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故乡 篇1
教学方法:根据课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采用比较教学法。
教学目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对比朗读;第二课时——比较分析;第三课时————辨析判断。
第一课时
对比朗读
在通读全文的预习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朗读的内容:
一 景物对比
(一)现实的故乡
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二)记忆中的故乡
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 肖像对比
(一)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30年前的肖像
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30年后的肖像
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 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一)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 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 “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切不可一读了之。
第二课时
比较分析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
一 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
1.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
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3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3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
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2.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
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
三 闰土言、行、神、心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2.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多子、饥荒、苛锐、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
四 杨二嫂言、神、行之特征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脏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杨二嫂和闰土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五 “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
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第三课时
辨析判断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文中的基础认识、写作特点和难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以下辨析判断题:
一 基础知识
(一)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读音:
1.总要捐几回钱,折(shé zhē)了本……
2.杨二嫂发见(jiàn xiàn)了这件事
3.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shí sì)料。
4.……没有系(jì xì)裙,张着两脚……
5.“哈!这模(m ú mó)样了!”
1.shé; 2.xiàn;
3.sì; 4.jì; 5.mú;
(二)给加黑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1.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启:①打开;②开导;③开始;④陈述;⑤书信。
2.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
捐:①献出;②捐助;③赋锐的一种。
3.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的含义有:①处心积虑,挖空心思;②奔波,劳碌;③辛勤,劳苦。
句中第一个“辛苦”的含义是 ;第二个“辛苦”的含义是 ;第三个“辛苦”的含义是 。
1.③(∨);2.③(∨);3.按顺序是:②③①。
二 写作特点
(一)下面三句话里的“圆规”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选择合适的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
2.我也从没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
3.然而圆规很不平……( )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借代
1.①(∨); 2.②(∨); 3.④(∨);
(二)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以下至“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这中间的部分用的记叙方法是: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中的顺叙;④插叙中的倒叙。
④(∨)
三 难句理解
(一)“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怕的是:①希望不能实现;②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③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④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二)“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主义远景;③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④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2.“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三)“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①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②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③希望的有无取决于理想:有理想就有希望,无理想就无希望。④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
(四)“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地上的路是前人走出来的,后来人要沿着前人开辟的路走下去。②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大家要一块去走。③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④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一)①(∨);
(二)1.③(∨);2.③(∨);
(三)②(∨);
(四)④(∨
四 “我”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
①同情杨二嫂的疾苦,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②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③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④同情杨二嫂和闰土的疾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
四、④(∨)
第五册故乡 篇2
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是重点。
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方法: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
2、在各环节中,渗透审美体验。
总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主题,渗透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 :
一、 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故乡,我们的心中便会涌起许多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有童年的欢声笑语,有熟悉的山山水水,有难忘的父老乡亲……终生相伴,魂牵梦绕。是的,我们常怀恋故乡的昨日,但我们更应关注故乡的今日和未来。因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人在变,生活在变,我们的故乡也在变,我们应以深情的目光关注故乡的变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曾以深沉的笔调表达对故乡的爱恋、忧伤和希望。
《故乡》就是这样的一篇小说。它写出了作者在一个巨变、动荡的时代中对故乡的关注。小说中有父老乡亲的艰辛苦难,有作者无尽的孤独、悲哀和忧伤。作品中的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但“我”并没有什么好心绪,因为这次回故乡却是为了永别故乡而来的。由于母亲的提醒,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好友——闰土。于是,“我”便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体验少年闰土带给我的欢乐和中年闰土带给我的悲哀和忧伤。
二、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学生阅读。
(一)整体感知:母亲提起闰土时,我想起了那些情景?
明确:海边月夜图、快乐的童年
(二)激发情感,深入体验
激发点(1):从“我盼”到“相处”,我的心情如何?我们相处如何?
启发:急切盼望、欢天喜地、难分难舍
激发点(2):童年时代写的很美,美在哪些人、情、景、物上?
启发:人美——小英雄: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景美——海边月夜:蓝天、明月
物美——西瓜、贝壳等;
情美——纯真、友好
激发点(3):分别时的哭声美不美?
启发:童真的哭声,美好的回忆
(三)启发讨论,深入理解
启发:儿时的回忆苏生过来,为什么我便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讨论:海边月夜图和少年闰土是故乡的缩影。
三、承上导入 :三十年前,我和少年闰土在一片哭声中别离,那童真的哭声,至今还在我的心中回响。三十过去了,闰土现在怎样了?我和闰土的重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一)整体感知:闰土的生活如何?当时的社会境况是怎样的?
引导: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这些情况,请找出来。
明确:贫困;动荡、战乱、苛税、多子等。
(二)激发情感 深入体验
激发点(1):我们相见时的气氛如何?
感悟:拘谨、沉闷、沉默
激发点(2):重逢时,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感悟:出惊——激动——震惊——悲哀
激发:一声“老爷”,让我感到震惊、悲哀,面对闰土的恭敬和贫苦,我无言以对。闰土纵然有滿腹的愁苦,也无从诉起。那说话如连珠般涌出,活泼能干的小英雄的影像,在我的心中淡了,散了,模糊了。
(三)中年闰土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启发:生活:贫困、痛苦
精神:麻木、愚昧
(四)启发讨论,探讨变因
问:(1)一声平常的称呼,为何使我如此震惊、悲哀?
(2)闰土的命为什么这样苦?
提示:谁造成他贫困不堪?谁扼杀了他的生气和活力?
启发:社会境况:兵匪、官绅、动荡不安
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思想
四、小结
同学们,几十年的岁月沧桑,闰土由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变成一个愚钝的、麻木的失去了生命力的人;闰土变了,故乡变了,我原本悲凉的心更添无尽的悲哀、失望。重逢又能如何呢?童年的笑声已不再回响,往日的欢乐已然远逝……留给我的只是那无边的孤独、忧伤、叹息……
板书设计 :
故乡
人物形象:闰土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小英雄)(木偶人)
性格特征天真、活泼、聪明、能干麻木、愚钝、失去生命力
情感经历真诚、友好、快乐孤独、忧伤、悲哀、失望
故乡缩影神异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衰败的、失去精神生命力
社会现实农民生活贫困痛苦,思想愚昧落后
变化原因兵匪、官绅、封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