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5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根的形态。
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
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
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树根2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
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
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
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
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问题: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讨论:根据图片进行分析,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会有这些生长特点呢?
归纳: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结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茎的形态。
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
3.探究茎的作用。
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茎的形态,进一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2.通过探究茎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尝试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继续探索自然的欲望。
2.能尝试用间接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培养崇尚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茎的形态和一般结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变色花及其制作视频、不同形态的茎的图片、有断枝的图片、有关记录树干枝条的观察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波波发现了什么?
彬彬认为茎里流出来的汁液是根吸收来的水分,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二、活动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导入:出示课前老师做的“变色花”(或课本图)。
猜想:花的红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观察:切开茎部,观察横截面。思考并记录。
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可能重点会放在花是否变色的现象上。教学时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看法。
媒体:播放“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视频。
归纳:茎能运输水分。
引申:你会做一枝两色花吗?回家试做一朵两色花。
三、活动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导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态茎一二三四的图片。
讨论: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大风吹植物不倒的图片。
归纳:茎还有支持作用。
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树怕剥皮”呢?
阅读: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
讨论:如果有的树皮被环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树皮会怎么样呢?割得不宽,又会怎么样呢?割得太宽,树皮又会怎么样呢?
归纳: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引申:莲藕的茎是哪个部分?长在地下的茎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五、小结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能力培养
1.通过对自然界中叶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叶的作用,尝试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植物的好奇心,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认识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叶和探究叶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有关森林的照片、叶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发现呢?
问题:叶片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阳光呢?
二、活动:观察叶片的排列情况
导入:出示课前拍摄的叶片排列照片。
问题:这些叶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说说寻找到的叶片排列特点。
讨论:叶片互相不遮蔽的意义。
三、拓展:绿叶的作用
导入:植物没有叶片会怎么样呢?长期没有阳光照射,植物会怎么样?
媒体:播放“光合作用的过程”视频。
讨论: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阳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营养物质会输送到哪里?
交流: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会不会越来越多?
四、小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6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