

  3、:刚才老师操作的过程就叫复制。复制就是做一模一样的东西。”复制的方法有很多种,刚才老师用的是复印机来复制。

  二、尝试简单的复制。

  1、我还带来了一些东西:恐龙图、拷贝纸、复印纸用这些材料能不能来复制小恐龙呢?还有印章、模具,它们能用来复制吗?请你们动手来试一试。

  2、幼儿自由选择,操作。

  鼓励先完成幼儿尝试多种方法复制。

  3、介绍复制情况。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是用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复制的?

  师:请你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复制出这两个东西的?

  (2)请使用相同材料,不同方法幼儿来介绍。

  师:有谁也用了这些材料,但不是用这种方法来复制的?

  (3)请使用不同材料的幼儿来介绍复制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材料来复制的?请你也来介绍一下。

  (4):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可以用来复制的。

  (请你们把东西都放回筐里。)

  (当幼儿讲到用复印纸等要讲解一下操作的过程和要点。)

  三、感知、探索快速复制的方法。

  1、师:“5月12日,四川发生了大地震,现在那里的小朋友需要许多纯净的水,我们一起他们,好吗?”

  “你们每一个的筐里有一瓶水,我们要想办法用最快的速度复制出更多的水。还有5分钟,运送水的车子就要开了。小朋友要加油哦!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快速复制。

  提醒:废纸放桶里。

  3、介绍复制方法。

  (1)师:“时间到,请小朋友数数复制了多少瓶水。”

  (2)请复制的最多幼儿来介绍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复制的。

  (3)请用不同方法进行复制的幼儿来介绍,比比哪一种方法好。如果同一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有多有少。(剪速度快慢)

  4、: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复制出这么多瓶水,四川的小朋友一定很感激你们。

  四、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在我们平时的生活里,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复制的办法?”

  2、“复制的方法对人们有什么好处?”(方便、速度快)

  延伸:了解电脑复制,结束活动

  1、出示小兔图。“这是谁,小兔一个人觉得怎么样?”“怎样帮助她?”(复制的方法)“老师也小兔找它的好朋友吧。”

  2、.教师电脑复制小兔。

  “原来电脑也是可以用来复制东西的,家里有电脑的小朋友回家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你们平时发现了不同的复制方法,再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好吗?”

科学课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主动进行操作,感知、发现物体的膨胀现象。

  2、学会比较观察法,萌发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透明容器若干,水泡过的和没泡过的黄豆,蘑菇、茶叶、木耳,温水。

  活动过程

  幼儿观察并了解物体膨胀现象。

  出示用水泡过的黄豆和没用水泡的黄豆,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教师: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区别?

  幼儿自由选择,动手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教师提供茶叶、干木耳、蘑菇及温水。幼儿自由选择进行实验,观察物体的膨胀现象并记录。

  引导幼儿说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鼓励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怎样让苞米变成苞米花?

  物体膨胀现象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发现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膨胀的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活动延伸

  1、阅读幼儿用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幼儿按照书的提示做物体膨胀的试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日常活动渗透指导幼儿把黄豆(或其他豆)放人水中,进行连续观察实验,并指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

  区域活动

  1、在自然角中投放透明容器若干,黄豆、麦杆、虾片、玉米、蘑菇、茶叶、木耳适量。指导幼儿把黄豆放人有水的玻璃杯里,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家园共育

  1、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热胀冷缩等,并鼓励孩子利用科学常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指导孩子了解并学习使用家中简单的测量工具,如尺、温度计等。

  3、在“医院”“商店’’等角色活动区放置温度计、秤等,请幼儿在活动中操作应用。

  4、指导幼儿借助各种物品进行测量,如用手测量桌子的长度等。

科学课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探究水的兴趣。

  2、初步了解瓶内石子量的多少与小瓶在水中的沉浮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水、抹布、小玻璃瓶16个、清洗干净的大桶8个(用以盛水)、小石子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有多次玩水的经验,已经感知并探索过水有浮力、会流动等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探索通过增减小瓶里的石子来改变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瓶里装的石子多,就可以沉下去,反之则浮起来,进而让幼儿理解如何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沉下去的小瓶浮起来。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请幼儿猜一猜,把这个小空瓶放在水中会怎样?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到水底?(出示小玻璃瓶和装水的大桶,幼儿进行猜测。)

  教师:现在再请幼儿猜一猜:在小瓶里装上石子放在水中小瓶会怎样呢?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通过不断改变小瓶里石子的数量探索小瓶在水中的位置。

  (1)教师交代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①小玻璃瓶容易破碎,所以一定要轻拿轻放。

  ②每次打开瓶子装完小石子后要将瓶盖拧紧再放在水中。

  ③小石子掉了要及时捡起来。

  ④两个幼儿共用一个大桶,水洒了要用抹布擦干净。

  (2)幼儿亲自动手操作。

  ①幼儿将小空瓶放入水中,发现小空瓶是浮在水面上的,从而验证了自己事先的猜想。

  ②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浮在水面上的小空瓶沉到水底。

  教师:我们在小瓶里装些石子会怎样呢?

  幼儿:可能还在水面上。

  幼儿:不一定,有可能会沉下去。

  教师: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又怎么知道哪种方法正确呢?

  幼儿:那我们试一试吧,看看怎么才能让浮在水面上的小瓶沉下去?

  幼儿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神情都非常专注,有的幼儿在小空瓶里装满了石子,放入水中,小瓶一下子沉入水底。有的幼儿只在小空瓶里装了几个石子,小瓶仍然浮在水面上。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在小瓶里装了石子还漂在水面上。经过反复实验、尝试,最终每名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都能在小瓶里装入足够的石子使小瓶沉入水底。

  ③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将沉入水底的小瓶再浮起来。

  教师:现在小瓶里装上石子都沉在水底了,我们还能让它们再浮上水面来吗?

  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大部分幼儿都意识到要让小瓶浮在水面上就要把小瓶里面的石子拿出来一些。有的幼儿一下子拿出许多石子,瓶子里只剩一点,放入水中便获得了成功。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获得成功的幼儿再往小瓶里放进一些石子看能否还浮在水面上。有的幼儿只取出几块石子,将小瓶放进水中,还是沉在水底,但这些幼儿并不气馁,继续探索,一次次减少瓶子里的石子,反复实验尝试,最终让小瓶浮在水面上。

  ④引导幼儿探索如何增减小瓶里石子让小瓶处在水中间,既不沉到水底,也不浮在水面上。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了,在小瓶里装上石子它能沉到水底,拿出一些石子它又能浮在水面上,那我们怎样能让小瓶悬浮在水中间呢?

  幼儿的意见不一,有的幼儿说把小瓶里石子拿出一些,有的说应该再增加一些石子,于是幼儿又开始反复尝试、操作。幼儿做实验时非常认真,通过不断增减瓶里的石子,甚至将大的石子换成小的或将小的换成大石子,探索如何使小瓶悬浮在水中。由于小瓶处在水中是一种悬浮状态,这就要求物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一实验结果很难成功。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分享。 (1)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在实验中是怎样让小瓶沉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上的。

  (2)引导幼儿讨论:小瓶由浮变为沉或由沉变为浮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经验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越重就越容易下沉,越轻就越容易浮起来。

  教师将几个幼儿的实验小瓶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并请幼儿将装有小石子的小瓶按照由多到少进行排序。教师从多的开始拿逐一让幼儿猜一猜放到水里会沉还是浮,开始几名幼儿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沉下去!”幼儿答得都很正确。当取到中间的小瓶时,幼儿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的说是“浮”,有的说是“沉”。当第一个出现浮起来的小瓶时,有的幼儿马上说出了以后几个小瓶都是浮上来的。

  教师:“为什么你们认为以后几个小瓶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幼儿:“因为小瓶越往后就越轻,小瓶中装小石子多了就重,小瓶就沉下去;石子少就轻,就会浮在水上。”

  4、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沉浮实验,探索在小瓶中装上其他东西怎样让它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或悬浮于水中。

科学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科学课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车轴的名称和用途。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幼1:是轮胎)

  (幼2:是车子里的方向盘)

  (幼3:是里面的发动机)

  (幼4:是轮胎里面的棍子)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一)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汽车,它缺了什么呢?(车轮)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幼1:因为它没装好)

  (幼2:车轮没有连起来)

  (幼3:中间少了一根连起来的棍子)

  (二)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三)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操作实验和讨论交流。

  (一)实验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1:滚动一块圆纸板,观察滚动的情形。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二)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幼1:我滚一个小车轮的时候,滚不起来,两个连起来就好滚了)

  (幼2:一个车轮滚一会儿就倒了,两个车轮连起来可以一直滚)

  (幼3:一个纸板滚得不平衡,两个串起来就平衡了)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高潮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四、扩展和想像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1:车子开着开着,“嘭”一声,就爆炸了)

  (幼2:如果没有车轴了,轮子就到处散开了)

  (幼3:车子会撞到一块儿去,会起火,会爆炸)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五、游戏:找车轴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科学课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猜猜,看看,摸模,讲讲,认识螃蟹的主要特征知道螃蟹是崇明的特产。

  2、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重点:认识螃蟹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观察仔细深入。

  教案准备:螃蟹(生的和熟的)、稻草、水、大盆。

  教案过程:

  一、谈话猜谜(半圆形队形)

  师:今天,有一位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是谁呢?我给大家猜个,猜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位客人是谁了。

  附: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猜猜这是什么?

  一、说说

  你能说说你见到过的螃蟹,你所认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幼儿分别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朋友,(观察前提问看看它长得怎么样?身体是怎么形状的?颜色呢?它有几腿?还能发现其他的吗?

  三、观察

  1、看看螃蟹的身体、颜色、腿、眼睛、大鳌,雌、雄等等。

  2、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3、用稻草去碰碰螃蟹会怎么样?

  4、(往大盆里倒点水)螃蟹在水中是怎么样的?(幼儿分散在大盆两旁,观察螃蟹,先看再每人一根稻草和螃蟹玩玩,最后放入水观察)

  四、集中谈话(边提问边认识螃蟹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1、螃蟹是什么颜色的?(青灰色)身体的反面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椭圆形)

  2、眼睛长在那里?嘴巴呢?

  3、有几条腿?(八条腿)它是怎么爬的?(横爬)

  4、用一根稻草去碰两只大钳,提问:这是什么?哎呀,我的手指被螃蟹的什么钳住了?(大钳)大钳像什么?(剪刀)这大钳有什么用呢?(保护自己拿东西吃)

  5、你们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水塘)

  6、你们吃过螃蟹吗?熟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味道如何?

  附:雌-底部是半圆形的雄-底部是三角形的

  小结:螃蟹生活在水塘里,身体是椭圆形的,生的颜色是青色的,熟的是红颜色的,反面是白颜色的。有嘴巴、眼睛、两只大

  钳,大钳可以拿东西吃,也可以保护自己,有几条腿,是横爬的,一节一节的,靠近身体的一节粗,中间的一节比较细,最前面一节是尖尖的,上面还有毛,浑身上下都有硬壳,熟的螃蟹味道真鲜美。外国客人来到我们崇明岛,我们都会用什么招待他们(螃蟹)螃蟹是我们崇明的特产,他们尝后翘起大拇指直夸:Verygood

科学课教案 篇10

  活动背景:

  幼儿对水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喜欢玩它。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己探究水与油之间的相互倾倒、搅拌、静止时的三种不同现象。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培养孩子反复实践、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品质。

  活动目标:

  1.发现油和水互不相溶的现象。

  2.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活动准备:

  1.水、油每人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你问我答》

  1.小朋友提有关实验物品的问题,教师回答。

  2.杯子里有什么?

  像水一样会流动的,黄颜色的,爸爸妈妈炒菜是要用的“油”。这里还有一杯,这是什么?(水)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会怎样?

  把水和油倒在一起,可能会怎样?

  二、猜想记录

  1.把幼儿猜测结果图出示在黑板上。

  油会在水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为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杯油和一杯水,每个小朋友在小托盘中取一杯油和一杯水,注意轻一点不要弄撒了哦。

  2.幼儿实验,记录。

  把油倒进水里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呢?(幼儿:油在水的上面)

  3.幼儿验证预测结果教师记录。

  油在水的上面,把黑板上刚才我们猜对的画一个勾。

  4.搅拌后油在水的位置,教师出示第二组图片。

  看一看这张图是什么意思?

  幼儿:用筷子搅一搅。

  猜一猜我们用筷子搅一搅油会在水的哪里?

  5.幼儿实验并记录。

  这里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小卡片,还有油画棒,把你搅拌后发现的有意思的现象记录在小卡片上,我们黄色的油画棒表示油,蓝色的表示水,小朋友要记清哦。

  四、交流、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1)做完实验的小朋友来把你的卡片贴在黑板上。(2)谁来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杯子里的油和水有什么样的变化?

  2.教师小结:油和水这两个好朋友很奇怪,油总是在水的上面。请小朋友回去观察一下中午咱们喝的汤,爸爸妈妈炒的菜是不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五、提出新问题

  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油和水混在一起呢?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中班科学“油和水”教案与反思》摘要:的哪儿? 2.统计幼儿每种预测结果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3.简单介绍记录表。 4.幼儿记录并讲述自己的猜想。 三、进行实验 1.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科学课教案 篇11

  教学要点:

  观察土壤里的动物,设计不同土壤对生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3、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漏斗、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和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一、引入。

  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

  二、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一、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

  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

  ……

  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

  二、调查。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

  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科学课教案 篇12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产生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为了使孩子对日常生活中的水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提高温度、改变形状、搅拌)加快物体在水中的溶解。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掌握几种常用的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初步学习多人合作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生活中观察过物体的溶解,对物体的溶解感兴趣。

  物质准备:幼儿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绿豆、冰糖、醋、盐适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请你们走到你们小组的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偿一偿、摸一摸,看看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它们分别是:绿豆、醋、冰糖和盐。

  (自评: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基本部分: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自评: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幼儿观察完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3.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绿豆放进水中,沉下去了;醋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后最后看不见了。醋、冰糖、盐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呢?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自评: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最终将课堂带进了幼儿的实际生活,知识探索与实际相联系,具有生活性。)

  4.怎样加快溶解?

  (1)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溶解,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就以冰糖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猜想怎样可以加快冰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幼:幼儿猜想,并交流猜想结果

  (2)师:请小朋友自己寻找解决办法,看看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加快溶解?并运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记录好实验结果(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自评:在本环节中,将知识的难度提高一点,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活动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课的开始,运用课件创设富有激情的情境:一个小朋友,早上要喝一杯加冰糖的牛奶去上学,可是冰糖溶解慢,眼看快迟到了,你们听“滴答滴答”,时间在流逝,小朋友已经很着急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创设这样的情境的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自行探究知识。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首先我运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提供的实验电器材,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怎样使冰糖加快溶解。最后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的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

  以上,我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各组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加快冰糖溶解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通过加快冰糖溶解方法的探究,使学生有足够多的经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四、整合三种方法,并运用于实验

  小组按规则进行肥皂溶解的快的比赛。只要有一组完成实验,就结束实验,各组上交器材。然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总结溶解更快的方法。这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比赛,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联系生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学用结合

  我首先根据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课后进行食盐溶的快的实验比赛。并让孩子们课后去思考:溶解加快了,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哪些不利的方面?如果有不利的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减慢溶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并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小百科: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科学课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知道水里有溶解和不溶解于水的物质

  2、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处理过程。

  3、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沉淀和过滤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

  2、沉淀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

  3、过滤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滴管。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消毒是水净化的常用方法。

  2、向学生进行饮水卫生教育,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沉淀和过滤实验的操作规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水污染》和课本36页插图的课件。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水里面有什么?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

  学生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并汇报

  2、教师:水里有什么呢?(板书)自然界的水由于各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中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学习用沉淀的方法净化水。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以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们附近农村,由于农民都使用了自来水,一般就不用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加入适量明矾、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的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积淀的结果。

  2、指导学生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又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3、指导学生学习用消毒的方法净化水。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这就需要消毒,比如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我们把煮沸各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又简单又可x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学生汇报

  三、自由活动

  1、了解自来水厂水的生产过程,并进行饮水卫生教育。

  (1)提问:你家饮用的水是归哪里的水?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讨论:自来水要经过几道净化处理过程?

  (3)提问:自来水经过多道净化处理,能不能直接饮用?为什么?

  2、探索研究:自己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

  (1)教师:如果让你设计一个自来水加工厂,你有怎样的设想,把你的意图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学生设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

  四、拓展活动

  教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淡水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出现了淡水资源的缺乏现象,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到河流、田野……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请同学们课下对附近的工厂、河流进行调查。谈谈你的感想和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

科学课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两种颜色混合而发生的变化,体验操作探索的乐趣。

  2、乐于交流并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装有清水的矿泉水瓶子若干(瓶盖内事先分别挤有红、黄、蓝颜料少许)

  2、分别挤有红、黄、蓝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贴有橙、绿、紫三色的篮子三只

  3、红、黄、蓝三色标签和箭头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清水变出颜色来

  1、教师演示用力摇晃一瓶清水,引导幼儿观察变化。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并贴上相应的颜色标签。

  3、引导幼儿讨论:变出水的原因并验证。

  二、两种颜色牵牵手

  1、引导幼儿找不同的颜色,旋紧瓶盖用力摇晃并观察变化。

  2、集中交流:你是怎么变魔术的?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幼儿交流教师演示)

  3、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小结:红、黄、蓝三色颜料水两种两种的混合在一起所发生的变化。

  4、引导幼儿将材料送回家。

  三、颜色朋友在那里

  1、请幼儿自选颜色标签,找不同的.颜色宝宝做朋友

  2、引导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自己和好朋友会变出什么颜色。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的颜色让幼儿进行操作,并给颜色宝宝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