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咏喇叭》教案 篇1
小令是明代中叶散曲之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最能体现作者咏物特长和诙谐风格的代表作。作品篇幅很短,连标点符号共74字。首句“喇叭,唢呐”‘既点名了所咏之物,又树起了批评的靶的。“曲儿小,腔儿大”表层是实写这两样乐器在中国雅乐中的次要地位,而深层则是对所起的虚张声势行为的鄙薄和贬斥。起首两句作者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把小令的表层所咏和深层所贬有机的融为一体。“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两句,进一层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官船来往”原很正常,但到了“如麻”的地步就十分可怕了。作者生活的明代正德年间,宦官专权,大大小小的太监们经常借着各种事由到各地去搜刮,“官船来往乱如麻”正是这种王朝末世政治黑暗,吏治颓败的生动写照。可恶的是在太监们纷纷扰民的时候,“喇叭,唢呐”还要帮腔,为他们引路开道“抬身价”这更令人可气可恨。为什么不“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家假”?“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家假“三句则写了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对此的极度反感。当兵的听到:喇叭唢呐声,就预感到又有戍边的军事行动了,又要克扣士兵的军饷了,又要昼夜不眠地为太监们站岗放哨了;百姓听到喇叭唢呐声,就预感到又要征收赋税了,又要摊派劳役了,又要抽壮丁了,又要丧失土地而离乡背井了。这些要命的事情,也不知道哪些是出于昏庸皇帝的乱名、命,哪些是太监和贪官污吏狐假虎威的假公济私,下层军民已被这喇叭唢呐的不祥之声吹得魂飞魄散,莫辩真假了。结果怎样?用什么修辞手法?夸张,以小见大,细节。“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这三句以家家受害,水尽鹅飞的衰败局面作结。作者借对喇叭唢呐的贬斥,在小令的结尾对明王朝描绘了极其暗淡的前景。诚然,这种扰民不断,侵民不止,掠夺性搜括成风的政治环境,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国家衰亡的结局。总之,[朝天子]《咏喇叭》借“曲小”,“腔大”的官船喇叭为题,把正德年间擅权的宦官在运河沿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以及他们装腔作势的嘴脸,揭露的淋漓尽致,不愧是一首在内容上是言简意深的话,在艺术上词平而语俊的传世名篇。
《朝天子·咏喇叭》教案 篇2
朝 天 子 作者:王磐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咏喇叭
喇叭,锁哪,吹出的曲调短小,可是声音很大。宦官们坐的官船来来往往,多得像乱麻,全都倚仗着你来抬高名声身价。士兵听了士兵发愁,老百姓听了老百姓害怕,哪里去分辨什么是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教案 篇3
《朝天子·咏喇叭》,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小编在此整理了《朝天子·咏喇叭》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阅读训练】:
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朝天子·咏喇叭》参考答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注释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唢呐:与喇叭相似的一种乐器。这里喇叭和唢呐都隐指宦官。
3. 水尽鹅飞罢:形容把百姓的财产搜刮干净。
今译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解说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
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