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麦琪的礼物 篇1
【教学目的】
1.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
2.学习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
3.学习主人公纯洁善良、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2.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
3.如何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去鉴赏小说是教学难点 。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再造想像法。
3.比较法。
总体构想
1.摒弃按照小说情节“开端、发展……结局”而教的公式,采取“总体—局部—总体”的方法:先通览全篇,了解概貌(包括内容与形式),再深入局部(细部)。仔细揣摩,最后又回到全文,综合理解与消化篇中精华。
2.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要求学生应充分预习课文,除了常规做到的借助工具书解决生难字词外,须准备用四五百字复述全文大意,注意交代清楚时、地、人、事、事件的因果。
媒体设计:投影仪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后,一发而不可收,34627囚徒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解说: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用关于作者的故事来导入 ,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同时又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这位由囚徒到作家的人是谁?他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创作了哪些优秀作品?《麦琪的礼物》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解题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锡特尼·波特尔,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生于美国比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的家庭。年轻时,欧·亨利在家乡一家药房当学徒,后来到西部得克萨斯州做过牧童、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在银行工作期间,由于出纳制度不完善,短缺了一笔现金。为了避免受审,他离乡背井到中南美流浪了几年,后来得到妻子病危的消息,回家看望,终于被捕,在俄亥俄州监狱坐了三年的牢。狱中以“欧·亨利”为笔名创作短篇小说。出狱后到了纽约,专门从事写作,定期为报刊撰稿。
坎坷岁月,不幸遭遇,流浪生活,监狱禁闭,以及和多种多样的人接触,给了欧·亨利丰富的创作题材。他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由于他描写的生活画卷广阔,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的小说以诙谐幽默见长,往往在幽默中揉进辛酸,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小说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乎意料,而又符合真实,令人赞叹。
(解说:独特的“欧·亨利手法”产生独特的“欧·亨利小说”,而要研究独特的“欧·亨利小说”,则应首先了解独特的欧·亨利创作生涯——这是我们要步入迷人的欧·亨利艺术殿堂进行探索的必经之路。同时,初中生是首次接触欧·亨利的作品,故而有必要对作者的情况作较详细的介绍。为了方便学生做笔记,可将上述内容的概要投影出来。)
三、研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A.掌握文中的生难字词(投影)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吝啬 抽噎 贫民窟 相形见绌 瘦削 白皙 玳瑁 馈赠
解释词义:
神经质 掂斤拨两 相形见绌 俗不可耐 晦涩 馈赠
B.指定一学生口述小说大意,全班补充修正。
C.初步把握小说主旨。可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看法,不必苛求学生有统一的见解,因为尚处在阅读的初级阶段。
(解说: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以口述大意和粗知主旨为训练内容,从整体上观照全篇,为后阶段的阅读教学作好准备。另外步骤B和C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之思维能力,又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明确: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写德拉无钱给爱人买圣诞礼物而痛苦。
第二部分:7~23段写德拉给爱人买到了美丽的礼物。
第三部分:24~44段互赠礼物。
第四部分:45段篇末点题,作者赞美礼物。
(解说: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教学环节,是本教时口述大意的深化,又是下课时重难点突破的必要准备。)
四、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思考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2.欧·亨利的小说构思极其巧妙,本文中是怎样具体体现的?
第二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引新课
提问: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三要素?
二、研习课文
3.品读课文,突破重难点。(接上课时“研习课文”步骤2之后)
(1)人物
①提问: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德拉和杰姆,德拉着墨更多。
②德拉是个什么样的女性?小说是如何刻画她的?
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如下:
肖像描写:瘦小灵活、身材纤细、两眼晶莹明亮……尤其是作者不惜笔墨,运用夸张、比喻去着力描写德拉的长发,动词“泻”的运用极为形象传神。因为德拉的长发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美丽的外表,更折射出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这些文字,并运用再造想像,让美丽的德拉在自己的眼前活起来。
动作描写:提醒学生体会19段中的“搅翻”。
语言描写:可重点品读28段、33段。品读后进行角色朗读。
③杰姆对德拉的感情如何?小说是如何表现的?
重点品读26段、29段、32段对杰姆神情的刻画。教师点拨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这一神情下的杰姆的心理补充出来,这样就可以切身体会出杰姆对德拉的感情。
(解说:跳读、摘读课文,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感受、分析、比较、推论、判断等去把握人物形象,不需面面俱到,但应授之以渔。)
(2)情节
提问: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他能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那样引人入胜,就靠构思之精巧。本文的巧思表现在哪里?
首先,悬念丛生。(结合课后习题二进行,可分别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相互点拨,相互完善。)德拉一定得给杰姆买圣诞礼物,否则她过不了这个节。可是,贫穷的她怎样才能弄到钱?(悬念初起)后来德拉卖掉了夫妻俩引以自豪的两样东西中的一样——头发,用卖发得来的钱,为杰姆买了一条表链,并在家中期待着杰姆的到来。读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以为杰姆回家后看到表链该有多高兴了。可是杰姆一进门就盯着德拉,露出一种“摸不透的表情”,这是为什么?(悬念再生)当杰姆听到德拉说是剪了发而买了一件“美丽的礼物”后,杰姆恍如梦中,多次向妻子发问:“你把头发剪掉了?”“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读到这里,读者心中疑惑:德拉的容貌改变了,难道杰姆就不爱她了吗?(悬念接踵而来)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原来是杰姆给德拉买了用来装饰那一头长发的成套发梳,可如今,德拉的长发却没有了,难怪他追问不休。杰姆哪里来的钱呢?(悬念又起)直到最后,读者方才明白:原来杰姆是卖了另一件引以自豪的东西——心爱的怀表,才给妻子买回了成套的发梳。
其次,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合课后习题三进行,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解说:以上的“研习课文”是深入小说细部的阅读,着力培养学生发现且思考问题以及对重点语句进行揣摩的能力。)
三、复读课文,整合小结
1.小说主旨
学生发言后教师再点拨归纳:《麦琪的礼物》叙写了一个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怀表,却换来了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
2.小说风格
①“含泪的笑”。
点拨: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想带给对方以快乐,可结局是美好的愿望落空了,这是何等悲酸!可是,虽然他们的好意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因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德拉和杰姆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不是彼此最珍贵的礼物吗?难怪作者把小说的题目命名为《麦琪的礼物》,这是神圣的、充满爱的、寓意深远的礼物。
②“欧·亨利手法”——出人意料的结局。
点拨:作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最紧要的东西包藏着,引而不发,到结束时才重笔一点,和盘托出原委,不仅出奇制胜,令人拍案,还把作品的思想含义尽速推进一层,文字不多,却引人深思。
③作者善用夸张和比喻,小说语言幽默、风趣、诙谐、俏皮。
(解说:“整合小说”是将局部揣摩所得加以综合,予以深化,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整地理解课文主旨和艺术形式,这是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延伸的必要途径。)
四、布置作业
1.再读小说,细心体会小说的风格。
2.改写小说。本文主要是从德拉对丈夫的痴情来写的,大部分笔墨写的是德拉,请你改从杰姆的角度来写这个故事,注意学习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解说:习题1为消化巩固性练习,习题2旨在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
(解说:此板书是图文结合形式板书。虽说只有18个字,加上一些必要的图形和线条,却涵盖了丰富的信息:①课题是“麦琪的礼物”;②小说的主人公是德拉和杰姆这一对夫妻;③小说的主要情节:德拉卖掉长发为杰姆买了白金表链;杰姆却卖了怀表给德拉买了一套发梳。双方美好的愿望都落空了,无法圆满,因而用虚线连接这些事物。④小说的主旨:德拉和杰姆共同收获了相濡以沫的爱情,需用红色粉笔画出这一颗“爱心”,这一颗爱心和文题又呼应起来。
这一板书极其简练,突出了文章的精髓,叫学生一目了然,体现了布局美、形象美、清晰美、精要美,给人极深的印象。)
方案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各种各样的节日里,人们都喜欢借赠送礼物传达自己的感情,幸福的同学们定有数不清的礼物,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最珍贵的节日礼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是怎样的圣诞礼物呢?主人公的命运又如何呢?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同方案一)
四、布置作业 (同方案一)
第二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引新课(同方案一)
二、研习课文(同方案一)
三、整合小结(同方案一)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欧·亨利小说选》
第三课时
一、回忆欧·亨利的小说风格。
二、比较阅读。
把欧·亨利的另一篇小说《爱的牺牲》和《麦琪的礼物》作比较阅读。
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先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再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只点拨比较阅读的“可比点”:
1.两篇小说的主旨。
2.两篇小说的主人公。
3.两篇小说的情节的推进、结局的完成。
4.两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解说:此方案适合于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
方案三
第一、二课时同方案一,第三课时为“研究性学习”指导,课堂上的任务如下:一、帮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二、师生共同创设研究情境,讨论后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三、各小组确定课题;四、教师分组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占有资料,采用合适的方法,完成课题研究。
第五册麦琪的礼物 篇2
师:同学们,请问你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生1:9月3日
生2:5月21日
生3:11月28日
师:你们的生日是怎么过的?
生4:我妈妈给我买衣服,买生日蛋糕。
生5:我爷爷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
生6:我妈给我煮鸡蛋,做好吃的。
生7:我爸爸给我买文具。
[由生日引起学生兴趣,既有利于导入 课文,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师:那你们的父母为什么给你买文具、衣服、蛋糕、做好吃的?
生8:说明他们爱我们。
生9:因为我们是他们的晚辈,他们关心我们
师:大家说得对!今天,我们准备学习第十八课《麦琪的礼物》。看看这篇小说写了什么?首先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麦琪”是什么意思?
生10:麦琪指《圣经》所记载耶稣降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的三个贤人:“光明之王”梅尔基奥尔赠送黄金表示尊贵;“洁白者”加斯帕赠送乳香象征神圣;巴尔撒泽赠送没药预示着基督后来遭迫害而而死。麦琪首开圣诞馈赠礼物的风俗。
师:说得真好!谁又能说说这篇文章是什么国家?是哪个作家所写?代表作有哪些?
生11:美国作家欧·亨利,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
师:这些知识在什么地方?
生(齐答):课下注释
师:很好!大家一定想知道麦琪的礼物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同时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已经读完了,谁能说说麦琪的礼物是什么?
生11:德拉送给杰姆表链,杰姆送给德拉一套发梳。
(师板书)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请大家把他们写在黑板上。
(学生纷纷上黑板写生字、词)
师:有谁能给大家当一回老师,给这些字词注上音和解释一下?
(学生踊跃上黑板注音、解释)
[字词注音解释考查了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体现了合作思想,让学生既有问题,又能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成就感]
师:下面我们再来速读课文,看谁读得快,并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仪在屏幕上显示下列思考题)
1、德拉宁愿冒吝啬的恶名从掂斤拨两中凑了一块八角七分钱是为了什么?课文哪儿有交待?
2、德拉和杰姆各自引以为豪的东西是什么?课文哪处详写了这种东西,是怎样写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3、德拉只有一块八角七分钱说明了什么?
4、德拉卖头发时与老板讨价还价了吗?表现了什么?
5、德拉卖完头发回家后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6、杰姆回家后为什么有一种德拉捉摸不透的表情?杰姆买回了什么?这样的巧合可信吗?
师:(学生读完课文后进行)我们现在采用竞赛抢答的方式来解释上面的问题。规则是:分两组,男同学一组,女同学一组,答对一题得10分;回答上面问题可以不分先后;有认为他(她)没有答对的,同组的可以补充。现在开始!
男生1:我回答第2个问题。我认为德拉和杰姆引以为豪的是一头美丽的头发和金表,课文第9自然段有介绍,作者把希巴女皇和所罗门珠宝与他们的头发和金表相比,采用了夸张手法。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干净利索!“一头美丽的金发”,美丽强调头发漂亮,“祖传三代”强调“珍贵”。很好,请坐下,得10分。
女生1:我回答第1个问题。德拉凑了一块八角七分钱是为了在圣诞节给她丈夫买个礼物。课文第6自然段第4行有交待。(读课文)
师:回答的很对!请坐下。
女生2:我回答第3个问题:德拉在圣诞节只有一块八角七分钱说明了钱少,他们家里穷。
师:说得对极了。
女生4:第4个问题:德拉没有与老板讨价还价,表现了德拉迫切想拿到钱给丈夫买圣诞礼物。
男生2:我回答第6个问题。因为杰姆看到德拉没了长头发,所以表情奇怪。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但不够完整,有谁补充?
男生3:因为杰姆把他们祖传三代的金表卖了,买了发梳给德拉,但德拉却把头发剪了,发梳没有用了。
师:回答得很好。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
男生3:(继续回答)可信!说明了他们都很喜欢对方,为了对方甘愿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师:很好。请坐。
女生4:德拉卖了头发回家后心理活动是一种无奈、一种担心。比如课文第22自然段“唉,叫我有什么办法呢?”第24自然段“求求上帝,认他认为我还是美丽的”
师:还有吗?好,请坐下。这两个组回答得都不错,但总的来说女生一组要更好些。男生为她们鼓鼓掌!下面大家齐读小说最后一段,思考下面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为什么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物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在一切接受礼物的人当中,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教师领头,学生齐读后讨论)
女生12:虽然他们都给对方买了一个无用的东西,但我认为他们甘愿牺牲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反映了他们夫妇之间纯真无私的爱情。
师:对,那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13(一齐答)歌颂了纯洁无私的爱情!
师:下面,我们进行最后一个环节。你认为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或哪些地方不妥。为什么?
(学生集体讨论)
生14:我认为文章开始开头很好,比如写只剩下一块八角七分钱,而且是买东西时克扣下来的,这点钱是干什么用的?引起读者向下读的兴趣。
师:对,这种写法在小说情节安排上叫设置悬念。
生15:我认为第9自然段写得好。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一段写得好。
生15:写杰姆的金表让所罗门嫉妒,写德拉的头发让希巴女皇相形见绌,这样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来表现头发与金表的珍贵。
生16:我认为文章题目不妥,“麦琪”二个字的意思比较生疏、难懂,如果改成“礼物”或“圣诞礼物”就明白多了。
生17:我认为文章最后写得较好,小说歌颂夫妻之间的爱情但文章并没有直接说,而说“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是最聪明的。”引起引起思考。
[对课文的理解采用问题的形式,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既赏析了小说,又开拓了思维]
师:好。大家都说得棒极了。那么大家想一想,夫妇之间有纯真的爱情,那么同学、朋友之间有没有纯真的友谊呢?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有没有爱呢?大家想一想,把那种同学之间的友情、朋友之间的友谊、对他人的关爱写成你自己的《礼物》。
附:板书设计 :
麦琪的礼物
爱
德拉 杰姆
卖 卖
表链
买
头发 表
发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