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曹刿论战

2023-09-24

第六册曹刿论战 篇1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

  1,翻译全文;

  2,背诵全文,下节课检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重点句式及词语。

  二、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

  一、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二、 重点句式及词语:

  1、(课堂练习)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课堂练习)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三、 (课堂练习)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课堂小结: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一课一练

第六册曹刿论战 篇2

  教学目标 及重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

  2、判断句式。

  3、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总第1课时(2005-1-29)

  教学内容

  指导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提问: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概述,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根据我国春秋时代鲁国历史编写的编年史书。作者据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这部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题目是一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战争是本文的中心。

  三、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 鄙 间 徧 帛 勺 辙 轼 夫 靡

  2.解释下面的词语,并注意黑体词的古今含义:

   伐 肉 牺牲

  属 败 绩 既克 一鼓作气

  四、读全文

  1.个人默读。

  2.全班齐读。(订正读错的音)

  总第2课时(2005-1-29)

  教学内容

  翻译全文,难句,判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让学生试翻译全句,然后辨析黑体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 (2)又何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

  (学生回答后,老师提示: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文中除了上面加黑的,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自学时要加以注意。)

  二、进行新课

  学生逐段试译。

  学生译后,教师订正,提示重点。

  (1)古今义不同的重点词。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下面是各段中的重点词、句,学生翻译时教师相机板书。

  三、小结强调

  1.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2.“也”表判断,也有表语气用的,如:“弗敢加

  总第3课时(2005-1-29)

  教学内容

  分析,总结,指导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翻译全文

  二、进行新课

  1.提问:(1)文中讲了哪些具体的事?(2)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以什么为线索?

  (上面三个问题答完一个再答一个,学生边回答,老师边作如下板书。)

  2.提问: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还有什么事没提到?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3.提问:我们写记叙文在材料剪裁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要求学生能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4.根据以上的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1)提问。

  ①文章记叙了什么?(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史实。)

  ②说明了什么?(要讲究正确的战略战术,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③表现了什么?(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让学生把上面分析回答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

  5.联系实际。

  (1)古代战争要注意战略战术,现代战争也同样要讲究战略战术。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很重视。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论了这次战争。请同学们联系革命战争的实际,谈谈对战略战术的认识。

  (2)不但战争要讲究战略战术,我们的学习、工作也得讲究战略战术。请大家想想,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可以先几个人议论,然后发言)

  三、复习巩固,指导作业 

  1.生字、重点词、几种句式。

  2.自己做课后练习,有不懂的要提出来。

  板书设计 :        《左传》

  曹刿论战   剪裁得当  结构严谨 语言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