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篇1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秦临周而求九鼎①
秦临②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③,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选自《战国策•东周一》)
【注释】
①九鼎:传说为大禹所铸,世代以为传国之宝。②临:出兵进逼。③秦之为无道也:秦国的做法不符合正道。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患( )(2)于( )
(3)与( )(4)不若( )
(5)存( )(6)图( )
(7)罢( )
2.颜率是用什么理由打动了齐王,使齐王出兵援周的?
二、秦攻宜阳①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③,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④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⑤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选自《战国策•东周》)
【注释】
①宜阳:韩国的一个都城。②公仲:韩国相。③临山:依山扎寨。④羁旅:寄居秦国。⑤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以为( )(2)拔( )
(3)方( ) (4)支( )
(5)无功( )(6)而( )
(7)义(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文中“秦王耻之”的“耻”用法相同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大王必欲急臣
c.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为什么赵累认为秦军一定能攻下宜阳?
三、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草鞋。②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身( )(2)善( )
(3)或( )(4)穷( )
(5)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短文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四、燕王学道
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诛学者之晚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道( ) (2)之( )
(3)未及( )(4)之( )
(5)然( ) (6)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曾子①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曾子立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作采邑。③修,修饰。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衣( )(2)以( )
(3)奚( )(4)骄( )
(5)纵( )
2.与“不我骄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宋何罪之有
c.沛公安在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六、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选自《战国策•东周》)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假( ) (2)恶( )
(3)重使( ) (4)使( )
(5)是( )
2.下列各句与文中的“是韩不伐也”句式不同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而君幸于赵王
c.屈平既黜
d.刘备天下枭雄
3.史黡给周君出了什么主意来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
七、贯高保王
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车胶致①,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与客孟舒等十余人,皆自髡钳②,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③,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④,剌剟⑤,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不宜有此。上怒曰:“使张敖据天下,岂少而女乎!”不听。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⑥,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⑦。”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⑧。仰视曰:“泄公邪?”泄公劳苦如生平欢,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⑨,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⑩。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
(选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注释】
①车胶致:乘坐密闭的囚车。②髡(kūn)钳:把头发剃光,用铁圈锁住脖子。③对狱:回答审问。④榜笞:捶击,鞭打。⑤剌?(duō)用烧红的铁条刺。⑥邑子:同乡人。⑦不侵:不受侵辱。然诺:答应,允诺。⑧节:符节,凭证。箯(biān)舆:竹编的舆床,类现在竹床。⑨三族:说法不一。一说父昆弟,已昆弟,子昆弟;一说父、子、孙。此处指父母、兄弟、妻子。论:依法判处。以:通“已”,已经。⑩本指:原意。指,通“旨”。状:情况。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刭( ) (2)白( )
(3)诣( ) (4)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对于贯高的“忠”,你怎样理解?
八、赵高当权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①,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②,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于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③,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④,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⑤,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⑥。”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⑦,授之玺。
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⑧,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適。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属吏。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
①惑:受盅惑而迷乱。②斋戒不明:指在斋戒时不够虔诚。③弋猎:射猎。④不辜人:无罪之人。⑤不享:不享用祭祀品,即不接受祭祀。⑥禳:祈祷以消除灾祸。⑦《秦始皇本纪》谓“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⑧请病:询问病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且( ) (2)乡( )
(3)因( ) (4)患( )
(5)畔( ) (6)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选文第一段是哪个成语的来源?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1)为……忧虑不安(2)向(3)给(4)比不上(5)使……保存、保全(6)考虑(7)撤退2.如果齐王肯派兵援周,就既保存危国拥有美名,又获得九鼎占有实惠。
二、1.(1)认为(2)被攻下(3)方圆(4)支用(5)没有功劳,即不会成功⑹如果⑺通“议”,意见2.a(意动用法,其余选项均为使动用法)3.因为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就将在秦国被革除官职。而如宜阳攻不下来,秦王会以此为耻。因此无论是甘茂还是秦王,都会尽最大可能攻下宜阳以保全或证明自己,所以他认为宜阳一定能攻下来。
三、1.(1)自己(2)擅长(3)有人(4)穷困(5)怎么2.草鞋是为了用来穿的,可越国人光着脚走路;白绢是为了用来束发的,可越国人披着头发(不束)。3.说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千万不可以凭主观臆断,心血来潮,莽撞行事。
四、1.(1)方法(2)指代不死的方法(3)没来得及(4)所派去学习的人(5)对的、正确的⑹考察2.况且人最重视着急的莫过于自己,(那个门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
五、1.(1)穿(2)用(3)何,为什么(4)以骄横的态度待人(5)纵然、即使2.d(d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3.(1)使者回去又前来,曾子又不接受。(2)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
六、1.(1)借(2)得罪(3)以重臣或公子作使者(4)出使,到……去(5)这样,如此2.d(d为判断句,例句与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被动句。)3.建议周君派人对韩相国公仲说:“秦国敢于借道东周以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您为何不给东周以土地,派特使去楚国?这样,秦国一定怀疑楚国,不相信东周。如此,韩国就不会受到秦国攻打。”再对秦王说:“韩国硬要把地送给我们,想使秦国怀疑东周,我们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不让东周接受韩国的赠地。这样,东周既可以从韩国得到土地,又顺从了秦国。
七、1.(1)用刀割脖子(2)辩白,洗刷(3)往,到(4)灭族2.(1)高祖诏令赵王的群臣与宾客有敢随从赵王上京的,要诛灭全族。(2)人之常情,难道不爱自己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吗?现在我的三族都将被判处死刑,难道我会为了张王而交换牺牲自己的亲人吗?3.从“应当尽忠”或“尽忠应当看清明主”等角度阐述都可以。
八、1.(1)将(2)通“向”,面向(3)趁机(4)以……为患(5)通“叛”,背叛⑹通“敌”,进行抵抗2.(1)自己拿过皇帝的玉玺就佩带起来,左右百官都不听从他;赵高上殿去,殿堂好多次像要坍塌一样。(2)子婴和妻子儿女用丝带系在自己的脖子上,到车道旁边去投降,沛公便把他们交给了有关的官吏。
3、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023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篇2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无道人之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崔瑗⑨《文选》)
【注释】
①施:给予,加惠。②纪纲:法度。③隐心:审度内心。④臧:善,好。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这是诫逞强的话。⑧详:通“祥”,吉利。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
①臧( )藏( )
②谤( )傍( )
③缁( )锱( )
④暧( )暖( )
⑤涅( )捏( )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④。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
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
②人疾之如仇敌( )
2.“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
三、任末负笈从师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释】
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练习】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暗则缚麻蒿自照(捆扎)
c.负笈从师(背)
d.常以净衣易之(容易)
2.与“谓之行尸走肉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 b.怅恨久之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辍耕之垄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人好学 b.临终诫曰
c.观书有会意处 d.庶竭驽钝
四、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者所言,吾悉能志之①,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④,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
①志(zhì):同“识”,记。②说(shuì):劝说。③还(xuán):同“旋”,转身。④蹉跎(cuōtuó):光阴消逝。
【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2.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3.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
五、晏子忠上而惠下
景公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臣能动地。”公召晏子而告之,曰:“寡人问太卜曰:‘汝之道何能?’对曰:‘能动地。’地可动乎?”晏子默然不对,出,见太卜曰:“昔吾见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其动乎?”太卜曰:“然。”晏子曰:“吾言之,恐子之死也;默然不对,恐君之惶也。子言,君臣俱得焉。忠于君者,岂必伤人哉!”晏子出,太卜走入见公,曰:“臣非能动地,地固将动也。”陈子阳闻之,曰:“晏子默而不对者,不欲太卜之死也;往见太卜者,恐君之惶也。晏子,仁人也。可谓忠上而惠下也。”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臣能动地 动:( )
②地固将动也 固:(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3.晏子处理太卜一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 。
六、蒋琬之事
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我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我言,则显我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②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且不如,则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耶?”后敏坐事③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非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
①构:挑拨离间。②推:追究。③:坐事:因事获罪。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作事愦愦 愦愦:( )
②杨敏曾毁琬毁:(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用简洁的话概述短文所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
七、郄公吐饭
郄公值永嘉丧乱①,在乡里,甚穷馁②。乡人以公名德,传③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郄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⑤于公灵床头,心丧⑥终三年。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郄公:郄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曜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西晋由此衰亡。②馁(něi):饥饿。③传:轮流。④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⑤苫(shàn):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⑥心丧: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乡人以公名德以:( )
②传共饴之饴:(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__________。
八、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①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②,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④。”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⑤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
①二三子:各位;几个人。②蒙:欺骗。③尤:(知道)过失、错误。④食: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指“俸禄”。⑤文:装饰。⑥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今山西省介休东南。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个亦诬乎诬:( )
②且旌善人旌:(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说长道短。2.①zāng,善,臧否(褒贬);cáng,躲避起来,隐藏。②bàng,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诽谤;bàng,靠,依山傍水。③zī,黑色,缁衣;zī,古代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锱铢必较。④ài,昏暗,暧昧;nuǎn,温和,温暖。⑤niè,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niē,假造,虚构,捏造。3.a。
二、1.①所用来……②痛恨。2.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昂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3.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1.d(应为交换)。2.c(代词)。3.a(夫,句首发语词)。
四、1.b(acd均为通假字)。2.d(特意)。3.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③择善而从之。
五、1.①使……震动。②本来。2.我说出来,恐怕你就要死了;默不作声又不对,又怕国君惶恐不安。你去说,使君臣都得到(解脱)。对国君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他人吗?3.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
六、1.①糊涂。②诋毁。2.人心不同,就像他们各自的面孔一样;当面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劝诫的毛病。杨戏想称赞我是对的,却不是他的本心;想反对我的话,却又显示我的不对,因此不出声,这表明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3.蒋琬不理睬对杨戏的挑拨;蒋琬不追究杨敏的诋毁;蒋琬没有挟私报复杨敏。
七、1.①因为。②饴(sì):同“饲”,给人吃东西。2.在郄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郄公守丧,共三年。
八、1.①错误。②表彰。2.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至死又埋怨谁呢?②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3.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病)。
2023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 篇3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史公不敢酣卧
一日,公①取左公②冠带袍笏试诸身,左公适遇之。公色沮,左公笑曰:“子,公辅器也,荐绣③不足以辱子。”
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公奉檄守御。偶逢令节,谓军吏索酒饮之,酒未至,复呼军吏曰:“礼贤馆诸秀才当与其饮。顾夜已半,可赉④
酒资分馈之。”吏已往,乃命酒独酌。庖人报黍肉⑤已尽饷士,索盐豉⑥佐酒。公素善饮,饮至数斗不乱,自至军绝饮。是夕,满酌数十杯,因思先帝,泪泫然下。时微醺,遂凭几卧,盖公不解衣就寝者久矣。比明,将吏集辕门外,门未启,军吏遥谓曰:“相公方隐几未寤,奈何?”知府任民育曰:“相公此夕不易得也,勿惊之。”且戒鼓人更击四鼓。须臾公寤,天已曙,大惊,闻鼓声,怒曰:“乃敢乱我军法”使令缚至,趣斩之。诸将皆长跪言:“相公久劳苦,始得一夕假寤,不忍相惊,故乱鼓声以待,此知府意也。”公意解,曰:“君固爱我,奈何以私爱变常法?”用赦鼓人,然自是不敢复酣卧矣。
【注释】
①公:指史可法。②左公:指左光斗。③荐绣:蒿草一样的服装。④赉(lài):赏赐。⑤黍肉:指饭菜。⑥豉chì:豆豉。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左公适遇之
(2)索盐豉佐酒
(3)顾夜已半
(4)庖人报黍肉已尽饷士
(5)趣斩之
(6)比明
(7)须臾公寤
(8)乃敢乱我军法
2.“公取左公冠带袍笏试诸身”中的“诸”与下列哪句话中“诸”的含义相同
a.今诸生学于太学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诸子百家
3.“乃命酒独酌”,联系上下文,此处“酒”的意思是( )
二、执泥绘像
歙①俗多贾,有士人父壮时贾秦陇②间,去三十余载矣,独影堂画像存焉。一日父归,其子疑之,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拒曰:“吾父像肥皙,今瘠黧;像寡须,今髯多鬓皤③,乃至冠裳履綦④,一何殊也!”母出亦曰:“嘻!果远矣。”已而,其父与其母亟话畴昔,及当时画史姓名,绘像颠末,乃惬然阿⑤曰:“是吾夫也!”子于是乎礼而父焉。
(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一带。 ②秦陇:秦州、陇州。 ③皤(pó):白。 ④綦(qí):鞋上的装饰。⑤阿:惊讶声。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去三十余载矣 ( )
(2)潜以画像比拟无一肖 ( )
(3)其父与其母亟话畴昔 ( )
(4)绘像颠末( )
2.与“子于是乎礼而父焉”中的“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
三、越王苦会稽之耻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①,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②,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③,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
【注释】
①靡曼:美色。 ②袭:袭为双重衣。③偾(fèn):僵死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越王苦会稽之耻( )
⑵颜色愁悴不赡者( )
⑶属诸大夫而告之( )
⑷服剑臂刃( )
⑸要领不属( )
(6)为天下戮( )
2.文中加点字“要、枝、禽”的通假字是( )
a.腰、肢、擒 b.邀、支、擒
c.约、支、擒 d.邀、肢、亲
3.与“下养百姓,以来其心”中的“以”字含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一丝而轻,以至于寸
c.下幽晦以多雨
d.不赂者以赂者丧
四、指喻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明方孝孺《指喻》)
【注释】
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ǚ):脊梁骨。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
(2)既三日,聚而如钱( )
(3)惧而谋诸医( )
(4)越旬可愈;今疾且成(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3.下列句子中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之)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五、王昭君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也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后匈奴如朝,求美人为阏氏①,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
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②,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狗马,人形不逮延寿。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皆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注释】
①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王后的称号。②弃市: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街头。
【练习】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⑴乃使画工图形( )
⑵籍其家资皆巨万( )
⑶皆同日弃市(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使画工图形( )案图召幸之( )
(2)案图召幸之( )乃穷案其事( )
3.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标点: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4.翻译句子: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六、马援答孟冀之贺
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①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②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后汉书•马援列传》)
【注释】
①裁:通“才”。 ②猥飨:猥(wěi)多;飨,通“享”,享受。
【练习】
1.画线句“愚不及”的意思是_______。在本文中马援有一句流传极广的名言,它是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生奚用相济?_______
⑵谅为烈士,当如此矣。_______
七、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③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
①总角: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殁(mò):死。 ③有:通“又”。
【练习】
1.“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b.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c.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d.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童子何用知之_______
⑵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_______
⑶时虽未尽了_______
八、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①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②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
①属(shǔ):跟随。 ②绐:(dài)欺骗。
【练习】
1.与“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有相同语法现象的句子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c.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与“有美人名虞,常幸从”有不同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a.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b.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3.与“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有不同语法现象的一项是( )
a.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c.汉骑追者数千人。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
⑵歌数阕,美人和之。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一1.(1)正好 (2)帮助 (3)只是 (4)犒劳 (5)通“促”(6)等到 (7)片刻,一会儿(8)竟然 2.b诸,之于。a项为各位,c项为之乎,d项为众3.摆酒,动词
(二)
1.(1)相距 (2)像 (3)往昔 (4)始末2.c
(三)
1.(1)以……为苦 (2)足 (3)读“zhǔ”,会集 (4)用刀割 ⑸连接 (6)辱 2.a 3.a(b项有递进义,c项为并列连词,d项为“因”)
(四)
1.(1)担心 (2)已经 (3)之于 (4)十天将 2.a c 3.b
(五)
1.(1)“图”名词活用为动词 (2)“籍”名词活用为动词 (3)被动句 2.(1)画 图形(2)通“按”,依据查办 3.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4.皇上对外族很讲信用,所以不再换人。
(六)
1.我想不出好办法 男儿当马革裹尸还
2.(1)先生用什么来帮助我?(2)确实是建功立业的人,应当像这样。
(七)
1.b 2.(1)小孩子何必知道呢?(2)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3)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八)
1.c(例句“兵”前省略“以”,c句“鸡”前省略“以”,a“信”后省略宾语,b“座上”前省略“于”,d省略的是主语。此题判断省略的成分是否相同。) 2.b(例句中的“幸”和a句中的“惊”、c句中的“传”、d句中的“举”都有被动的意思,而b句中的“被”是“遭受”之义)3.a(a为判断句,例句与bcd都为定语后置句)4.(1)怎么楚人这么多啊!(2)唱了几遍,虞姬应和着项羽的歌声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