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2023-08-26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篇1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11.18星期三上午授课班级初三年3班授课教师总课时1第  1 课时课    型新课学情分析本单元是议论文,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懂得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并学会像儿童那样提出问题,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2、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述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使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2、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2、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鼓励他们的好奇心。教学重点1、学会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述方法。2、学会分析问题的全面性。教学难点真正养成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学方法与手段诵读法、圈点法、质疑法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说明一、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三、解析课题 四、整体感知       五、分析结构  六、拓展延伸 七、教师小结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问题,以文中的问题提问学生,然后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阅读课下注释1提问:哪些问题往往被人们视作“傻问题”?这些所谓的 “傻问题”的特点是什么?(问题有些难度,教师适当点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提问:1、谁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冒号后面的问题?为什么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这些问题?2、“甚至”一词表明这些儿童问的问题怎么样?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4、作者接触到的儿童有疑必问,那他所接触到的高中生优生怎么一种情况呢?5、高中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6、作者提到引起高中生失去很多好奇心的原因时,专门用了一段的篇幅来说其中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7、作者在文中的最后一段提出了鼓励孩子提问题的方法包括哪几种?8、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瓜式的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为什么作者说仅仅鼓励是不够的?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提示: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小时候有没有提出过像课文中所说的那种“傻瓜式”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你们在课堂上很少提问题?    学生朗读 学生阅读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 学生查找工具书学生根据课文可以回答,难度不大。  学生朗读学生圈点   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学生根据实际谈看法 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提问的方式,循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深入的解析课文,课堂活跃,重难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且又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但拓展不够。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懂得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2.学会像儿童那样提出问题。

  3.学会对自己或别人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4.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辩论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

  2.树立不耻下问的精神。

  3.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鼓励他们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讨论问题,整体感悟文章

  2.辩论世上没有傻问题

  ◆难点

  1.学会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敏锐的思维。

  2.真正养成敢于提问的精神。

  ◆教学突破

  1.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

  2.通过辩论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走近作者(出示图片)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是宇宙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曾连续担任研究行星的权威杂志《伊卡洛斯》的主编。1980年,他推出长达16集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极其强烈的反响。另外,他的著作《伊甸园的飞龙》、《布鲁卡的脑》、《无人曾想过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竞赛的终结》等书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伊甸园的飞龙》还获美国普利策奖。

  二.你问我答,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读后想一想:你能结合课文提出哪些问题?

  (每桌发一张纸,把问题写在纸上,然后传上来,教师选择性读一些,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讨论交流,合作提高

  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其他组补充。教师总结归纳.

  1.哪些问题往往被人们视作傻问题?

  2.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来谈论“世上没有傻问题”的?

  3.作者认为高中生羞于提问的原因是什么?

  4从文中最后一段找出:作者为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瓜式的问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

  四.你言我语,畅所欲言

  1.小小辩论会:作者认为世上没有傻问题,你同意吗?为什么?

  正方:世上没有傻问题.

  反方: 世上有傻问题.

  要求:

  ①左右两大组各为正反方,双方选出一辩,二辩。                                      

  ②程序:一辩陈述本方观点——自由辩论——二辩总结陈词。.

  ③自由辩论时每位同学每次发言不得超过一分钟。

  2.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天真的问题,乏味的问题,表述不当的问题,以及在不恰当的自我批评之后提出来的问题”,谈谈自己对“理解这个世界”的渴望。

  (或在成年人看来比较幼稚或让其感到莫名其妙或虽是常识但难以回答的问题)

  五.一句话心得(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

  六.总结归纳: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傻问题”的看法。作者先说儿童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接着作者分析了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在提问题上的不同,并指出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然后作者指出很重要的原因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指出大人的这种所谓的无所不知其实可能是真的无知。作者然后说出孩子提出的一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完全解决,并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以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七、师生共语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请你记住带上那把钥匙,勇于发问,勤于发问吧!

《世上没有傻问题》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本文在课本的第95--:99页。本文作者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人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没有儿童有好奇心进行了议论和猜测,论述了孩子们提出的被成年人认为是“傻瓜式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傻问题,从而提出了鼓励孩子提问题,培养他们的好奇心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懂得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2.学会像儿童那样提出问题。3.学习作者层层深入的论述方法。4.学会对自己或别人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5.养成会提出问题、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使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2.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3.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2.树立不耻下问的精神。3.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鼓励他们的好奇心。

  教堂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学会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述方法。2.学会分析问题的全面性。◆难点1.学会观察问题的方法和培养敏锐的思维。2.真正养成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学突破1.在学生掌握文章整体的框架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2.根据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注意认真观察儿童的思维习惯。2.准备一些关于儿童的电影片断。◆学生准备1.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思维方式。2.课前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让学生回忆他们儿童时的想法。    1.回答教师的提问。2.指导学生分析文章。        2.思考,回答问题。3.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启发学生思考。    3.从学习中得到启发。

  一、引导学生回忆。导入  新课(约  分钟)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回忆:你们小时候有什么和现

  在不一样的思想或想法?现在觉得

  那些想法是不是很幼稚?为什么觉

  得它们很幼稚?小时候的想法是不

  是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幼稚想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

  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看美国著名天文

  学家和科普作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和想法,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的。

  2.简单介绍本文作者的生平。

  3.让学生从课文中概括出什么是作者

  所谓的“傻问题”,或者指出所谓的

  “傻问题”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把课

  文大致看一遍。(这个问题不是很容

  易回答,需要学生通读原文之后才能

  回答)

  1.思考一两分钟,然后讨论,畅所欲言。

  (教师不必进行评论,主要是让学生通

  过回忆和相互的交流来达到活跃课堂

  气氛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充分对过去进

  行重新认识,重新思考,对自己现在对

  这些问题的不正确想法进行纠正,同时

  也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文作者的观

  点)

  2.听讲,参照课本上作者简介了解。

  3.看完原文后回答问题。(学生概括得不

  一定准确,但只要说明是在成年人看来

  比较幼稚,或感到莫名其妙,或虽是常

  识但难以回答的问题即可。所谓的“傻

  问题”的特点在文章最后一段的第八句

  可以找到)

  二、分析文章。了解作者的思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看文章第一句话回答:谁会花

  费很多时间去想冒号后面的问题?

  为什么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去想这

  些问题?

  2.提问:“甚至”一词表明这些儿童问的

  问题怎么样?为什么作者说很多孩

  子是天生的科学家?试从原文中找

  出原因。

  3.提问:文章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怎

  么理解?(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教

  师可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看学生

  是否可以理解)

  4.让学生比较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的

  不同,并概括指出来,看作者对这个

  问题是怎样的感情和态度,他们比儿

  童时失去了什么?作者希望他们这

  .样吗?为什么?

  5.概括指出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的内

  容。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了哪些原因?

  作者在文章的第五段最后连用了三

  个反问句说明了什么?第六段和第

  五段的关系怎样?作者在第六段是

  想说明什么?

  1.回答:是儿童。因为他们刚来到这个世

  界不久,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也因

  为他们渴望了解这个世界。

  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甚至”一词说

  明他们问的有些问题相当深奥,难以回

  答。(可用第二段的第三句话回答)

  3.在教师的提示下理解:虽然他们问的问

  题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是比较幼稚的,但

  因为他们是儿童,问这些问题符合他们

  的心理特征。

  4.概括出:他们很少主动思考,失去了大

  部分的好奇心;对提问题有顾虑,墨守

  成规,等等。作者不希望看到这种情

  况,它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学生回答第四段除了第一句话和第五

  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说的原因(学生正确

  理解第四段第二句话);连用反问句说

  明作者对大人对待儿童的这种态度十

  分不满意;第六段进一步举例说明孩子

  提出的很多问题是很深奥的。

  三、找出原因,提出见解,解决问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根据课文回答:作者是怎样回

  答儿童长大以后失去了大部分的好

  奇心的原因的?(这个问题比较难回

  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他为什

  1.根据教师的提示回答:作者通过猜测和

  观察找出的,因为文中有“我猜测”和

  “我发现”之类的字眼。作者分析原因

  是为了对症下药,因为原因越清楚、越

  么用很大的篇幅来提出这些原因)

  2.作者提到引起高中生失去很多好奇心

  的原因时,专门用了一段的篇幅来说

  其中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3.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提出了鼓励

  孩子提问题的方法包括哪几种?作

  者说孩子提出的在成年人看来是傻

  瓜式的问题通常有什么特点?

  4.让学生从文章最后一段找出:作者为

  什么鼓励孩子提出这些傻瓜式的问

  题?作者希望人们怎样对待儿童?

  为什么作者说仅仅鼓励是不够的?

  5.让学生讨论:怎样理解文章最后的关

  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从中可

  以得到什么启发?

  全面,解决的办法就越多、越有效。

  .2.从原文中找出这个原因:成年人讨厌孩

  子提出科学问题。

  3.从文章第七段中找答案;从课文中最后

  一段中找出第八句回答;从文章最后

  一段读出:聪明的、有好奇心的孩子是

  国家和世界的财富。

  4.回答:照顾、呵护和鼓励儿童;对一些问

  题不能引导他们找出答案就不能使他

  们得到发现的喜悦。

  5.就作者这句话进行充分讨论:启发我们

  正确对待儿童提出的问题,指导他们

  ·思考和找到问题的答案。

  本节总结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己对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傻问题”的看法。作者先说儿童提出的一些问题,对儿童的好奇心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接着作者分析了高年级的学生和儿童在提问题上的不同,并指出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然后作者指出很重要的原因是成年人讨厌孩子提出科学问题,并指出大人的这种所谓的无所不知其实可能是真的无知。作者然后说出孩子提出的一些深奥的问题至今还未得到完全解决,并得出结论:其实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是什么傻问题,成年人应该鼓励孩子提问题并给以指导,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探求。

  板书设计 

  世上没有傻问题

  儿童提出的问题的特点——高年级学生与儿童的区别——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得出结论:世上没有傻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和引导儿童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不能让学生按照原来的用大量时间找出所谓的论点、论据和结论的老办法来进行教学。本文虽是议论性文章,也有论点、论据和结论,但作者主要不是用大量的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重点分析造成儿童和高年级学生的在思维上不同的原因,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并简单举例说明自己的论据,然后说明成年人应该怎么做才达到启发和引导儿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