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2023-08-19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1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内容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应鼓励同学多通过实验去发现,他们在判断吸水性还用到了挤、甩的方法来比较,如把相同纸、木材、塑料、金属都通过挤,能发现纸轻轻一挤就能挤出,再将剩下的3种资料都通过甩,通过观察被甩出的水量能发现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与金属通过我们目前现有的方法与观察工具无法比较谁的吸水量大,只能将两者都归类于吸水性最弱。

  3、从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同学只要拿到了实验资料,就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进行观察,他们在观察白纸时,不只用肉眼观察,还通过放大镜,还比较了干的纸与被水浸湿的纸的区别,分别用了自身的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特点。书本上是先讲了古代造纸术,再由同学来造一张纸,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不能先让同学来动手做,让同学在动手中来发现问题,再回过头来结合古代造纸术,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2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课题生成:

  一天,有位小朋友带来一部玩具手机,用手一按,键盘不停闪烁,响起悦耳的音乐,还会发出“喂,你好!请问找谁?对不起等声音。这时,小朋友的注意力全给吸引过来了,他们脸上充满好奇和惊喜,一起围上去,那份高兴和专注劲儿就甭提了。想不到,第二天就有十几个小朋友也带来了手机玩具,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各种手机的模拟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把教室变成了通话的快乐天地。见此情景,我就思考,如今电话非常普及,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既然孩子对电话如此感兴趣,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了了解一些电话知识呢?

  活动目标:

  通过启发诱导,使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机的外形结构和功能。

  活动过程:

  1、电话机除了可以通话,还有哪些功能和用途呢? 组织幼儿讨论电话机的一些特殊功能和用途:电话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免提、重复拨号、留言录音、显示图像、听音乐、计时、查询信息、传真、上网等。(免提、重复拨号、听音乐、查询信息的功用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给幼儿以直接的经验,加强幼儿的记忆,因为这些功能一般电话机都具备,其他功能作一般了解。)

  2、游戏《打电话》,学习并讨论正确使用电话机。

  (1)引导幼儿通过试一试,动一动,展开讨论,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提问:电话的用处真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电话机呢?(请全体小朋友一对一模拟打电话;请个别小朋友演示打真电话。)

  小结:打电话,首先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拿起话筒后再拨号,电话接通后,就可以讲话了。打电话要有礼貌,讲话时,要学会使用“你好、请、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通完话以后,注意一定要挂好话机,否则,别的电话就打不进来。

  (2)联系社会常识,引导幼儿记住生活中通用的五种应急电话号码。

  电话的作用真是太大了,我们可以通过打电话谈论各种事情,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提问:

  ①如果打电话时,忘记了电话号码,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启发幼儿思考查询电话“114”的用途,学会灵活运用。

  ②当遇见紧急的情况时,如突然生病、起火、迷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启发幼儿思考讨论,火警119、匪警110、救护120、交通事故处理122四种紧急电话的用途及注意事项。让幼儿知道这些号码是不能随便打的,否则,会造成很多麻烦。

  3、以帮小狗买到电话机,自然结束活动。

  刚才我们学习了电话机的一些有关知识,那么,现在我就请小朋友帮小狗拿一个主意,挑选一部电话机吧。

  活动延伸:

  1、观看电话机演变发展的录像片,让幼儿了解电话机发展的历史。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告知对方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离园回家后可以互相打电话,继续激发幼儿对电话的兴趣。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该活动是由幼儿“玩电话机”联想设计出来的,课题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符合教学的原则。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先采用“布鲁纳的发现法”,幼儿通过玩游戏的形式,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了解各种电话机的外形构造和功能,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让幼儿自己玩电话,从中学习并掌握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礼貌用语及社会性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动静交替、环环紧扣,幼儿的兴趣很浓、兴致高涨,学习得很认真,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专家点评

  《有用的电话机》这一活动,既有新意,又具有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过去的限制,而是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影响。本活动将“电话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幼儿的认识对象,以便幼儿在生活中,能适时准确地运用这一通讯工具。因此,这一课题的选用,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教师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游戏、观察、回忆已有经验、比较等手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打电话让幼儿在积极主动中,发现并认识各种电话机的外形特点构造与各种功用,学习电话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有关的社会知识,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三、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与家长配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电话机的?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

  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

  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

  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

  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

  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2. 细读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

  ⑶齐读课文。

  ⑷小结段意三

  三、作业

  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八、板书设计:

  6.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5

  设计意图:

  我们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孩子们从小就和泥土亲密接触,身上手上整天都是灰蒙蒙的,没有干净的地方。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喜欢用小树枝划出一道道痕迹,有时堆出一个个小山,有时表现为毫无目的。本次活动就是利用并挖掘了这一教材的潜在价值:"回归生活世界"。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探索、研究,以发现泥土的特征,感受泥土带给他们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幼儿区分干泥和湿泥,了解他们的性能用途,感知他们的不同特性。

  2、增强幼儿玩土的安全和卫生意识。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玩过挖土: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玩土区;塑料小铲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动背景:轻音乐。

  4、手机电话一部,老师佩带的小型麦克风一部。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任务,引出活动。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后,带入场地--玩土区。

  1、引入活动:通过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交待今天的任务:找泥土的秘密。

  2、讨论:"我们在找泥土秘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3、交待规则:看谁先找到泥土的秘密,听到电话铃响后,快点回来告诉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评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由找秘密引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活动一开始我以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内容,为幼儿布置任务,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因为幼儿在玩土时常常处于无休止的状态,所以我通过以蚯蚓先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收放各环节的衔接。)二、感知干泥土的特征。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带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泥土有什么秘密?"(1)为什么用玩具小熊做出来的小熊一碰就没有了呢?(2)两处的(翻过的泥土和没有翻的)泥土有什么不同?(软、硬)(3)泥块为什么用手拿就没有了?(易碎、松)(评价: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细心地观察,根据幼儿的操作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从无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幼儿对泥土的"硬、软、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亲身感知后也有了基本的理解。)2、幼儿讲述。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引导幼儿集中。)我发现干的泥土很松。

  我发现泥土很软。

  我发现那边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铲子轻轻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湿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往干的泥土里加一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呢?我问:加了水的泥土怎么样了?为什么会粘在手上?你继续加水,再试试看,泥土又是怎样呢?

  (评价:本环节主要引导感知湿泥的特征,由干泥到湿泥的变化,诱发幼儿去探索。在我一边和幼儿玩一边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儿的紧张和顾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寻找秘密,正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同时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2、幼儿讲述。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加水后泥土的秘密吧。引导幼儿集中。)泥土会吸水。

  泥土中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后,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来,螃蟹还是好好的,泥土没有松。

  加水后,泥土会变形,想做成什么形状的都可以。

  四、了解泥土的作用。

  1、讨论: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泥土有什么用吗?

  2、请幼儿讲述。

  可以泥土种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种树。

  泥土可以种庄稼。

  泥土可以可烧成砖瓦盖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还可以做玩具,我们家有的。

  泥土还是小虫子的家。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清洗玩土时用的工具。

  活动总评:

  本活动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玩土时缺乏目的性的状态,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空间大量的留给幼儿,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们在相互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构建积累经验,完成了活动目标。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6

  教材分析:

  《雨中的布料》是五上“材料”单元的第二课。材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材料构成了大千世界。材料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不同材料有什么特征?面对繁多的材料我们该怎样选择和运用?怎样开发新的材料?这是材料科学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要引领孩子们经历的认识过程。《雨中的布料》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从布料这一个视角,深入研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渗水性、吸水性这一类特征。教材由4个部分组成:

  1、观察雨中的布料;

  2、“毛毛雨”下的布料;

  3、“中雨”下的布料;

  4、布料的使用。

  在生活中寻找常见的物品,对这些常见的物品对这些物品在使用材料特性方面进行研究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衣服是我们最常见的物品,人们穿衣服除为了饱暖美观之外(这是主要功能),还要追求衣服的舒适(透气性)可能还要求衣服具有防水性能等特殊功能。本课选择布料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以及透气性方面的不同,这些布料的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为下面开展的探究活动做准备。

  尽管进入五年级了,但是观察依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过我们追求的是在3、4年级培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不再单凭兴趣,而是要在经历模拟实验中经历一个连续的观察过程,观察事物的不同变化,要力求体现观察的连续性,培养学生观察认真细致的精致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几种布料的特性研究,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探究中一种常见有效的方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够对布料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并能根据这些差异进行科学的.选择。

  教学材料:不同布料每组四种共两份、放大镜、小型喷雾器、喷壶、橡皮筋、水槽、塑料杯、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供4种布料,这4块布料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说出4种布料的一些不同点,引出4种布料的名称,在屏幕上出示,认识4种布料)

  2、布料可以做什么?如果在这4种布料里选择一种做雨伞的伞布,你们会选择哪一块?小组合作,作出选择,并找出自己的理由。

  二、设计方案

  1、要知道你们的选择是否有道理,该怎样寻找科学的依据?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在科学文件夹上写下要点(可以用图画或是文字)。

  3、交流小组的初步设计方案,阐述自己小组的想法、理由、可行性、缺失和改进设想;小组间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结设计方案,提出不足之处。

  4、根据前面的交流,提出新的设计要点:自然界下雨的不同情况怎么模拟?如何做才能体现每种实验的公平?

  5、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下雨情况(毛毛雨或是中雨),选取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对实验进行再设计。

  三、实验探究

  1、交流新的设计方案,理清操作要求,进行实验。

  2、交流所收集到的实验信息,实验中的哪些现象跟自己的预想差不多?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

  四、延伸

  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合成纤维的吸水性和渗水性在四种布料中最差,防水性最好;布料除了做雨伞外还有更多的用处,经历了今天的科学学习之后,你能自己设计其他的模拟实验对布料的其他性质进行研究吗?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教学后记: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8

  【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猜测故事内容,感受绘本画面中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

  2、初步感知、了解地底下的常见植物和小动物,在“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的语言游戏中体验观察、探索、交流活动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简单了解小鼹鼠的生活习性。

  物质准备:ppt课件《啪啦啪啦—砰》;红薯、萝卜实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图书第1页:熟悉故事主角“小鼹鼠”。

  1、观察:它是谁?我们叫它什么名字呢?(小鼹鼠)

  2、猜测:小鼹鼠在干什么呢?

  师:小鼹鼠使劲在挖泥土,发出“啪啦啪啦,啪啦啪啦”的声音,它在找什么呢?

  二、集体翻阅电子图书,了解地底下的常见植物。

  1、观察画面细节

  ①:猜一猜,这一种植物可能会是什么呢?

  2、知识丰富与拓展

  ①:地面上的红薯绿叶、地面下的红薯果实

  师:红薯的叶子绿绿的,长在地面上;红薯的果实红红的,长在地底下,我们的小眼睛看不见。秋天的时候,人们把红薯的果实挖出来,可以把红薯做成甜甜的红薯汤喝,也可以把红薯做成烤红薯吃,味道又香又好吃。

  3、游戏情境体验

  ①:尝一口香喷喷的红薯,喀嚓、真甜哪!

  4、观察画面细节

  ②:猜一猜,这一种植物又会是什么呢?

  5、知识丰富与拓展

  ②:地面上的萝卜绿叶、地面下的萝卜果实。

  师:萝卜的叶子绿绿的,长在地面上;萝卜的果实也是长在地底下,我们的小眼睛也看不见。秋天的时候,人们把地底下的萝卜挖出来。萝卜的品种很多,有白萝卜、大红萝卜、胡萝卜。萝卜的营养也很丰富,可以放在汤里煮,做成萝卜汤,也可以把萝卜炒着吃,又好吃又有营养,我们小朋友要经常吃萝卜,这样我们的身体就会长得壮壮的,变得更健康。

  6、游戏情境体验

  ②:咬一口大大的萝卜,啊呜!好辣!呸呸!

  7、知识丰富与拓展

  ③:原来,红薯、萝卜,它们都生长在地底下,我们小眼睛看不见,只能看到绿绿的叶子,看不见果实。那么,哪个小朋友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也是生长在地底下的呢?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xx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5.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6.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 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

  4. 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 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 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使幼儿能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按一定的规律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幼儿能轻松愉悦的参与操作活动,充分体验游戏活动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排序的科学现象。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背景图、小兔图片、几何图形若干、双面胶、各色彩纸若干张、木棒10根

  活动过程实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小朋友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游戏吧!”教师做拍手、跺脚的动作,引入课题。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来做动作。”

  提问:“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拍手后又干什么了?跺脚,那老师做拍手、跺脚的动作有没有规律?”

  幼儿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动作规律是:拍两次手,跺两次脚,拍两次手,跺两次脚……小朋友可以试试按照这个规律做做动作。

  幼儿尝试根据规律做动作,教师指导。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小手、小脚丫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小朋友已经记住我们做的动作了,为了加深记忆,现在我们用小手和小脚把刚才的动作记录下来,拍手我们用小手来记录,跺脚用小脚丫来记录。”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小脚丫记录两组,并提问:

  (1)、小朋友看看我们把小手小脚排在一起有没有什么规律?

  两只小手、两只小脚,两只小手、两只小脚

  (2)、继续有规律的排列两组。

  (3)、幼儿发现规律。

  (4)、引导幼儿明白什么是有规律的排序?

  2、出示背景图,小兔图片,几何图形卡片,引导幼儿掌握规律。

  教师:“小兔子饿了,要回家吃饭了,可是,它回家的路被大水冲断了,正在抢修,但还没有修好,我们小朋友一起帮它把路修好,让它回家,好不好?”

  出示背景图,森林里一条没有铺好的路。

  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说出规律,并把路修好。

  请幼儿说说修好的路的规律。

  3、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明白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

  三、分组操作活动

  教师:介绍不同的操作材料,强调操作要求(要按一定的规律来排序)。

  1、铺路。

  2、水果运动会。

  3、制作糖葫芦。

  4、我是小小设计师。

  四、结束部分

  游戏“音乐会”结束本课。

  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帮小兔修好了回家的'路,它非常开心,它邀请我们小朋友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小朋友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吧。”

  要求小朋友有序排好队:一位女生两位男生的规律排队。

  幼儿有规律的排队,去参加森林音乐会,结束本课。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1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用手触摸物体,发现物体冷、热、软、硬、光滑、粗糙的属性。

  2.发展幼儿的触摸觉。

  3.学习运用触摸觉和正确的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如:冷(凉)、热(温)、软、硬、粗糙、光滑等等。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冷水和热水每小组各一瓶;海绵球和玻璃球,砂纸和卡纸贴起来的感知卡片等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孩子复习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安定幼儿的情绪。

  2.教师出示两个形状、颜色、大小相同的两个瓶,里面都装满了水。

  教师:这里有两瓶水,你们看看,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什么不同?

  幼儿动手探索,自由看、摸、闻、发现。

  “不一样。一个冷,一个热。”

  教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用手摸的”、“摸一下就知道了”。

  3.教师:用手摸一摸就知道一瓶水是热的、一瓶水是冷的。那么请小朋友再摸一摸你自己面前篮子里的海绵球和玻璃球,捏一捏看看有什么感觉?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呢?

  幼儿:玻璃球捏不动,海绵球能捏得动。

  教师:捏得动的,是软的,捏不动的,是硬的。谁来告诉大家玻璃球和棉花球,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玻璃球的硬的,海绵球是软的。

  4.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一只手拿着玻璃球,一只手拿着海绵球,然后告诉我,你们觉得哪个球是重的,哪个球是轻的?

  幼儿:玻璃球是重的,海绵球是轻的。

  5.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篮子里的卡片,先摸摸蓝色泡绵纸的那一面,有什么样的感觉?再摸一摸红色卡纸的那一面,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幼儿:蓝色的那一面摸起来粗粗的,红色的那一面摸起来滑滑的。……

  教师:滑滑的就叫光滑,粗粗,……就叫做粗糙,蓝色的是泡绵纸,泡绵纸就是粗糙的。红色的是卡纸,卡纸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幼儿:泡绵纸是粗糙的,卡纸是光滑的。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标签:幼儿园中班常识教案,幼儿园大班常识教案, 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6.教师:现在,请你们再摸一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软的,热的,滑滑的……教师:再摸一摸你们身上衣服,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衣服薄薄的、软软的,纽扣是硬的……

  7.教师:现在我们到教室外面去,摸一摸外面的东西,(墙壁、栏杆、运动器具……)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告诉我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8.幼儿分散开,自由的去触摸各种各样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要求孩子们用学到的形容词形容出来。

  9.自由下课。常识教案-活动名称:科学教育活动《请你摸一摸》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13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常见矿物》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

  常见矿物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描述矿石的特点。

  2.能根据矿物的不同性质对矿石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每一种分类方法(或标准)的优缺点。

  4.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各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矿物。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矿物的条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例说明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举2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宝石的用途

  教学准备:常见矿物、刻刀、 磁铁、无釉瓷片、铜钥匙、铜币、铁钉、玻璃片、砂纸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关于矿物,你都知道些什么?

  2、出示各种常见矿物。

  3、讨论:你希望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什么养的工具?采用什么养的方法?怎样记录实验结果?

  4、交流。

  5、阅读教材:77页

  6、提问: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7、讲解:条痕就是矿物再无釉瓷片上刻划留下的痕迹,是矿物的粉末,能够转为准确地反映矿物的颜色。矿物条痕的颜色与矿物的实际颜色是有一定区别的,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准确颜色。

  8、认识摩氏硬度计。

  9、分组活动、做好纪录。

  10、交流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比较各种矿物的特征。

  11、根据对矿物的观察和实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标准给矿物分类。

  12、交流各族的'分类标准和结果,比一比谁的分类标准更科学。

  13、评价学生和分类活动。

  14、讲述:有些矿物经切割和磨光后可制成美丽的宝石,关于宝石你知道些什么?

  15、认识一些宝石及其用途。

  16、布置作业:搜集宝石及宝石的用途。

  附板书:

  形状

  颜色

  光泽

  17.常见矿物 条痕

  硬度:摩氏硬度计

  磁

有关科学教案合集 篇14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3、学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了”。

  4、体验与同伴一起玩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

  2、石头一粒。

  3、玩水前将幼儿的长袖外套脱掉或卷起衣袖。

  活动过程:

  1、师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王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2、观看沉浮。

  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

  (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3、敢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配班老师发出小猫的声音)哇,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幼儿自由发言)(2)师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师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 “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