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2023-08-31

《周公诫子》《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篇1

  第一部分:

  1.《周公诫子》选自   ,《答司马谏议书》选自   ,作者   ,  著名文学家。(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无以鲁国骄土(骄:  )

  ⑵守之以恭者,荣(恭:  )

  ⑶富有四海,由此德也(由:   )

  ⑷重念蒙君实视遇厚(厚:  )

  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  )

  ⑹以膏泽斯民(膏泽:  )

  3.译句:(6分)

  ⑴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⑵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⑶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也。

  4.作者写《答司马谏议书》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5.《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主旨是什么?(3分)

  6.王安石驳斥“征利”的观点时,所持的理论依据是(  )(2分)

  a、受命于人主  b、举先王之政

  c、为天下理财  d、度义而后动

  7.凭你的记忆,说出文中的六种谦德是什么?(各用一个字概括)(3分)

  8.《周公诫子》最后一句采用反问句形式有何效果?(3分)

  第二部分:

  (一)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识,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9、文中哪句话交代了周公诫子的背景?(3分)

  10、周公诫子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3分)

  11、“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中“此德”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12、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与文中哪句话有关?(3分)

  13、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3分)

  14、请写出由本文衍生的两个成语。(2分)

  1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3分)

  (二)

  刘颇推瓮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瓷①,塞于隘路②,属天寒冰雪峻滑③,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铃铎④数千,罗⑤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瓷直⑥几钱?”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⑦,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⑧,系⑨推瓷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⑩而前。

  [注释]①饔:同瓮,瓦罐,瓷瓶。②隘:关隘,这里指狭窄的路。③属:逢,碰上。峻:险、陡。④铃铎:指被阻的车马。⑤罗:织,集结。⑥直:通“值”。⑦缣:细绢,这里指钱。⑧结络:指系在车上的绳索。⑨系:将。⑩噪:吆喝。

  1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3分)

  (1)日向暮。  向:

  (2)颇遂开囊取缣。  遂:

  (3)须臾,车轻得进。  须臾:

  1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3分)

  (1)铃铎数千。(  )

  (2)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

  (3)我济阴之巨室也。(  )

  18.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属天寒冰雪峻滑。

  (2)车中瓷直几钱。

  (3)系推瓷于崖下。

  19.渑池道上当时为什么“塞车”?(3分)

  20.刘颇当时做了几件事,他这样做有道理吗?表现了刘颇什么样的品质?(4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学校运动会100米决赛中,最有希望夺冠的张强同学为避免撞倒一位横穿跑道的观众,摔了一跤,失去了获冠军的机会,但仍坚持跑到了终点。看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

《周公诫子》《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积累,翻译练习;

  2. 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三子 陈师道

  时三子已归自外家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简析:

  作者陈师道因家境贫寒,无力养活妻儿。其岳父在元丰七年(1084)携师道之妻及三子同赴四川,陈师道因母老,不能同往,待生活好转,一家人始得重聚。第一、二句追叙见面前的心情:长期远别,明知无法会见,索性也就不去想它,权作忘记;及至归期已近,思念之心反而难以忍耐。三、四句写初见时印象,儿女随外祖父入川时年纪尚小,分别三年俱已长大,反倒不认识了。五、六句写相见时乐极生悲、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七、八句表现自己惊疑不定、唯恐得而复失的不平静心情。诗人将这种极深挚复杂的感情,以平易而质朴的语言道出,写得一波三折,情味悠长。

  二、重要词语讲解

  1.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2.词语识记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三、预习检测

  1.《周公诫子》选自《 》、作者 , 朝古今诗学“ ”的开创者。

  2.周公,是周初的 家,姓 名 ,曾帮助 灭商。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教学设计>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教学设计>文章详略得当。

  五、问题探究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3.段落层次

  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 ,突出诫子的 性, 性。

  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 。

  4.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六、翻译练习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七、小结,布置作业。

《周公诫子》《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篇3

  一、设计说明

  文章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课文层次清晰,论点鲜明,言简意赅。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广泛搜集了解有关周公的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认识谦虚谨慎的重要作用。可让学生采用诵读与精研法理解文意,用对比阅读法巩固拓展,用辩论法领悟课文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领悟文章主旨,学习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表达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谦虚谨慎对于治国与做人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从“韩诗学”导入。

  ②从“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词语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与积累成语。示例:多媒体课件展示这几个词语,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用法,然后提问:你知道它们出自谁写的哪篇文章吗?

  ③从曹操诗《短歌行&#8226;对酒当歌》中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导入。

  2.教学切入点

  ①从“诫子”的背景和方法切入。

  示例:周公为什么要“诫子”?他是如何“诫子”的?想象周公如此“诫子”会有什么效果?

  ②从成语“握发吐哺”切入。

  示例:成语“握发吐哺”是形容君王求贤的殷切之情。贵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周公,为何还要如此勤奋?他是如何劝诫儿子的?(周公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劝诫儿子,强调为君王者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又从圣贤之言和桀、纣的反面说理,语重心长地告诫“无以鲁国骄士”。)

  3.重难点的突破:诵读法,对比法

  教学重难点: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和熟语,把握谦虚谨慎、礼贤下士是守业之本的中心,理解事实与道理相结合、正反对比、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学法指导

  ①诵读与精研法: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精研“六谦”,掌握“骄”“相”“守”等实词和“以”“于”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等词语,理解“六谦”的警示。

  ②对比阅读法:a.周公与桀、纣“谦”与“不谦”的不同做法、不同结果的对比,进一步理解“谦”对于治国的重要性。b.将课文与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比较。

  ③辩论法: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会:你认为周公的“六谦”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

  四、拓展延伸

  1.课前查阅有关周公的故事、诗文和有关“韩诗学”的情况。

  2.对比阅读课文与《读孟尝君传》。

  3.小小辩论会:周公的“六谦”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5期

《周公诫子》《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篇4

  一、教学目的:

  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章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

  1、作者

  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2、《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初读全文

  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

  2、分小组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

  2、宰相。如:丞相。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

  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

  3、姓。

  哺(bǔ):<书>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

  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书>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书>后鞧(qiū)。

  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五、词语识记

  1、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3、相:辅佐。

  4、德行:道德品行。          5、宽裕:宽大,宽容。

  6、守:保持。             7、恭:肃敬,谦逊有礼。

  8、荣:荣华显贵。           9、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10、尊盛:位高势盛。         11、聪明:指明察事理。

  12、睿智:聪慧,明智。        13、愚:愚拙,不巧伪。

  14、哲:明智,聪明。         15、由:奉行,遵从。

  16、慎:谨慎,慎重。

  六、译文参考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第二课时

  七、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教学设计>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教学设计>文章详略得当。

  八、段落层次

  1、第一句: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出诫子的必要性,重要性。

  2、从第二句“周公诫子曰”到结尾:写周公诫子。

  九、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言简意赅,脍炙人口。如“博闻强记”、“富有四海”、“握发吐哺”等词语,历来被人沿用。

  中心表达: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写作借鉴:本文说理逐层深入,给人不可置疑的感觉。周公先陈述自己的情况,由此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并从六方面层层深入论述了谨慎之必要。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

  十、板书

  周公诫子

  论点:勿骄

  论据:正面(自身体会、圣言相劝、谦德结果)   反面(桀纣亡身)

  结论:慎

  十一、作业

  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2、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4、解释加点的词。

  ①、无以鲁国骄士。(   )    ②、犹恐失天下之士。(    )

  ③、一饭三吐哺。(     )

  5、翻译句子。

  ①、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②、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答案参考

  1、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2、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

  3、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点拨:能根据现实,变换角度指出六种“谦德”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4、①怠慢,轻视  ②担心  ③口中含嚼的食物

  5、①我在天下的地位不能算轻贱。 ②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十二、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