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孔不入等特点。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对人、动植物的作用 ,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气球、清水1盆、塑料水瓶、针筒、小砖块、吹气胡子、乒乓球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气球)
2.气球里面有东西吗?
3.对准幼儿的脸,边放边问:感觉有东西出来吗?(有)能看见它吗?(不能)抓得到吗?(不能)闻到味道了吗?(没有)
4.小结:原来气球里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到、摸不着的气体。
二、感知空气的无孔不入
1.空间中有空气
(1)气球里有空气,那么我们的活动室里会有空气吗?
(2)我们用塑料袋到活动室的各个地方装一下,大家分开找,找好后捏紧袋口,回到座位上。
(3)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空气?
(4)小结:活动室的各个地方都有空气,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东西,它们里面会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2.物体中有空气
(1)介绍三组实验
这是什么(可乐瓶),它的上面有一个纸套,像个小火箭,玩的时候双手用力拍打小瓶子,看看火箭会有什么变化?
它是什么(针筒)玩的时候连续地推动针筒,看看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这个玩具很好玩,等会拿一个纸嘴套在上面,对准吹气口吹气,看看胡子有什么变化?用完的吹嘴放在蓝色盒子里。
游戏很好玩,玩好一个游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等会听到小铃声请你们把材料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
(2)交流
a.在玩火箭发射时你发现小火箭怎么样了?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b.玩乒乓球游戏时推动针筒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c.吹胡子游戏中胡子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空气藏在哪里?
小结:原来一些东西里有空气,连身体里也藏着空气。猜猜这块小砖块里有空气吗?(幼儿猜测)
(3)空气的无孔不入
a.小砖块按到水中,水里有什么变化?(空气从砖块里跑出来,原来砖块里也有空气)
b.小结: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凡是有空隙的东西里空气都可以跑进去。在生活中,空气还会用在什么地方呢?
(4)空气的运用
a.幼儿自由讲述
b.(出示幻灯),看看空气藏在哪里?
三、空气的作用
(1)我们周围都有空气,如果捂住口鼻,会怎么样?(人离不空气)
(2)还有谁也离不空气?(植物、动物离不开空气)(看幻灯)
小结:我们呼吸需要空气,连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它,所以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它;而且新鲜的空气更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一起到大树下去呼吸新鲜空气吧!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一个装满空气的密封塑料带让幼儿进行摸一摸,闻一闻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接着又让幼儿跟着我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们知道袋子里装的是空气,鼻子吸得也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对我们特别重要。在幼儿找一找空气在哪里环节,我让幼儿用袋子捕捉空气、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活动中我亲自试验操作: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让幼儿明白燃烧也需要空气。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感觉我的言语比较多,导致了活动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6.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形态和用途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塑料袋、小气筒、小气球若干、蜡烛、打火机、玻璃杯
2、每个幼儿《我爱学科学》(学前班秋季)1册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袋子里装了什么,给幼儿打开袋子摸一摸、闻一闻,说说发现了什么。
2、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小结:塑料袋里装着空气,空气无色无味,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气在哪里
(1)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
(2)每人拿一个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3)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
提问:(1)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三、我们需要空气
(1)启发幼儿想象:如果没有空气,人、动物、植物会有什么感觉和变化?提示幼儿闭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2)给幼儿做实验: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请幼儿想一想火为什么灭了。
(3)引导幼儿想一想:潜水员和宇航员的服装为什么是密封的,还要带着氧气筒?
小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才能生存》
(4)出示课本画图,让幼儿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空气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变好?
师小结: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尽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没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随地乱扔垃圾,减少工厂的废水污染,多种树木花草,就能是我们周围的空气更清新,身体更健康。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一个装满空气的密封塑料带让幼儿进行摸一摸,闻一闻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接着又让幼儿跟着我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们知道袋子里装的是空气,鼻子吸得也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对我们特别重要。在幼儿找一找空气在哪里环节,我让幼儿用袋子捕捉空气、用小气筒给气球充气、对着气球吹气,尽量不让气球落地,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活动中我亲自试验操作:点燃蜡烛后用透明的玻璃杯将蜡烛罩住,火苗慢慢熄灭。让幼儿明白燃烧也需要空气。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最后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
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感觉我的言语比较多,导致了活动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3
设计思想:
空气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可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因此,我设计了与空气相关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发现四周都有空气,并通过小实验来证实空气的存在与功能,并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萌发幼儿关心科学、乐于操作、敢于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发现四周都有空气,了解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一些小实验的器材,证实空气的存在与功用;
3.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摆弄,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萌发关心科学、乐于操作、敢于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记录表格两个
表1空气藏在哪里
物品名称
我的猜想
常识、证实
表2我们的实验
2.教师操作材料:玻璃水缸、空玻璃瓶子、粉笔、尺子、海绵、吸管、手绢、土块等。
3.幼儿操作材料
第一组:手绢、水盆、玻璃杯;
第二组:乒乓球、玻璃杯、水盆;
第三组:蜡烛、打火机、大中小玻璃杯;
第四组:彩纸、胶棒、剪刀、画笔、大塑料瓶;
第五组:手绢、绸子、塑料瓶、剪刀、胶棒、橡皮泥;
每组一份操作单,协商要求及问题,请幼儿根据操作单的要求进行实验、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幼儿能细心观察并体会到空气在哪里,以及空气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并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和幼儿一起玩吹气玩具,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再让它瘪下去,想一想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空气的存在。
二、话动内容
1.探索尝试
①用塑料口袋到各处抓空气,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抓到空气。(发现四周都有空气)
②讨论:空气藏在哪里?(表1)
出示瓶子、土块、尺子、粉笔、海绵、吸管等。先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里面藏有空气,并进行记录。(记录在表1中)
③幼儿尝试将各种物品扔进水里,发现溢出的气泡,用吸管往水中吹气等,证实空气的存在,再次进行证实后并记录。
④联想:还有哪些东西,哪些地方有空气,启发幼儿想到气球轮船、救生圈、蚂蚁洞……都有空气。
⑤捏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想一想如果四周没有空气会怎样?引导幼儿了解人、动植物与许多玩具用品都需要空气。
2.分组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与作用
第一组:手绢为什么不湿。将手绢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下,猜猜手绢湿了没有。拿出看看,手绢为什么不湿?
第二组:会沉会浮的乒乓球。让乒乓球浮在水面,用一个倒扣的杯子扣住,能将乒乓球压人杯底,把杯子倾斜,观察气泡溢出,水进入杯子,乒乓球逐渐浮起来,引导讨论沉浮的原因。
第三组:哪支蜡烛灭。将三支蜡烛点燃,用大、中、小三个杯子扣在蜡烛上,观察哪只蜡烛先灭?想想为什么?
第四组:火箭上天。在大塑料瓶口卷一纸筒,做成火箭状,套在瓶口,拍打塑料瓶,火箭就被推上天,想想为什么?
第五组:降落伞。用手绢、绸子、塑料膜等材料制作降落伞,比一比哪种降落伞飘的最好?是谁托着它慢慢飞?
3、讨论和小结
①请每组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情况及原理,并进行记录;
②教师小结,并请幼儿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1.有趣的泡泡。给幼儿提供不同材质的吹泡泡工具,如泡泡胶、洗衣粉水、气球等,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形状;
2.英勇消防员。通过观看消防演习和燃烧的蜡烛,让幼儿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3.空气也需要保护。提供相关环保知识的材料,如纪录片、图片等,让幼儿知道空气被污染,给人、动物、植物造成的伤害,激发幼儿爱护环境。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2、发展幼儿的观察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玻璃缸一只、玻璃杯一只、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气玩具、塑料管、土块等。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杯子里有什么?
出示玻璃杯,问幼儿:玻璃杯里有什么?(估计幼儿回答:玻璃杯里没有东西)再将玻璃杯口倾斜,放入装清水的玻璃缸中,冒出气泡、让幼儿懂得杯中有空气。
二、找空气
1、出示吹气玩具,问:吹气玩具里有空气吗?(有)你们能想办法让它扁了,再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吗?(幼儿玩吹气玩具)
小结:空气装进吹气玩具,玩具就鼓起来,挤一挤,空气就跑出来。空气虽然看不见,可是我们能想办法感觉到它、看到它。
2、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呢?(幼儿每人一只塑料袋,到处抓空气)
小结:原来角落里、桌子下、走廊上都有空气。
3、人身体里有空气吗?(幼儿用吸管往水中吹气,冒出许多气泡)
小结:原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土块里有没有空气?(幼儿把土块扔进水中,冒出气泡)。
小结: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发现杯子里、小瓶里、吹气玩具里、屋子里、身体里、土块里都有空气。
5、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呢?你见过的、用过的、玩过的什么东西里有空气?(轮胎、面包、被窝等)
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了解空气作用
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四、欣赏儿歌《空气》
空气
看不见,摸不着,
抓不住,闻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离了它,活不了。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5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
(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活动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动手,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空气。
2.让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水箱、玻璃杯、纸、塑料管、土块、塑料袋、吹气玩具。
1.实验一:纸为什么不湿
师:(举起玻璃杯)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杯子里有东西吗?
幼:没有。杯子是空的。
师: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把纸放入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完全压入水中)猜一猜,纸湿了吗?
幼:湿了。
幼:没湿。
师:到底是湿了还是没有湿?
幼儿做实验,结果纸没有湿。
我们自己来做做实验就知道了。
师:纸为什么不湿?水为什么进不去?我们再来试一试。
幼儿做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倾斜放入水中,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看一看,什么跑出来了?
幼:泡泡。
幼:气泡。
幼:许多泡泡跑出来了。
师:猜一猜,纸湿了吗?
幼:湿了。
幼:没湿。
师:那我们看一看吧。
幼:湿的。
师:杯子不是空的吗?空杯子里哪来的气泡呢?
幼:杯子里不是空的,有空气。
幼:空气看不见,我们以为是空的。
幼:气泡就是空气。
师:第一次纸为什么没湿?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什么?(教师又一次把杯子倒扣着放入水中)
幼:杯子里有空气。
幼:水只能往下流,不会往上流。
幼:空气在杯子里没出来,水就进不去。
师:第二次实验时纸为什么湿了呢?(把杯子倾斜,冒出气泡)
幼:空气跑了,水进去纸就湿了。
幼:泡泡里是空气,它跑了,水就进去了。
师:那么,这杯子是不是空的呢?
幼: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气。
幼:看着是空的,因为空气看不见。
2.实验二:找空气
师:什么地方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师:吹气玩具里有空气吗?(有)你们想办法让它扁了,再想办法让它鼓起来。(幼儿兴奋地玩玩具)
师: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没有空气?
幼:有空气。
师:我不太相信,你们能抓到它吗?
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到处抓空气,最后都举着鼓鼓的塑料袋子回来了。
师;你们抓到空气了吗?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
幼:我在桌子底下抓的。
幼:我在走廊上抓的。
幼:我在房间里抓的。
3.实验三:人体里有没有空气
师:人体里有没有空气?
幼:没有。
幼:有空气。
师:有什么办法让我相信你身体里有空气?
幼:吹口气,你试试。
师:给你一根塑料管,让我看看你身体里的空气。
幼:(用管子吹气)我看不见呀。
师:往水里吹吹试试。(幼儿拿塑料管做实验,冒出许多泡泡。)
4.实验四:土里有没有空气
师:土里有没有空气?
幼:没有,没有。
师:猜的不算,有什么办法试一试呢?
幼:把它丢进水里,要是冒泡泡就有空气。(幼儿实验,冒出泡泡。)
5.讨论与联想
师:哪里没有空气?(离开地球,月亮上就没有空气。)
6.延伸活动:空气有什么用
师:请小朋友们回去做小实验,抓一只虫子,关在瓶子里,盖紧瓶口,几天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8
活动背景: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一天,一个孩子无意当中发现,土放在水里会有气泡,孩子们都围成一团观看,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
2、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在自己的身边寻找空气的存在。
2、每组一个装有三分之一水的透明水槽,吸管、透明薄塑料带与幼儿人数相同。
3、干手帕两只、通明玻璃杯两只。
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猜谜语,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来一起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闻也闻不到,
师:小朋友说,它是谁呀?(空气)空气的秘密可多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空气的秘密。
2、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幼儿总结。
实验①:玻璃杯里的空气
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
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幼A:手帕湿了。
幼B:手帕没湿。
实验②:玻璃杯里的空气
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
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幼A:手帕湿了?
幼B:手帕没湿。
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
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3、寻找空气。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空气在哪里?(幼儿自由活动室、午睡室、走廊、卫生间寻找空气)
幼A:我在椅子下找到的。
幼B:我在外面找到的
总结:我们的屋子里、椅子下、卫生间、走廊里到处都是空气。
3、探索活动。
实验③:身体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请幼儿把吸管插入水槽中,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
总结:小朋友看到了好多泡泡,这说明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空气。
4、探索活动。
实验④:土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少量土慢慢的放入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幼A:有很多泡泡。
幼B:我也看到了很多泡泡。
总结:原来土里也是有空气的。
5、引导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
师: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
幼A:不能把垃圾到处仍。
幼B:工厂里的黑黑的气体不能放到空气中。
幼C:看到有人乱仍东西就帮他拣起来仍到垃圾箱。
幼D:告诉周围的人,大家都要讲卫生,来保护空气。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在哪里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清水、手帕、塑料杯、每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根塑料吸管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作用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一)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让幼儿观察:
(1)杯子里有什么?
(2)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3)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师: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是它把水挡住,不让水流进杯子里,所以手帕没有湿。)
(二)杯子里有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往下看: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空气)
(三)杯子里有空气,空气把水挡在了杯子的外面,所以手帕没湿。
二、寻找空气:
1.空气是个淘气的小娃娃,平时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把空气娃娃找出来,好不好?
2.幼儿试验:
(1)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人一个瓶子,将瓶子横放到水里,观察现象。
(2)第三组幼儿每人一根塑料吸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
3.水里冒出了什么?是谁在吹泡泡?空气藏在了哪里?(瓶子里、我们的身体里)。
4.除了这些地方有空气,还有哪里有空气?幼儿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1.空气娃娃每天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谁来说一说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幼儿讲述)请小朋友一人拿一个塑料袋,我们来玩“抓空气”的游戏。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迅速的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塑料袋里有什么?
(1)我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2)张开口袋看一看,我们能看见空气吗?
(3)能闻到气味吗?
(4)能摸得着吗?
师小结:空气娃娃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空气娃娃很会变魔术,平时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3.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4.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 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5.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没法呼吸,没法生活了。所以说空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那如果空气变脏了,我们呼吸了变脏了的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讲述)小朋友知道怎样来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吗?(多种树,让树木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少开车,减少废气的排放等)
四、结束部分和幼儿一起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做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