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蒙古草原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教学难点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二、初读课文,畅所欲言。1. 阅读课文。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2. 交流初读体验。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整理字词。蛮荒 战栗 千钧一发 睿智 肃杀2. 梳理内容。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情节安排: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近。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四、课堂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五、布置作业。1. 深入阅读课文。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一、导入新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二、赏析语句。1.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惊惧或镇定。那么阅读本文,通过描写陈阵遇狼、退狼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中描写陈阵的语句加以赏析。精彩语句赏析:“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迸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足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震颤的铮铮声。”“陈阵觉得自己正在穿越一张巨大的狼口,上面是锋利的狼牙,下面也是锋利的狼牙,没准他正走到上下狼牙之间,狼口便咔嚓一声合拢了。”这两句将陈阵遭遇狼群时的恐惧心理刻画到极致,用通感、比喻把大脑因害怕而产生的感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下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从天而降”“疾雷”“轰”“一热”“狂喜”无不表现出陈阵灵光一闪获得脱身之法的惊喜,不由自主地“颤抖”更是将这种惊喜描写到了极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陈阵心理的变化(边整理边板书):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2. 人狼的对峙不是在技术上的比拼,而是在心理上的较量。陈阵的心理变化来自于狼的种种表现,结合文中描写狼的语句分析狼的特点。精彩语句赏析:“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描写了陈阵对狼群的最初印象,用语不多却可见其阵容与气势。用比喻、夸张把狼咄咄逼人的杀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忽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箭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本句用“即将出鞘的军刀”来比喻群狼跃跃欲试、迅速投入战备状态的样子,可见狼的敏捷、凶残。“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浓墨重彩地推出狼王,通过毛色的描写突出狼王的与众不同,用“簇拥”来表现狼王高高在上的地位,也可见狼群的团结。“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狼群向山坡集体回望的描写把草原狼谨慎多疑的特点表现得一览无余,群狼“尖碗形的长耳”像精准的“雷达”突出了形势严峻,群狼“静候狼王下令”可见狼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团队的纪律严明。“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忽地向山里奔逃而去。”“一阵黄风”“忽地”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突出狼群的行动敏捷。“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本句出现在文章的最后,着重描写狼群有序撤退的情形,急而不乱阵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即使是撤退,这一强大的团体仍然保持着它们的霸气与风范,不得不令人驻足惊叹。……教师启发引导,在学生赏析的同时总结狼的特点(边整理边板书):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狼所表现出的特点正好与陈阵的心理变化相一致,人、狼是针锋相对的。3. 教师小结。狼是孤独的英雄,在奔驰中展现自己生命的热情。千百年来,狼能够以傲人的雄姿驰骋在优胜劣汰的动物世界中,面对困难的冷静、坚忍、团结想来该是整个团队得以生存繁衍的主因,看来我们也要以强悍的姿态做一匹“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机警”的狼。三、研读探究。1. 人狼对峙,险象迭生。狼口逃生,实非易事。请结合全文分析陈阵脱险的原因。明确:从陈阵方面分析:克服恐惧心理,关键时刻镇静沉着,能找准对方弱点,抓住有利时机。从狼方面分析:性格凶残却多疑,尚不饥饿,忙于开会。从大青马方面分析:训练有素,经验充足,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在与狼对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给陈阵以信心与定力。(此处可找出描写大青马的语句同上赏析。如:“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它装着没有看见狼群,或是一副无意冲搅狼们聚会的样子,仍然踏着赶路过客的步伐缓缓前行。它挺着胆子,控着蹄子,既不挣扎摆动,也不夺路狂奔,而是极力稳稳地驮正鞍子上的临时主人,像一个头上顶着高耸的玻璃杯叠架盘的杂技高手,在陈阵身下灵敏地调整马步,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陈阵脊椎中轴的垂直,不让他重心倾斜失去平衡,一头栽进狼阵。”作者用细致的笔法刻画了大青马的一连串动作:“踏”“缓缓前行”“挺着胆子”“控着蹄子”……可见大青马于危难之中仍能临危不乱、从容镇定,表现出少见的勇气与智慧。)2. 探讨主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小说主题,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化的见解。)生 1:我认为本文以《蒙古草原狼》为题,就是借陈阵的视角来表现狼群的团结协作、团队的井然有序。狼群初现的凶猛气势、狼王的凶傲之威、群狼的机警谨慎无一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合上书本回想,仍觉心惊胆战。而且本文选自于《狼图腾》一书,这是一部以狼,确切讲是以蒙古草原狼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它以几十个狼故事为主体。狼在小说中一改过去我们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它们伏击马群和黄羊群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侦察、布阵、奇袭的高超战术,它们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它们单独攻击抢掠羔羊、马驹的敏捷利落,它们在袭击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忍耐力和洞察力,它们对于小狼的炽烈感情及保护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狼的所有认识。所以我认为本文主旨还是对狼的塑造与颂扬上。生 2:我认为本文虽然有大量篇幅在写狼,也表现了狼的团队精神,但中心人物还是陈阵,他经历了心理上的成长,从惧怕退缩到镇定斗争,最后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吓退狼群,这也是需要智慧和胆魄的。而且在人与动物的对峙中,我一直坚信人的智慧可以胜过一切。……四、课堂小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无论结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本文中狼的英勇与团结,人临阵时的镇定与智慧,马的充足经验。成长需要历练,更需要学习。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五、布置作业。1. 找出其他文章中描写狼的精彩语句并进行赏析性解读,比较与本文语言的不同。2. 搜集与狼有关的知识、文章,多方面了解,准备一期以“狼”为专题的手抄报。板书设计蒙古草原狼姜 戎人: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狼: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整理有关狼的知识和故事。一、导入新课。这个世界上的角色有很多种,我是作为一个动物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在冥冥的安排中,我并没有选择我自身属性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天注定。我生下来就注定会拥有足以切断猎物肌肉与骨骼的牙齿,也注定会拥有足以在猎物的身上留下致命伤口的爪子。这些与生俱来、无法更改的东西是我的徽章,也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奋斗的最原始资本。我就是——狼。在自然界中任意驰骋,我感到幸福,但我也有烦恼。故事中的我总是扮演反面角色,有关我的成语、歇后语都是贬义,中外谚语中我的形象也不佳。你们能给我个理由吗?二、拓展延伸。(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可以利用幻灯片,自行整理,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1. 积累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成语:狼狈为奸、狼吞虎咽、杯盘狼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谚语: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狼披羊皮还是狼、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2. 草原狼的特点。千百年来草原民族一直认为狼是草原的保护神。事实证明,狼是草原生态的天然调节器,内蒙古草原过去几千年一直保持着原貌,草原狼功莫大焉。在草原上,狼是草原人民的朋友、敌人、心中的神。那是因为狼的狡黠和智慧、狼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性格,令草原人民深深折服。草原狼具有强悍进取、团队协作、顽强战斗和勇敢牺牲的习性,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草原民族的精神性格;蒙古人卓绝的生存技能和军事才华,更是在同草原狼军团长期不间断的生存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而且,狼又是草原战马的培训师,恰恰是狼对马群的攻击,才把蒙古马逼成了世界上最具耐力和最善战的战马。3. 狼的哲学。狼是动物中生存得比较成功的一种,千百年来不曾灭绝,也没有被驯服。狼在优胜劣汰法则下的生活极富哲学味道,我们称其为“狼的哲学”。“狼的哲学”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卧薪尝胆:表现在狼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在自己还弱小的时候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东西。(2)众狼一心:表现在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动物时,必群起而攻之。(3)自知之明:狼也想当兽王,但狼知道自己是狼而不是老虎。(4)顺水行舟:狼知道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5)同进同退:狼虽然有时独自活动,但狼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6)表里如一:狼也是一种相当善良的动物,不会随便伤害无辜的动物。(7)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很少攻击失误。(8)授狼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时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4. 狼的新形象。过去,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凶猛、狡猾、贪婪”,但是今天狼的形象却在悄悄起着变化,人们已将它的形象转变成为“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挑战”。(1)企业要以狼作为形象代言,连学校校长都要将它作为学生的偶像。《广州日报》曾报道,一个狼群雕塑在深圳市南山区一所小学揭幕,这组雕塑的底座上刻有说明:“东方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该校校长表示,目前他们倡导的是对孩子进行“狼”的教育,建一座狼群雕塑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狼”的精神。(2)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战术很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其四:永不言败,哪怕是瞎了一只眼,断了一条腿,狼依然是狼。”三、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狼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从“狼”这个形声字的构成来看,“犭”是形旁,说明狼是一种动物,《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狼”词条中就提到“性残忍”“猎杀大型动物”,它有它的自然属性;“良”是音旁,说明狼身上也有一些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借鉴:面对困难的冷静、坚忍、团结等等。希望大家客观地评价和认识狼,并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谐相处。四、文章荐读。1. 姜戎《狼图腾》。2. 贾平凹《怀念狼》。3. 毕淑敏《母狼的智慧》。4.《狼的另一面》。(《读者》XX年第8 期)五、布置作业。通过本课的学习,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写一篇文章。教学反思小说因情节的跌宕起伏、语言的形象生动、人物的惟妙惟肖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人们的青睐也就使小说的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在小说的教学中,因为篇幅大多过长,教师往往把阅读移到课下,课上就以内容概述一带而过,而这样往往使多数同学都忽视了小说的精彩细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说的教学更要重视阅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就尝试给学生大量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情节的梳理、主题的把握容易得多。另外,小说的语言值得品味,以批注的形式赏析语言,弥补了以往教学中在语言分析上的浅尝辄止,留下了更多的阅读痕迹。内容上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以“狼”为专题的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们在深入了解“狼”文化的基础上受到极大启发,在彼此心灵碰撞的基础上产生思想火花,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能把这种思考方式带到生活中就足够了。
第4课《蒙古草原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概述文章的能力。 2. 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3. 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创新性阅读。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体会文章情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和启发。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多媒体显示) 狈为 心狗肺 如 似虎 子野心 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成语都与狼有关,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狼的残忍等特点。 的确,狼历来是贪婪、凶残的代名词。说到狼,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恐惧、憎恶。可是,在《人与自然》栏目中却 这样形容狼:“它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悬念和阴谋,但也不乏亲情 和友爱。”姜戎在他的《狼图腾》这部书定稿前则写下这样两句话:“献给卓越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献给曾经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不禁令人感到迷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姜戎笔端 那遥远而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去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草原人和草原狼。( 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 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1946 年,姜戎出生于苏北根据地,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 亲是知识分子,因参加革命在战场上受伤致残。受父亲影响,读初中的他,就阅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简·爱》等著作。1967 年,21岁的姜戎和120 名知青离开北京,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 1978 年姜戎离开草原回到北京。次年4 月,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 年动笔写《狼图腾》。姜戎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 这部书中。 2. 由学生展示课前查阅的关于草原狼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三、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1. 自读课文,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皑皑 羊倌 蛮荒 嚼子 毡靴 出鞘 铮铮 脊椎 一蹴而就 钢镫 2. 学生再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多媒体显示) 四、研读文章,深入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 1. 遇到狼群之前陈阵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陈阵正处在苍凉、寒冷、孤寂的草原之上。此处环境描写,既形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一 紧张的气氛,暗示将要有险情发生。 2. 阅读文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大青马是一匹身经百战 的著名猎马? 明确:在遇到狼群之前,大青马就凭借自己与狼斗争的经验,判断出狼群的存在,并想办法提醒陈阵。看到狼群之后,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异常镇定,保护此时不知所措的陈阵, 同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抵御狼群。可见,大青马是一匹勇敢、 机智、身经百战的猎马。 3. 读完本篇文章后,你认为文中的蒙古草原狼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写的狼的形象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文章中的蒙古草原狼虽然生性多疑,令人感到畏惧,但它们在从出现到离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勇敢睿智、团结如一,后退中依然保持着血脉里的尊严与威严,都使人折服。从文中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狼的赞美之情。而蒲松龄笔下的狼则是凶恶贪婪、阴险狡诈的,作者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4. 陈阵仅仅是靠个人的勇敢和机智逃离狼口的吗?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是。陈阵能够逃离狼口,不仅是靠自己的冷静、机智,还有大青马的帮助,毕利格阿爸教他的抵御狼的办法。毕利格阿爸的御狼经验和大青马的勇敢机智,是草原人与大自然、与草原上的王者——草原狼,在无数次的斗争中得来的。 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草原、对狼、对草原人、对游牧生活的难忘和赞美之情。 5. 本篇文章是如何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到紧张不安的? 明确:主要是从对陈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刻画中感受到的。陈阵的绝望和抵抗的交叠牵动着读者紧张的心弦。另外, 从环境的渲染,对狼群的刻画上,也使读者感到紧张不安,仿佛身处其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 课的学习,我们跟随作者目睹了蒙古草原上惊心动魄的一幕,也重新审视了狼的形象。它凶残却又桀骜不驯;狡诈却又勇敢顽强;多疑却又团结如一。也许正是如此,人们恨它又膜拜它。我们也可从它的身上得到人生启迪,做生活中的强者,在磨炼中锻造成熟的生命。对于我们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设计 蒙古草原狼 姜 戎 陈阵(马) 遇见 狼 抵御 镇静、勇敢、机智 凶狠机警、勇敢 离开 睿智、团结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授重在突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和发现感悟。本文故事性较强,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所以,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时,我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阅读、想象和讨论。其次,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深刻体会文章精髓。由浅入深,层层引导,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加深。
第4课《蒙古草原狼》教案 篇3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一、关于狼的成语举例,引向对狼新的认识。
千百年来,占据正统主导地位的鸿学巨儒,畏狼如虎、憎狼为灾,汉文化中存在着太多对狼的误解与偏见,虽然如此,但我认为“狼”字的写法。看姜戎的笔下眼中狼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有一天,陈阵一个人骑着大青马回村,路遇狼群,镇定地与狼对峙,后狂击钢镫,吓跑狼群
复述课文,分清层次
三、学生整体把握,谈对狼的新认识。
四、阅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具体体会对狼的认识。
本文似一阵强劲的疾风,冲击着我们心灵深处积存的对狼的偏见和憎恶,似一场酣畅淋漓的雨,荡涤着我们心灵和眼眸,让我们看到,感悟到狼的生命原来也是如此的坚韧而美丽:它们遇事机敏,处事果断,善于智谋,坚毅顽强,团结一致,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蒙古人在同草原狼军团长期不间断的生存战争中锻炼出勇敢的性格和卓越的军事智慧。而在狼阵中长大的蒙古马更也成为了最具耐力和最善战的世界第一战马。这三大因素使区区的十几万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缔造了今天中国辽阔的版图。同时这种狼图腾精神也不断地给中原农耕民族输血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播放“狼的哲学”。
五、本文用了传神的描写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想,遇过我们有的同学要这个故事就会…
你认为作者还用了哪些写法使本文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让人欲罢不能呢?
本篇文章是如何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到紧张不安的?
明确:主要是从对陈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刻画中感受到的。陈阵的绝望和抵抗的交叠牵动着读者紧张的心弦。另外,从对环境的渲染,对狼群的刻画上,也使读者感到紧张不安,仿佛身处其境。
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大青马的作用。
六、如此完美的生命为什么还是败给了身单力薄的毛头小伙子陈阵了呢?
唯一的天敌就是人类。
七、欣赏“蒙古草原狼的前世今生”,生谈体会。
八、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内蒙古草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对草原上的人民和草原狼的赞美。希望同学们能在草原狼身上得到人生的启迪。也认识到应当善待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自然怀抱中的朋友,不要让它们成为博物馆里被人参观的标本。让我们用真心呼唤,让包容、和谐的清泉流淌在心田,流淌在万物之间。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辽阔的草原上能再见到蒙古草原狼雄健的身影。
作者对蒙古草原狼怀有一种崇敬、钦佩、敬畏的感情,把它视为“图腾”。狼给陈阵以威胁,给他以强烈的恐慌感,但同时也激发出他的勇敢与智慧。这也正是草原人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在敌人身上不断汲取精神力量,强大自我,赢得生存的过程的缩影。狼在小说中一改我们过去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