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设计

2023-08-05

《雨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一种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 寒浅 锢 踪迹 留滞 喑哑 温声细语

  喧嚷 知悉 抗拒洗礼 油膏 襁褓 安息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四、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

  四、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通过这一组问题,意在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学生齐声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段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其他章节的内容,然后仿照教师示范的方式进行想像,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像的内容。

  (4)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像的内容,并为自己所描述的画面取名。

  (5)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2.问题组合二:

  这一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优美文句和关键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1)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朗读“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3)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通过这一组问题,探讨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1)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2)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晶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3)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4)“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诵全诗。

  2.朗读指导。从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3.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在听朗诵的同时,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六、迁移阅读

  1.发给学生迁移阅读资料: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这组小诗:

  繁星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三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时体会这目诗的主目、风格和艺术特色等。

  2.引导学生比较:注意从情感、结构、语言、意象、意境、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能说出其中一点或几点即可,不求全责备。

  七、布置作业 

《雨说》教学设计 篇2

  雨说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田颖

  教学目标 :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

《雨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构思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习,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习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探访四月的大地

  亲近孩子

  来自遥远的地方

  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快乐的安息

《雨说》教学设计 篇4

  2 雨说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田颖 < } 18px line-height: 14px; font-size: { td div.union justify text-align: 173%; 0cm; 13pt margin: 16pt; inter-ideograph; text-justify: bold; font-weight: .h3 .h2 240%; 16.5pt; 0cm 17pt 22pt; .h1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

《雨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依据】

  《雨说》是郑愁予先生的佳作,它清新活泼,明快耐读,轻柔温软。作品出色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一个爱的使者的形象,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在诗中,雨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轻盈,那样的善解人意!

  因为有了爱,世界因此而美丽;因为春雨的到来,世界因此有了无限生机的活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极需勇气,所以有了雨的叮咛和鼓励。

  雨是笑着长大的,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也应该笑着长大啊。雨来了,冰雪融化了,江河歌唱了,柳条儿舞动腰肢,小鱼儿跳出水面呼吸空气……一切的困难都会过去,所有的忧伤都会化解,因为,有了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当雨看到孩子们自由勇敢的笑了,它就“快乐的安息”,它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它勇敢、善良、乐观,它是这样的可亲可敬可爱!

  带领学生陪伴雨走过奉献的生命历程,便是一次愉快的、充满爱意和笑容的精神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是个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小组竞赛的形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实现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是一、进入诗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熏陶的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诗歌是文学体裁之一,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它应该包括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体验情景和形象、说出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三方面。因此,本诗作如下设想:

  1、朗读为本:

  《雨说》是诗,也是歌,轻柔欢快,活泼可爱,特别适合朗读。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注意传授学习方法:

  本课应教给学生朗诵和欣赏诗歌的方法。要求学生读要读得有情味,品要品出诗的意蕴。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现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4、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构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朱自清的名篇《春》的片段引入课题。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受诗意

  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及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分别从语言、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个性化阅读。

  四、迁移练习

  春雨引进对你说了这么多话,现在,请你也对春雨说说心里话吧。

《雨说》教学设计 篇6

  雨说

  贤庠中学  李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2、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情感与德育: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4

  教学难点:

  目标2、4

  (课前播放《春天的故事》mtv)

  一、导入:从古至今,雨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无论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还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都是那么生动可爱。而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幻化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感受诗人的轻美诗风。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整体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心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即可。)

  学习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

  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

  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通过学习诗作,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2、整体感知:

  出示第一教学阶段教学目标:

  读一读      

  请自由朗读诗歌,两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随机挑选学生读书(每人一小节),请其它同学注意听,发现问题。

  3、初步细读:

  四月,是四季当中的春季,四月的雨就是春天的雨。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性,那么春雨将给大地带来什么呢?(背景播放轻音乐《雨》和雨中新芽图片。)

  出示第二阶段教学目标:

  读一读    品一品

  选择自己有感悟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三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那节(句)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悟,你准备怎样朗读来表现?并请为我们示范。

  (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多媒体轻播《雨》)

  注:此环节意在带领学生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之意。

  学生可能会重点关注第一、五两小节,能在对比中感受到春雨降临,万物复苏。

  细读:

  ①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踩”可见对大地解冻的兴奋,“润如油膏”的比喻写出土地的松软、肥沃,蕴藏无限生机和力量。

  ②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就要”中展现出坚定的信心,“抽发”中体现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力量。

  ③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绕着”可见塘中到处都是跳跃的鱼儿,到处都是生意盎然。而“雨”在“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欢快与兴奋。

  ④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新编”可见雨水注入,溪水涨高,小溪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的“练习、新编、洗衣谣”和从前的“喑哑的歌不成调子”相比,可见小溪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4、深入细读:

  这首诗不但写在一年中的春天,更是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春天。1979年,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寒冬的中国萧条滞固,百废待兴。在党中央推出“改革开放”政策后,沉寂的中国,终于开始显露出生机。诗人虽然身在海外,却始终殷切关注着大陆,关注着新生的中国。这首诗的副题为: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而歌,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颗热切的心。(背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配文革后改革前的中国照片,最后定格为一张欢快的孩子们。)

  出示第三阶段学习目标:

  读又读    品又品

  选择你感悟到的能表达此种背景下作者情意的句子朗读,每句多读几遍,五分钟后,和我们分享你的感悟。

  (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多媒体轻播《春天的故事》)

  注:此环节意在带领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

  细读:

  ①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从“四月”和“等待久了”中读出关切、长久的期待和强烈的盼望。

  ②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读出殷切的爱和希望。

  ③第二节从“轻”、“温声细语”中读出春雨的细腻、轻柔;从“爱心”、“丝缕”、“织”中读出雨的广博与深浓,想滋润万物;从“呼唤”、“每一个”“乳名”“甜”“准”中读出雨的亲切,似一个老朋友般熟悉、挂念着大地。

  ④第三节用急切、祈求的语气读出雨的热切。

  ⑤第四节从“亲近”“亲一亲”中读出亲切的关爱。后两个反问句,在嗔怪中更显殷切与诚挚。

  ⑥第六节讲自己的来历,突出“笑”字,为下文铺垫。

  ⑦第七节中的“笑弯了腰”“笑出了泪”“笑斜了翅膀”既是写实,又是写出了自然万物对生活的热爱,焕发着勃勃生机和希望。

  ⑧第八节中的“哗啦啦地响”写出了旗子在风中迎风招展的昂扬与朝气,预示着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告诉我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要他们对生活满怀信心,乐观勇敢,祖国就有了新生的希望。这也是为什么诗歌的副题为“为生活在中国大陆上的儿童而歌”的原因。

  ⑨第九节中,从“不再回去”“自由地笑”“快乐地安息”“祝福的心意”中感受雨的热爱与奉献。

  小结:雨是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充满爱心,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全诗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5、整体升华:

  出示第四阶段学习目标:

  配乐美读

  带着感情大声朗读全诗,三分钟后准备配乐朗诵。能背的同学尝试将自己喜欢的诗句背下来。

  6、拓展延伸:

  “雨”是这般地热爱着祖国的大地,热爱着大陆的儿童。今天,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们的国家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当我们“吃着苹果品着甜”的时候,也对那“安息”的“雨”说点什么吧。请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写作一段话。

  板书:

  雨  说

  郑愁予

  满怀爱心探访四月的大地(带来生机,带来希望)

  雨:爱的使者                                             拟人手法

  教你们勇敢地笑(祝福儿童,祝福中国)

《雨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媒体设计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

  方案一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解说:此导语 的设计,力求抛砖引玉。一是由学生耳濡目染的古诗句谈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暗示诗人的创作底蕴;二是明示诗歌的作用,既隐含方法,又指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解说:准确识读生字是朗读乃至吟咏课文的前提,学生之间互相指正比教师单纯灌输效果更好。)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解说:此步为学生品读全诗的关键,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才能在高层次上获得审美感受。)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解说:此步是在完全入境基础上的一次升华,因此应要求学生反复吟咏,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明确:意象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解说: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为解读意象做准备。)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解说:这是在形象思维、感受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对典型意象…‘雨”的感悟。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教师也可根据学情,适当加以提示,如参看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也可先找关键句。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解说:诗重在读,只有在吟咏中才能把握诗丰富的内涵。最好能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而不苛求结论。)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说:选取重点段落回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质,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和智能双向发展的绿洲。)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说:欣赏品味与具体研习两部分可视课堂实际穿插进行,教师评析要适时而作,适可而止。)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解说:鉴赏诗歌重在朗读,贵在诗趣。以《雨说》为契机,启发激励学生阅读大量诗歌名篇,提高鉴赏能力和欣赏品味,才是最终目的。)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板书设计 ]

  (解说:明示教学目的,突出诗歌主题,强调学习重点,力求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雨说》教学设计 篇8

  东庐中学初三语文师生讲学稿

  课题:《雨说》    课型:新授  执笔:向志燕

  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       时间:05年9月

  学习目标:

  1、能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清新明丽的风格。

  2、理解本诗的内涵,能品味诗人笔下“爱的使者”——“雨”的形象。

  学法指导:

  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反复诵读,从语言从语言入手。运用联想想象法和探究学习法,展开想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   )  禁(   )锢   留滞(    )  喑(    )哑 (    )

  蓑(   )衣  襁(   )褓(   )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寒浅                   洗礼             忍冬          留滞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3、动手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整理后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4、反复朗读本诗,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要掌握好句中的重音,请根据下列的示例给全文做些朗读标记。

  (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5、自由朗读,写出各节诗所表达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

  一、导入  。

  二、听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并要谈谈听读的感受。

  三、合作交流:读全诗,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诗的题目是“雨说”,你知道她是对谁而“说”的吗?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结合诗中“雨”所说的那些话,想一想诗中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她有哪些特点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本诗的主旨?

  3、诗的第七、八小节中,两次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四、品味欣赏:朗读全诗后,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句或哪一节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五、问题探究:自由吟咏,体会一下本诗通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课后巩固与延伸

  一、摘录两句课外古诗文中描写春雨的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

  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

  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

  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

  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

  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

  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题目“秋雨声声”能换成“秋雨”吗?为什么?

  2、本诗想表现什么中心?

  3、怎样理解诗句“天边的霞光呦脸上的红晕,化一多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4、“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梦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关爱;《秋雨声声》用拟人手法写出柔情,请你运用拟人或比喻写出夏雨的热烈,用诗歌的形式写出。

《雨说》教学设计 篇9

  【知识目标】

  1、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表现手法及雨的象征意味。

  2、学习诗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归纳每一小节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标】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一句。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自古至今,有许多的诗人都要用诗来赞美春雨,你能背诵几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一首关于雨的诗。

  作者,中国台湾诗人,80年代曾被选为中国台湾最受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港、中国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他的诗。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讨论

  这首诗以雨的口气向人们诉说了哪些意思?

  请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1节:探访四月的大地。

  2节:雨轻轻地来了。

  3节: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节: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

  5节: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节: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

  7、8节: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节:交代最终的归宿。

  三、问题研究

  分小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明确: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动表达思想。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明确: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小散文。

  2、读写生字词。

  【教学课后记】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主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雨说》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语 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陌氖拐撸脑⒘耸苏娉系南M?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四、意境拓展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雨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想

  由于本诗的内容不艰深难懂,可以在加强朗读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评析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 寒浅 禁锢 踪迹 留滞 喑哑 温声细语

  喧嚷 知悉 抗拒 洗礼 油膏 襁褓 安息

  三、再读诗歌,评点诗歌写作思路

  1.提出评点要求。

  在学习《梅岭三章》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评点的方法,对评点应该不感到陌生。因此,此处教师不必对学生传授关于评点的知识,只需提出评点的相关要求即可。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示范。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写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教师小结: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

  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

  五、深入理解,评论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

  (1)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2)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3)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4)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5)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雨说》教学设计 篇12

  雨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四、意境拓展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