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教学设计

2023-08-07

《登山》教学设计 篇1

  张祖庆(浙江温岭)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教学设计 篇2

  张祖庆(浙江温岭)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2、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1)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2)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②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1)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2)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教学设计 篇4

  一、中心着手,导入  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里的“我”指谁?“它”指什么?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 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 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 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 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齐读)

  2) 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列宁第二次过险路的那段话,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较两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板书:

  17 登山

  战胜困难 磨炼意志

  列宁

  (革命者)

《登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体会文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3.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狭薄雾耀芒释毅陪锻炼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三、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6.课件出示: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的歌唱着。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5.教师小结。

  6.再读列宁的话。

  二、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1)活灵活现:把列宁过险路的六个镜头填写完整,然后演一演。

  (2)唇枪舌剑:对于列宁过险路这一事件,警卫员们各有想法,有的认为这样做值得,有的认为没必要冒这样的险。你的看法呢?找意见不同的伙伴展开争论。

《登山》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登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 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 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

《登山》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登山》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1、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4、总结课文。

  5、作业。(1)、完成小语作业本或写读后感。

  教学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        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⒈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⑶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⒉检查自学情况。(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已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内容上山下山对

  走

  小

  路

  的

  态

  度列宁  巴果茨基  谁先走  列宁怎样走过最危险之处  走的原因  

  ③引导品评:讨论:下山时,列宁明知山路危险,为什么还主动提出要走这条路,而且还走在前面?结合品析字词、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导师列宁不避艰险,知难而上的非凡胆识和超人毅力。

  ⑶齐读中心段,谈谈对列宁说的三句话的理解。

  三、畅谈感想,延伸课外

  l、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想或体会;可以是对列宁品质的赞扬,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还可以是今后准备怎样锻炼意志的打算。

  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搜集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人和事.准备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

《登山》教学设计 篇11

  《登山》(六年制第八册)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写、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一、画一画,认识小路的险。

  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画,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

  师: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危险的路。

  师:对!请你们当当小画家.根据第10小节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教师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师:(指着图)面对这么窄、这么险的小路你相刻了什么?

  生:我想,走在这么险、这么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发慌、眼发花。

  生:我想,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有简笔画的形象作直观的支撑,就丰富了学生对“险”的形象感受。)

  二、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三、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用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图意表现了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时的坚决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围绕“毅然决然”写一段话,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提高其表达能力。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踩上了小路。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到最险的地方,列宁两手扒得更紧了,他屏住气,小心翼翼地侧着脚步,顺利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四、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充分认识列宁两次走险路的胆识和毅力。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 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登山》教学设计 篇12

  【解词造句】

  [隐居] 藏在某个地方住下来,不显露姓名。

  [巍峨]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例:穿过茂密的树林,巍峨的高山耸立于眼前。

  [深渊] 渊:深水、潭。深渊指很深的水。例:爬天都峰要小心,不然会掉进万丈深渊。

  [陡峭] 坡度很大,几乎垂直。

  [头昏目眩] 本文是指人由高处向下看时头晕眼花的一种感觉。例:站在山顶向下张望,真叫人头昏目眩。

  [黎明]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那一会儿。例:王大爷黎明即起,清扫院落。

  [耀眼] 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毅然] 毫不犹豫地。例: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野游] 到野外游玩。

  [望而生畏] 畏:害怕。望而生畏是看见就害怕的意思,即非常害怕。

  [征服] 用武力使别人屈服,本文指列宁越过了小路,战胜了“害怕”。例:巍峨的山峰终于被我们征服了。

  【近义词

  隐居(隐匿)     深渊(深潭)

  躲避(躲藏、逃避)  巍峨(巍然)

  陡峭(陡直、峻峭)  陪伴(陪同)

  征服(制服)     黎明(清晨)

  头昏目眩(头昏眼花) 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反义词

  巍峨(低矮)陡峭(平坦)

  毅然(犹豫)躲避(出面)

  【词义辨析】

  [征服克服]

  都是动词,都有制服的意思。区别:

  ①搭配对象不同。“征服”的施动者不限于人,它的宾语可以是人、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如“地球”、“沙漠”等;“克服”的施动者必定是人,它的宾语往往是抽象名词,如“困难”、“缺点”等,不能用于人或国家。

  ②意义不完全相同。“征服”本义是动用武力使屈服,引伸为制伏一定的对象;“克服”指战胜或制伏某种不利的对象,不含“动用武力”的意思。

  近、反义词

  近:刹那——瞬间     闪烁——闪耀

  深渊——深潭        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反:毅然——犹豫     狭窄——宽阔

  慌忙——从容        不慌不忙——惊慌失措

  巧析词语

  隐居(y!n j&):住在偏僻的地方,不让别人知道。

  隐:隐藏不露。

  巍峨(w5i 6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课文中指山高大。

  深渊(sh5n yu1n):深谷。渊:深水,深水潭。

  峭壁(qi4o b@):陡直的山崖。

  头昏目眩(t$u h&n m) xu4n):头脑迷糊,眼睛发花。课文里是指人由高处向下看时的一种头晕眼花感觉。

  目眩:眼花。

  蔚蓝(w8i l2n):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

  耀眼(y4o y3n):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闪烁(sh3n shu^):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毅然(y@ r2n):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难句讲解】

  1.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小心地,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

  列宁不怕困难,但并不等于不重视困难。他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又保持着认真而谨慎的态度。

  2.“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这句话是列宁和巴果茨基在往回走的路上的一句对话。列宁为什么下山时“打算还走那条小路”?而现在又不愿意解释,主要是因为列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战胜困难,表明对困难的态度。

  【佳句赏析】

  “我所以还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是列宁在再次走进临近深渊的小路之后,告诉巴果茨基走“小路”的原因。第一句说明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也“害怕它”,他是正视困难的。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害怕”的态度,不能让“害怕征服自己”,应当征服“害怕”。第三句表明革命者应具有的态度。课文放在最后来写,既说明了列宁敢于面对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又点明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拨难句

  1.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这两句话是讲列宁走危险小路时的情形。“站立了几秒钟”,说明他很快就克服了惧怕的心理。“不慌不忙”,说明他很沉着,很有信心。两句话既突出了小路之险,又表现了列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2.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已,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前一句话是讲革命者对待困难的态度:要正视现实,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迎难而上。后一句话是讲由登山这件事产生的联想: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段话意味深长,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启示。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记叙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而隐居在普罗宁时,为了争取时间,更是为了锻炼意志,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的危险小路的故事。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本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9小节):写列宁在普罗宁时,一天早晨登山看日出,主动提出走*近深渊的小路。

  第二段(第10—16小节):写列宁不畏艰险,以顽强的毅力走过险路。

  第三段(第17小节):写列宁从险路登上山顶看到日出时的情景。

  第四段(第18—27小节):写列宁看完日出后往回走,仍然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说出走危险的小路的原因。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列宁同志登山看日出,来回两次主动走悬崖上危险小路的故事的描述,集中表现了列宁同志临危不惧,勇于经受锻炼的高贵品质。

  【写作特点】

  一、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从列宁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事情入手,展示了他伟大的精神风貌。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描写小路之险。课文中的“紧紧贴着”说明小路的“窄”;“扭向一边去看”表现深渊之“深”;“慢慢移动”表明登山时的“艰难”; “轻轻舒了一口气”表达了心里的“紧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反映小路之险,从而更有力地烘托出列宁锻炼自己意志的非凡勇气。

  精释课题

  登山指爬山。本文是写列宁和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时,沿着*近深渊的小路登山的故事。

  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列宁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写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登山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写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然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要走那条险路的原因。

  归纳中心

  课文记叙了列宁登山看日出对不畏艰险,决然走过*近深渊狭窄小道的事,表现了列宁时时处处自觉锻炼自己革命意志的高尚品质。

  提示写法

  1.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2.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人物小引

  列宁,出生于1870年4月22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带领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夺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著作汇编成《列宁全集》,共四十五卷。于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

  ● 重点生字

  渊:(淵)yuān

  深水,潭:渊水。渊谷。渊林。渊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渊。临渊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深:渊博。渊源。渊浩。渊玄。渊邈。渊儒。渊识(精深的见识)。姓。

  笔画数:11;部首:氵

  造句:不要掉进空想的深渊。

  蔚:wèi

  茂盛,荟聚,盛大:蔚然成风。蔚为大观。蔚蓝(晴朗天空的颜色)。文采华丽:云蒸霞蔚。

  笔画数:14;部首:艹;

  造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

  ● 重点词语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搜捕:搜索,巡捕。

  ● 学习目标

  1、理解“头晕目眩、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4、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 课文重点

  《登山》一文,采用多种手法烘托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描写环境烘托精神。“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山路又窄又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决定走这条近的险路。特定的环境烘托了列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巧用对比衬托品格。首先,巴果茨基几次走过这条小路。此次,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可见他仍然提心吊胆。而列宁面对深渊,“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晕目眩之时“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险路。对比突出了列宁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品格。

  其次,返回时,列宁仍旧走险路,而且先走。他在最险处没有停,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这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从容,意志更坚定了。此外,巴果茨基两次劝阻列宁不要走险路,中途让列宁往回走等语言描写也反衬了列宁意志的坚定。

  人物语言画龙点睛。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的话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登山》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登山》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三、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完成小语作业本或写读后感。

《登山》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 )的阳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雾。远处( )的湖水开始发出( )的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 )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 )下,鸟儿们放开歌喉( )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

  板书设计 :

  登 山

  登山 走险路(勇气)

  往回走 坚持再走险路

  (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登山》教学设计 篇16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1、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4、总结课文。

  5、作业 。(1)、完成小语作业 本或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