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3-07-19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

  一、教学手段

  动画片断、演示实验

  二、知识目标

  1、地球的自转

  ① 地球自转的中心

  ② 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

  ③ 地球自转的周期

  ④ 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

  2、昼夜交替的.成因

  ① 产生昼夜的原因

  ②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③ 白天中日影的变化

  3、计时工具

  ① 日的定义

  ② 古代计时工具

  ③ 现代计时工具

  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

  ① 张衡

  ② 祖冲之

  ③ 一行

  ④ 郭守敬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确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电磁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此研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1.制作电磁铁。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电磁铁,这是研究电磁铁的前提条件,一节电池、导线、大钉子可以组合成简易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组装完成后,接通电源测试磁性。学生组装好电磁铁以后马上就想看到现象,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做一比较。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度、线圈缠绕的匝数有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仍采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整理。在活动中一定要提醒学生细心,因为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的时候变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视了一个数据的记录,从而导致验证数据的不准确,结果就会有问题。

  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磁铁有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有两极呢?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学生在研究中会发现电磁铁也有两极,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电磁铁两极是否一样。只要学生能找到不一样的原因,那电磁铁的磁极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动。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可以采取让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电磁铁为人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方便。有条件可以用学生天天接触的电铃做演示来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5.电与磁相互转换的活动。教科书的两个活动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其中的一个来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相互转换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五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都与电磁铁的南北极有关系”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 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 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 做太阳钟

  (1) 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 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 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 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4

  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5

  (1)用显示器检验小水钟的计时准确性。教师放映显示器,师生共同检验小水钟的计时准确性。提问:小水钟为什么不准确?分析、整理实验数据找出原因,继续改进。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研究,更深一步地了解水钟的计时原理。

  (2)关心身边的水龙头的`滴漏现象。这是一个拓展活动。让学生把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关心身边水龙头的滴漏现象,估测流失的水量,提醒大家节约用水。通过调查学生应该会发现,看起来缓缓滴漏的水实际上流失得非常快,促使他们反思:“自己平时是否注意关紧水龙头?”这个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激励学生用学习的知识服务于社会。

  (3)知识链接:刻漏和漏壶。引导学生认识古代的计时仪器——刻漏和漏壶时,最好选用电脑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用最短的时间说明刻漏和漏壶的原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常见材料的显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活动;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通过对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5、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6、对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7、知道周围的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8、知道周围的物品是由材料构成的,能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教学准备:

  在教室或在实验室教学。分小组进行教学。

  材料:文具盒、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几种片状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选材料。

  工具:放大镜、砂纸、铁钉、电池、小电珠、导线、钢笔、油性笔、粉笔、磁铁,其他自选实验工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引入。

  1、“同学们今天穿的衣服各种各样,这些衣服老师都喜欢看。你们知道这些衣服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2、“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纽扣的塑料,制作拉链的金属也是材料。”

  3、“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树木(铁)也是材料。”

  4、“我们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材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材料。”

  教师对本课引入一环应长话短说,以节省时间引导对材料特征的观察方法上。

  二、找一找我们周围的材料。

  1、“找我们周围的物品,辨认它们分别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可以找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或鞋子,找学习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种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种物品。在辨认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时,要认真分辨。”

  2、学生找物品,分辨所使用的材料。

  3、把找到的材料填在书上的表中。

  名称

  构成的材料

  我的上衣

  圆珠笔

  教室的窗户

  4、交流:我们找到的材料。

  5、小结:我们身边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

  通过让一组孩子开火车的方式快速说出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名称,同时分清材料与物品的不同区别。

  三、我们一起来做研究计划

  1、认识提供的材料: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块、木材、纸片、棉花、橡皮泥。

  2、你认为它们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学生根据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特征。

  3、各小组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特征来研究。怎样研究材料的这个特征呢?

  4、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根据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分别选用实验法或观察法。

  5、要考虑选用什么工具。根据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来选用合适的方法。

  6、讨论:制订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还可以让孩子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观察材料思考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

  可让学生先对提供的铜片、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控制条件的必要性。

  四、动手研究交流

  1、交待研究中注意的事项: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也可以对计划进行修改。要如实记录研究情况。

  2、分小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3、交流:研究的内容,使用的方法,选用的工具,研究的结果,研究中的新发现或新感受。

  制订研究计划要切实落实到小组内,特别是应考虑到研究方法中的控制条件。这样研究的特征才有可比性。

  五、课后扩展

  1、还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

  2、制订课后研究计划,继续研究材料的有关特征。

  3、讨论课后研究的注意事项。

  在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课后研究应注意的事项。

  如对滤纸和白纸的课后研究可锁定在吸水性上。

  板

  书

  设

  计

  目标、猜想、控制条件、收集材料、实验记录、结论报告

  教

  后

  反

  思

  让学生自由猜物体有哪些特征可以研究,学生的思维开放度较大,但不利于探究的实实在在进行,因此,在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研究的特征、引导学生考虑科学研究的方法非常重要 。

  1、计划   

  研究 :导电性     重量   浮力   易燃性   透明度

  软硬       牢固性    易碎性    吸水性      

  导热性     弹性    隔热性     反射性

  控制

  特征———    2、猜想     不控制

  3、实验

  教学目标:

  1、会连续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4、能够对物品的细微差异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5、通过对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意识到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6、通过小组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7、认识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差异;

  8、了解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9、能根据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着的差异,在应用时做出合适的选择。

  教学准备:

  在实验室分小组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

  1、棉布、丝绸、毛料、尼龙(或其他化纤布料),尺寸为15cm×l5㎝。

  2、放大镜、废旧发胶瓶(或其他小型喷雾器)、喷壶、橡皮筋4根,透明塑料杯4个透明水槽1个。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引入

  创设雨中学生淋雨的情景。

  让学生回忆雨中的情景,说说衣服被淋湿的感受。

  二、观察雨中的布料

  1、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描述这几个穿着不同衣服的同学被雨淋着后,衣服上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

  2、同样是衣服,在雨中的状况为什么会不同呢?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这些衣服可能分别是由棉布、丝绸、毛料、尼龙等布料制成的。

  3、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产生的,这些不同的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4、我们可以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5、讨论:要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我们可以模拟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况。

  让学生考虑模拟什么,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这些问题,事实上是让他们进行布料的防水性和吸水性研究的方案设计,让学生针对实验工具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讨论。

  三、模拟实验:“毛毛雨”下的布料

  1、选择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2、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匀淋雨?

  3、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渗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镜看,可以用手摸,还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4、模拟毛毛雨的实验,让不同的布料均匀地淋“雨”。不断观察布料淋“雨”后发生的变化。

  5、把观察的情况记人记录表中。

  6、交流实验情况。

  7、对这几种布料的吸水性、渗水性做出小结。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研究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时应注意同时性、同量的水及喷在相同大小的布料上,记录方法可以用眼看、用手摸、正反面对比观察等方法。

  四、模拟实验:“中雨”下的布料。

  1、选择制造中雨的工具。

  2、如何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设计让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匀淋雨的装置。

  3、实验:模拟中雨中布料的渗水反应。

  4、观察、比较不同布料渗水的多少。

  5、记录实验情况。

  6、对这几种布料的渗水性做出小结。

  7、设计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拟实验。

  8、根据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应,推测在大雨中几种布料会出现的情况。

  不同的场景模拟可以用滴水法、漏水法、浸水法等。

  五、布料的使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渗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异,同样在透气性上也存在着差异,想一想,我们该怎样使用这几种布料?

  2、在使用这些布料时,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来选择。

  用几种不同的布料让学生实验后应用 。(如雨伞布、丝袜布、洗碗布等。

  板

  书

  设

  计

  同一块布不同场景的变化    不同布同一场景的不同变化

  毛毛雨

  中雨

  大雨

  教

  后

  反

  思

  本堂课的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讨论方法及实验过程,以保证第二课时的实验正常进行;为了保证第二课时实验的高效性,还可让学生事先设计好实验记录单;第三课时则请实验成功的、不成功的小组一一汇报后再应用。

  资

  料

  汇

  编

  布料纤维

  布料纤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纤维,包括棉、麻和羊毛、蚕丝等;另一类是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人造纤维是用一些含有纤维的物质,如木材、棉秆、甘蔗渣等,或含有蛋白质的物质,如大豆、花生、玉米等,经过化学处理和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制成的。人造纤维具体指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等,用它制成的衣服穿着舒服,透气性好,但洗后会缩水,不耐磨也不耐晒。

  合成纤维是把一些本身并不含有纤维或蛋白质的物质,如煤、石油、天然气、水、空气、食盐、石灰石等,经过化学处理制成的纤维。生活中常见的合成纤维有涤纶、腈纶、尼龙等,合成纤维具有天然纤维所没有的一系列优良性能。它强度高,耐磨、耐虫蛀、比较轻、保暖性好,还能耐酸碱腐蚀。

  教学目标:

  1、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已有认识做出大胆的预测;

  2、掌握对比实验的基本规则,会做简单的对比实验;

  3、体验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意识到预测和实验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尊重事实;

  5、认识材料在传热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6、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

  7、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准备:

  在实验室分小组进行教学。

  材料: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各1片、橡皮泥(里面加1/3的细砂与橡皮泥揉均匀,可较好地防止橡皮泥加热后变软)若干块,边长为15cm的白纸,回形针。

  工具:酒精灯、三脚架、打火机、小瓶盖、直径为20cm的圆铁片。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引入。

  “我们家里都用到锅,锅可以把火焰的热传到锅内,使锅里的物体受热。能够做锅的材料有哪些特点呢?”

  出示家中常用的砂锅、菜锅、微波炉锅等。

  或者让学生事先去家中调查各种锅的特点。

  二、预测:这些材料能做“锅”吗?

  1、“以下几种常见材料,你能用它们制作可以装水和加热的锅吗?”

  2、学生分析铁片、铝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纸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

  3、预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锅”,哪种材料做的“锅”传热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预测和理由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猜测非常重要,能让学生在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研究“锅”新的特征。

  三、设计研究方案。

  1、讨论:如何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

  2、如何进行实验?用提供的材料分别制作成同样大小的可以装水加热的“锅”,装上同样多的水,给它们同时加热,看哪个“锅”里的水最先冒泡或烧开。

  3、如何做好可以装水加热的“锅”呢?用橡皮泥围在铁片、铝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锅圈”,“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1cm。

  “锅”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紧贴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应不高于1cm——这些要求可以让学生讨论理解,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记录的预先思考很有必要。

  四、完善方案。

  讨论:我们的实验应该注意些什么?

  1、各种“锅”距铁片中心的距离有什么要求?

  2、怎样给“锅”里加人同样多的水7

  3、让酒精灯的火焰在铁片什么部位加热,这几种锅能受到同样多的热?

  4、给“锅”加热的过程中,我们观察什么?

  5、哪种“锅”里的水会最先冒泡或烧开?

  五、实验研究。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要注意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合作。

  2、实验中应认真观察。

  3、实验结束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上的记录表中。

  4、与预测进行对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预测有误,还是实验有误。

  对实验过程的反思会帮助他们明白预测有误的原因。

  六、交流整理,形成结论。

  1、交流和整理实验结果,得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2、你还知道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小组可以有二只酒精灯,也可以有一只酒精灯上用一只铁片作垫底。

  七、扩展实验。

  1、在我们提供的这些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烧,它们是否肯定不能用来做“锅”呢?

  2、我们如果用卡纸来做一个“纸锅”,然后用酒精灯直接在锅底下加热你认为会怎样?

  3、我们的预测。

  4、怎样做“纸锅”实验。

  5、“纸锅”烧水的实验。

  6、纸锅为什么没有被火烧着?

  可以让某几个小组顺便做一做纸锅实验,以作为全班思考的材料。———实验过程中有一个小组垫底的材料竟然用光盘(书上的设计),结果光盘材料整个变形燃烧:也提供了材料的一种特性。

  板

  书

  设

  计

  好:     金属 ——— 铝、铁、铜

  “锅”材料      能 :   纸锅   陶瓷

  不能:   塑料   橡胶    

  教

  后

  反

  思

  没有好好利用学生手中现成的材料——分别由铜、铝、铁制成的小锅,导致学生带来的材料没有可比性,实验趋于“无目的性”的研究状态,如有的学生研究纸锅,有的学生研究碗锅,而带来的实验材料更是参差不齐。为了让实验步步推进,教师的教学流程尚需重新设计,而不能为了省时间打笼统帐——应注意把实验分解成纵向推进意义的几个小实验,为了节省时间,可规定每个实验的实验时间,让所有的孩子都动起来。本堂课唯一成功之处就是学生的实验习惯不错。

  资

  料

  汇

  编

  合金

  纯的铜和铝硬度比较低,冶炼时加一些别的金属熔合在一起,能改变它们原来的性质。如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是铜与锡的合金、现在生活中的不锈钢是铁与镍的合金、造飞机的硬铝是铝与镁的合金。

  教学目标:

  1、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材料变化的因素;

  2、能对材料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

  3、能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材料的变化做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4、意识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5、事物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的;

  6、知道影响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

  7、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

  在教室里或实验室、室外教学。

  材料:1、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

  2、各种土壤或相应的室外空地。

  3、铁锹(铲)、花盆(或空饮料瓶)、刷子、放大镜、旧报纸。

  4、观察记录表。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种”材料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引入

  “我们把种子种到地下,过一段时间,种子会发芽,长出新苗。如果我们把材料“种”到地下,材料会发生变化吗?”

  同一材料种在不同环境 

  不同材料种在同一环境

  材料的可对比性

  图钉、塑料袋、铁钉、纸

  二、制订我们的实验计划。

  讨论:

  1、我们把材料“种”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2、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材料的变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温度、水分和微生物。

  3、把材料“种”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别研究可能使材料发生变化的因素?

  4、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比实验。

  5、用什么材料来研究比较好?较好的材料有铁片、铜片、塑料、棉布、纸巾等。

  6、预测:在这些环境中的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制订小组研究计划。

  三、记录材料的初始状态。

  1、怎样知道材料“种”到地下之后有没有变化?

  2、记录材料在没有被“种”下之前的样子。学生用文字来描述。

  研究材料的稳定性有什么作用?请学生思考分析:保存方法、保护环境。

  四、“种”材料。

  方案一:在室外实地“种”材料。

  最好用照片来记录。

  对比的地方主要是向阳的地方与背阴的地方,比较潮湿的地方与比较干燥的地方,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方与比较贫瘠的地方。这三组地方分别用来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水分对材料的影响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学生在相应的地方挖坑,把材料埋下去,做上记号。一个组的同学可以只研究一个因素,也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因素。

  方案二:在花盆里“种”材料。

  把材料“种”在较大的花盆或空饮料瓶中,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因此每组只需要两个花盆或空饮料瓶。如果研究温度对材料的影响,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样的,只是把它们分别放在向阳的地方和背阴的地方。如果是研究水分对材料的影响,把两个盆或瓶放在条件相同的地方,一个装干燥的土壤,一个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对材料的影响,需要一个盆或瓶里装肥沃的土壤,一个装比较贫瘠的土壤。

  教

  后

  反

  思

  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环境对材料的影响的研究、材料本身的特性研究、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等。

  资

  料

  汇

  编

  塑料

  塑料世界好像是大家庭,它由100多个成员组成,塑料是人们对它的统称。塑料的用途非常广泛,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塑料具有弹性、轻便、不生锈、耐腐蚀、不导电、比较美观和容易加工等特点。

  名称

  特点

  用途

  赛璐璐

  五色透明、弹性大。

  乒乓球、眼镜架等。

  电木

  坚固、耐磨、能承受高电压、110℃~140℃下不变软。

  电器开关能

  密胺

  无毒、耐高温。

  饮食餐具等。

  泡沫塑料

  重量轻、多孔结构。

  救生筏、软底拖鞋、商品护垫等。

  塑料王

  表面光滑、粘合力很小、耐高温、耐酸碱腐蚀。

  不粘锅涂层、人造骨骼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人与环境”和前两个单元构成“环境”部分,在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研究“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对环境有需求,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影响,人与自然要和协相处。

  2、“环境与保护”单元是本册的综合,是对前几个单元的概括和总结,突出了本册的“环境”主题,教育学生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专题研究“做个环保小卫士”教育学生要将保护环境的行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因为所学内容比较直观,贴近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应该感兴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已有三年,学生要自己学习并拓宽知识面不会很难。

  3.学生认知障碍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教学目标

  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那我们人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课件,展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动植物的“诉说”

  1、学生以小组观看有关自然环境的.图片和资料,自主选择自然环境,并说出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

  2、小组活动:选择角色,并讨论分析“他”的生存对环境的需要。

  3、课件出示反映人类活动的图片,学生观察,谈感想。

  4、角色扮演,小组内表演,并推选代表。

  说说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动空间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谈自己对人类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评价,谈收获。

  活动二:改变一个小环境

  1、小品展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主题为:日常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根据小品内容学生展开质疑:

  这些活动真的会影响环境吗?如何判定?如何验证?

  3、引导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4、预测实验结果,小草会有什么“反应”。

  5、动手实验。

  6、小结:注意做记录,随时观察。

  三、总结。

  1、列举人类哪些活动影响了周围环境。

  2、谈实验活动的感受。

  四、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回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板书设计

  动植物的“诉说

  第一组是森林 金丝猴 树被人们砍光了,

  抓我们送到动物园去,

  剥夺了我们的自由

  第二组是草原 跳鼠 人们在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了

  第三组是湖泊小鱼 人们把乱丢垃圾,大规模捕捞,

  恐怕那一天人类在也吃不到鱼了。

  那么对于那些小动物,花草树木的控诉,我们该怎么做呢?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0

  电磁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 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 板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 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 :导线圈数、 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 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

  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 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

  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第 44 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1

  看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

  月相变化盒、硬纸板

  【教学过程】

  集中话题

  1、请同学上黑板画月亮。

  2、让学生回想原认知中月亮的形状,学生画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为后面月相的变化做了铺垫。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交流曾经观察月相的经验。

  2、小学讨论,提出月相变化可能是什么规律。

  3、用月相观察盒,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4、再交流月相变化的规律。

  5、讲解月相为什么会变化。

  6、制作月相日记卡纸。

  7、分观察小组。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爱好

  教学重点: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预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同学们谈一谈种子发芽需哪些条件呢?

  2.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后,谈自己的观点,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师:大家谈了自己看法,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实呢?大家说说要注重什么?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什么?

  三、阅读书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提示:选大小差不多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每盒放入2-3颗绿豆,并垫纸巾。

  2.教师分发记录表,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实验报告。

  3.将对同学完成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学生认真完成种子发芽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