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2023-08-30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篇1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媒体准备】

  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

  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全文的思想感情,完成“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

  〔示例〕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设计说明】导语是一节课的序曲,起着确定基调、引发兴趣、营造气氛等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导语应该是有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因此,每位教师都将有最适合自己教学需要与情境的导语,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

  二、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xx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积攒(    )   铁锨 (    )  贫瘠 (    )  

  广袤(    )   罂粟(    )(    )   咫尺(    )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

  集思广益:

  辗转反侧:

  熠熠发光:

  四、请学生复述课文

  1.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

  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4)其他角度

  2.学生复述。

  〔学情预测〕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多会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概括。但教师在引导时多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叙述顺序进行创意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发展。

  3.师生评点。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

  五、课文分析。

  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投影或板书)

  (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

  (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

  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

  〔学情预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法的指导。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提纲挈领,进入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本文标题就是一个富矿,它与文章的意旨,结构层次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两道题的难度较大,教师最好能将以上的问题再细化,设立引领的台阶。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

  3.明确:

  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而b答案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

  第(2)题:见板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探究”第一、二道题。

  2.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附〕板书设计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生活情况(财产) 心情(结果)

  需要多少土地 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 心中充满欢乐

  想要多少土地 生活比以前强十倍 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能要多少土地 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 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结尾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导语。

  对于写作,古人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总结。比如说“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中的“豹尾”指的是指文章结尾时应当精警有力,鞭辟入里。也有人总结说,文章的结局当如撞钟,余韵悠扬。说法各有其理,但都要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与情境来具体确定。

  课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结局也很有特色。文章以帕霍姆的美好生活开始,以最后的死亡而结束,显然是一个悲剧。但是作者如果仅仅告诉我们这悲剧的结局,文章可能只会让人在一片惋惜声中结束,却无法引人深思。文章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请同学们试想,作者在全文结束的时候启发人们对于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的呢?

  二、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交流“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与第二题,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题:死亡是最好的讽刺代言人。一个以追求幸福生活开始的贪欲最终死于贪欲的追求中。这样的回答不仅简洁,而且深富讽刺的力量感。最后的“六英尺”以极小反衬前文的不断膨胀的财产追求,精警有力,同时也启发人们的思考:对于生命而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欲望才是合乎生命逻辑的等等。

  第二题:本题是关于总体把握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样的题目选项言之成理即可。但我个人以为课文胪列的四种选项中1.4较妥贴,而2.3两项则有矫造之意,离题旨甚远。

  〔学情预测〕关于第一道题,学生在整体把握上可能偏重于主题的思考,建议教师能在讲解中渗透学法教育。引导学生从意旨、结构方面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二道题相信学生大部能较好把握,建议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主旨与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

  三、交流与活动。

  (一)针对上节课布置的第2道题,师生进行讨论交流。

  题目回放: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1.检查作业,讨论交流。

  2.请几位同学上台发言,阐述看法。

  〔学情预测〕本题的基本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将课内外结合,能将理解与想像进行很好的结合,并且训练良好的交流与讨论能力。预测学生大部分会谈及“后悔、改过”等内容,但建议教师能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一则避免思维陷入集体性的单调,二则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命、欲望、价值”等问题。

  (二)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与思考。

  1.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教师板书问题。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疲劳而死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膨胀的贪欲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由合理的欲望到膨胀的贪欲,由充溢着灵魂的幸福感到被欲望灼烧的痛楚感,再到对死亡的恐惧感,帕霍姆的经历显然点燃起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深深思考:超出我们需要,超出我们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我们生命中的幸福感又应该通过怎样的节制而获得充实?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认识与价值追求?

  〔学情预测〕关于“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的思考,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明确。但对于“引发的思考”,学生的认识可能就会比较浅近,建议教师教学时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例,或者假设某些情境引导思考的深入。在创设这些情境之后,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良好的课堂讨论情境将有助于思维训练与教学目的的达成。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

  2.预习《黑羊》,具体要求:诵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意旨。

  3.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构想文中诚实人的最后结局。

  〔附〕板书设计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2、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3、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2、难点是小说主题和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提问、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

  二、新授

  1、题目解说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2、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开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xx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3、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4、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

  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咂(zā):用唇吸;呷。

  棘(jí):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zhuó):烧;烤。

  多音字:埋(埋葬/埋怨)着(着火/着力)

  形似字:(米粟/板栗)(熠熠生辉/翌日/褶皱)(贪婪/梦想/焚烧)(广袤/锦衾/袅袅/枭雄)

  广袤:广阔、辽阔。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列文题: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讽。

  2、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贪得无厌不感到厌烦?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

  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刘英尺’?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即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则寓意、主题就很欠缺。

  4、讨论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5、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直接从巴什基尔人的买地游戏说起,虽一样可以揭示主题、寓意,但可能较为离奇,教化味较重,而采用民间寓言故事或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生活味较浓,且娓娓道来,似拉家常,效果当然好。

  三、课文结构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贪得无厌

  结局: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仅得埋葬之地

  四、写作特色

  1、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