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2023-08-19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1

  达标训练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反复朗读《夜》,揣摩诗歌描绘的意境,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留心观察一处景点或自己喜爱的一种物件,用几行小诗的形式写出你的真切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英  《诗歌》  俄罗斯  农/乡村大自然

  2.(1)拟人  (2)比喻、拟人  (3)拟人

  3.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能力提高】

  1.略  2.略

  【开放探究】

  1.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乡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自己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2.“谢谢”一词,表达了诗人完全陶醉在家乡美景中时的喜悦和激动。

  3.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则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4.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白桦树在夜色下的柔美风姿,融情于景,富于感染力。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2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

  济慈(英国)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 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济慈简介。(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在课文里标记出节奏、重音与情感。师生交流朗读体验,选取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诵示范。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得快读得高些,结尾句里“鸣叫”要读得悠长些。

  分小组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诗就可以读得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 以读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诗的内容与结构,试给诗歌加一个副标题。

  给诗歌添加一个恰当的副标题,如同《雨说》一样。拟题如“写给大地的赞歌”“歌咏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达出诗歌的主旨。

  4.感受画面。老师朗读诗歌,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多媒体出示:读了……,我仿佛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飘荡”和“沉醉”让我仿佛看到静寂的树林里,蝈蝈开始吹响号角,奏起欢快而喜悦的节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让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屋外寒风呼啸,万籁俱寂,屋内温暖如春,安详静谧。玻璃窗上水汽弥漫,作者拥着火炉,昏昏欲睡,朦胧中听到蛐蛐的歌唱,以为又回到了夏天。

  5.激发想像,拓展空间: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也只写了冬夏两幅画面。但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受绝不仅仅是这些。“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还能想 像到哪些画面?请用优美的诗句,诗意表达。(多媒体出示: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

  鼓励学生积极想像,示例: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春天树林间的百鸟千啭。

  读这首诗, 我还能看到秋天南飞时叫声连连的大雁。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冬去春来,冰雪融化时的流水潺潺。

  读这首诗,我还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树的种子在悄悄地发芽。

  6.探究领悟:由上一环节的诗意表达,教师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短小但内涵丰富、风格大气的特点。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像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像,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 爱和由衷的赞美。

  7.教师小结:抓住诗中意象,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放飞想像力,可以感受诗歌的美丽。《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学生美读诗歌,放飞心灵,感受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三、诗歌创作——为大自然写首歌

  1.寻找动听的歌声。

  大自然的歌声还有哪些?鼓励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如蝉的叫声,池塘里青蛙的“呱 ——呱——”声,树林里的鸟叫声,冰雪覆盖下的流水声,深夜里传来狼的嚎叫声,乌云深处传来奔雷的轰鸣声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教师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现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学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绿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腊梅,年年南来北往的大雁等。

  3.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

  教师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画卷呀,从来都不会单调。当所有的树因寒风的袭击而枯黄,点缀在这枯黄的世界中就有一团青绿,那就是松树的挺拔风姿啊!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隐藏在某个角落就有一种芳香,在空气中飘荡,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导自读《夜》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夜》,具体方法:

  1.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读一读”部分,“写一写”和“画一画”部分自由选择独立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 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

  教师: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外国优秀诗篇,并选择几首背诵。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⑴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⑵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⑶学生活动,交流。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又略带悲伤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爱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舍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6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 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 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 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 乐音 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 大地的诗歌

  蛐蛐 歌儿 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 形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7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   雾霭  桅杆  乐疆

  清澈  祈求  暮色

  负债  蒙恩  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黎胜)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8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9

  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从内容上看,作者把蝈蝈和蛐蛐比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比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颁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流露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从结构上看,这句诗领起了写蝈蝈欢唱的内容。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骄阳”“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树篱”等景物描写展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蝈蝈叫声的美妙,传递了作者的喜悦心情。“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这一感叹的诗句,写出了蝈蝈的乐音的优美动听,流露出作者对“蝈蝈”这一大自然的歌手的赞美之情。

  3、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蝈蝈这位大自然的歌手沉醉在盛夏的豪华里,尽情地歌唱,尽情地喜悦,尽情地栖息。这几行诗从蝈蝈的角度写出了夏天之美,自然之美。

  4、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这句诗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相照应,共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这句诗用两个短句构成,外加一个语气词“呀”,所表达的感情更为充沛。这句诗领起了写蛐蛐欢唱的内容。

  5、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这两行诗在诗人的联想中,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在一起,让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在诗人的心灵中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等语句,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的沉寂、静谧,不言静而静自现。悄悄流动的河水、幽暗的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极富田园气息。

  7、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只听得溪水轻轻的歌唱”一句以动写静,愈见其静,具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披上银装”一句写出了夜的柔和、美丽。这几行诗用听觉、视觉写出了夜晚的宁静,描绘了一幅温馨美妙的画面。

  8、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诗人描写了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的情景,写出了美丽月夜,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9、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与第二节诗的内容构成反复,“大自然沉浸在梦乡”与第一节诗中的“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形成照应。这些诗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与律动。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10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 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伫立( ) 涉足( ) 萋萋( )

  诱人( ) 幽寂( ) 人迹( )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11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揣摩精美语言,领悟诗歌的意蕴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能从诗歌中获得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自学《夜》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小组在实践中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去走走。说到田园诗,大家想到什么呢?

  引导学生复习田园诗知识,背诵过去学过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列举熟悉的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第一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三、诗歌创作

  学生模仿课文自己吟诵一节,课堂朗读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大胆交流。四、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第二课时

  自学《夜》

  1、课前准备:

  分小组学习《夜》,读、改写、画、唱、说等学习方式任选:

  请课代表牵头,自荐小组长组织小组准备。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课文、适合个人特长的方法,也可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2、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感受:

  师:相信这样的模仿创作会培养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伟大的诗人也许就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好,下面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分小组自学“夜”,然后我们上台交流。

  请各个小组课堂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自由点评。在自学和点评的过程里,教师只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评价时多关注学生的优点,特别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出示问题:

  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静谧、美丽的夜;安适、宁静的心境。

  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生: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生: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而《蝈蝈与蛐蛐》中运用的是以静衬动的写法。

  生: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这种情感和第一首诗是一样的。

  生: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

  师:是的,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请大家深情朗诵诗歌。(全班朗诵)

  5、课堂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6、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摘抄优美的诗句。

  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夜

  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

  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1]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13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课时重点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展示目标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外国诗两首》自学评估 篇14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粗字的音

  伫立涉足萋萋

  诱人幽寂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