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说课教案

2023-08-14

《秋水》说课教案 篇1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说课教案 篇2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秋水》说课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水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秋水》说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 东面而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始旋其面目 莫己若少仲尼之闻 见笑于大方之家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秋水》说课教案 篇5

  华兴中学  王海军

  教学目的:

  1、 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 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  以………为,就是以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

  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 页。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黄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                              ↓↓

  态度变化 :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自我批评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假字:泾、辩

  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

  非………则……

  见………于……

  成语: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秋水》说课教案 篇6

  《秋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说课教案 篇7

  【基本常识】

  1.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2.背景链接

  本篇是《秋水》的节选,篇名为文章篇首的二字,与文章中心没有关系。

  原文主要阐述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中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通过河伯与北海若对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的讨论,阐明事物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从道家的角度来看,万物才是齐一的,人的认识受时空的局限,只有认识大道的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所以无论是事物自身,还是人的认识,都要因自然之道,“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二、文章脉络

  课文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三、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有的文言文托手言志,有的托物寓意,此篇即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平时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向这方面发展,注意平时的积累,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四、问题探究

  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河神的那番感叹。

  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

  2.句段理解:

  ⑴重点句: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此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⑵过渡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开始的“骄傲自满”向“自叹不如”过渡。

  五、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泾流(  ) 渚崖(  ) 仲尼(  ) 伐纣(  ) 伯夷(  )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是(  )

  a.不见水端  端:尽头。

  b.旋其面目  旋:旋转,掉转。

  c.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看着大海。

  d.大方之家  方:道。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

  a.河伯欣然自喜:河伯乐滋滋的高兴起来。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c.望洋向若而叹曰:抬头仰望向着河神若叹说。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天下的美事自己都占了。

  4.填写: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

  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 )

  ⑵于是焉 (于: )

  ⑶百川灌河 (灌: )

  ⑷秋水时至 (时: )

  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顺流而东行。

  ⑵河伯始旋其面目。

  ⑶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7.学习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同步解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将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9.文中划线句子体现了河伯怎样的心理?

  10.试解释下列成语:

  ⑴望洋兴叹:

  ⑵贻笑大方:

  11.译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2.你怎样看待河伯?

  七、美文赏读

  中渚①,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②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③,亦足仰德④”。螺曰:“然,云何珠玑⑤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踵⑥,委曲⑦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注释]

  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③卑朴:低下朴陋。④仰德:德行令人敬仰。⑤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⑥摩顶放踵:从头到脚。⑦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3.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

  ①

  ②

  14.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

  15.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这个成语是: 。

  16.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

  17.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

  八、【类文品析】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邯郸(   )  奚(  ) 恃(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中道而反(反: )

  ⑵吾马良(良: )

  ⑶此数者愈善(愈: )

  ⑷以广地尊名(广: )

  ⑸吾欲之楚(之: )

  ⑹犹至楚而北行也(而: )

  3.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4.译句。

  ⑴此非楚之路。

  ⑵头尘不去。

  ⑶犹至楚而北行也。

  5.“此数者愈善”中的“此”指代什么?

  6.学完本文,你一定有感想,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一个人怎样才能让有利的条件为己所用,成就一番事业呢?

  (参考答案:八、1.略 2.⑴同“返”,返回⑵好⑶越⑷扩大⑸到⑹表转折,可是 3.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条件越好离目标越远。 4.⑴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⑵头上的灰尘还来不及掸掉。 ⑶这好比到楚国去却往北走一样啊! 5.吾马良,吾用多,吾御善 6.略。如:一个人只有认清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才能利用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条件,成就一番事业。)

《秋水》说课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写文言知识点)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

  五.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六.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 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  以………为,就是以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七.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八.写作特色;

  1. 巧设比喻: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 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九.小结: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到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和精深。

  备用材料:

  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  页。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板书设计 

  黄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                                         ↓↓

  态度变化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自我批评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假字:泾、辩

  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

            非………则……

            见………于……

  [1]

《秋水》说课教案 篇9

  ——海门市天补中学语文组:黄建慧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            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秋水》说课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 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 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  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 “叹”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叹”? 

  3) 怎样写“叹”? 

  4) 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 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1]

《秋水》说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说课教案 篇12

  【背景探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中期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尝为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他能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对黑暗现实进行揭露和抨击,也有其积极意义。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来看,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灭是非得失,以追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 

  《庄子》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譬喻,且用喻灵活;第三庄子散文多用韵,声调铿锵,富于节奏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很渺小,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作品鉴赏】 

  《庄子•秋水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一、用寓言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而这些比喻又是通过奔放新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抒写出来的。庄子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任意驱使为其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并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二、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秋水》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文章一开头,作者用“秋水时至……不辩牛马”寥寥二十二个字,就把涨水时那种汹涌澎湃、气象万千而又浩淼无边的壮阔景象毫不费力地描绘了出来,给读者以不尽的吟味。文章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写黄河,则浩浩荡荡,奔腾澎湃,气魄雄伟;写北海,则渺茫空旷,无边无际,意境开阔;写河神,则有喜有叹,逼真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 

  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 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译释点评】 

  秋水时至②, 百川灌河③, 径流④之大,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时令。 百:众多的意思。“泾”同“径”。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⑤。 于是焉河伯⑥欣然自喜, 

  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这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 

  涘:水边,岸。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⑦。 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⑧, 

  以为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 到了北海, 

  尽:全,都。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北海:(河东端)北方的大海。 

  东面⑨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⑩, 

  面朝东一看, 看不见水的尽头。 这时候, 河伯才转过脸来, 

  东面:面向东。 端;边。 旋:转。 向:面对。 

  望洋向若(11)而叹曰:“野语(12)有之曰:‘闻道百 

  对着海神若迷惘的感叹说: “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 

  野语:俗语。 百;很多。 

  (13),以为莫己若(14)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就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 

  莫己若: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谓我也”,意即“说的就是我”。 闻;学识。 

  少仲尼之闻(15) 而轻伯夷之义(16)者,始吾弗信; 

  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 开始我还不相信; 

  少:小看。 轻;轻视。 伯夷;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他认为武王伐纣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17),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危险了, 

  穷:尽。 殆:危险。 非……则……:要不是……就……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8)。”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 

  点评: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学问是无止境的,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课后理解】 

  在《非攻》(节选)和《秋水》(节选)中任选一篇,参考教科书给文言文加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为标号的内容加上恰当的注释。 

  (2)【时至 】 按照时令 

  (3)【百川灌河】 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到黄河里 

  (4)【泾流】 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 

  (6)【河伯】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 全在自己这里 

  (8)【北海】 (河东端)北方的大海 

  (9)【东面】 脸朝东 

  (10)【旋其面目】 转过脸来 

  (11)【望洋向若】 对着海神若 

  (12)【野语】 俗语 

  (13)【闻道百】 听到很多道理 

  (14)【莫己若】 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15)【少仲尼之闻】 小看仲尼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 轻视伯夷的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亲眼看见您的广阔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知识盘点】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 “泾”同“径”,直。 

  ②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词类活用 

  ①且夫我尝少仲尼之贤 “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小看。 

  ②而轻伯夷之义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③秋水时至 “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令 

  ④顺流而东行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⑤东面而对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特殊句式 

  ①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为“若己”,意为“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我”,意为“说的是我”。 

  ③闻道百 定语后置,应为“百道”,意为“很多的道理”。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示被动的固定结构。 

  ⑤我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固定结构,可翻为“不是……,就……” 

  【文化卡片】 

  1、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名丘,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曾整理“六经”。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考题链接】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002全国高考卷) 

  a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力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 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实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1998年全国高考卷) 

  a 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旧例。 

  b 得全首领以没 首领:指保持高位 

  c 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有关官员 

  d 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3、下列句子中“以……为(以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必以长安君为质 d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罢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两涘渚涯之间 ②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③野语有之云 

  ④我之谓也 ⑤我尝少仲尼之闻 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②⑤/③④/⑥ 

  附参考答案 

  1、a a项中的两个“以”字,均为介词,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此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两个“会”字意为“恰巧,正好”,用法也相同;c项中的“既”表示“已经”“在……之后”;d项的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思。 

  2、答案为b “首领”指身家性命。 

  3、d 

  4、b 

  5、b

《秋水》说课教案 篇13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