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2023-03-15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拨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拨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拨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

  于坚

  天空永远流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虫

  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受吗?

  2.“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3.《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比较《萤火虫》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参考答案

  1.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2.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

  4.(略)

  作者邮箱: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2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请找出标示诗歌层次的两句诗:

  ⑴                               。

  ⑵                               。

  2、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3、诗中写盛夏的勃勃生机的景象和冬天的寂寞冷清的景象,这与写蝈蝈和蛐蛐有什么关系?

  。

  4、品析下列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⑴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

  ⑵ 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

  5、请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语的朗读语气。

  ⑴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

  ⑵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

  6、本诗描写夏天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

  7、描写冬天的景物又有什么作用?

  。

  8、概括这首诗的主题。(用诗中的话)

  。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的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说说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

  2、第四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这样写有何妙处?

  。

  3、品析下列加粗动词的表达作用。

  ⑴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⑵ 浸水的原野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

  4、体会下列叠词的妙用。

  ⑴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

  ⑵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

  5、将最后一节诗,改成一段抒情性文字。

  。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的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的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

  2、诗中两次写到“多美的夜色”,两者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

  3、诗人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描写景物,请各举一例。

  。

  4、请分析诗中感叹号的表达作用?

  。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蝈蝈与蛐蛐》与《夜》这两首诗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写景诗,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你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更多的相似之处来。

  探究心得:

  。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1、⑴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⑵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2、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3、诗中用盛夏勃勃生机的景象烘托了蝈蝈鸣叫的悦耳,用冬天寂寞冷清的景象衬托了蛐蛐鸣叫的动听。

  4、⑴ 写出了蝈蝈的无比欢悦

  ⑵ 写出了蛐蛐的鸣叫美妙。

  5、⑴ 应读出赞美的语调。

  ⑵ 应读出亲切的语调。

  6、展现了盛夏的美妙。

  7、表现了严冬冷清的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与前面的氛围形成对照,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

  8、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1、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

  2、以反复的吟咏,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3、⑴ 巧用拟人,写出了明月的温情。

  ⑵ 精选动词,写出了明月的皎洁。

  4、⑴ 巧用叠词,写出了夜的无比宁静。

  ⑵ 以溪水的轻轻歌唱,反衬了夜的静谧。

  5、符合诗意即可。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1、描写了家乡五月的美丽夜色

  2、第一节的“多美的夜色”确定了赞美家乡夏日夜景、抒发喜悦心情的感情基调,第二节的“多美的夜色”引起下文,引出对家乡夏夜美景的具体描写。

  3、⑴ 白桦树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4、运用感叹号很好地表达了对夜景的赞美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3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4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虔信 颤抖 镶嵌 露水

  2.解释下列词语。

  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

  晨曦____________________

  3.莱蒙托夫是_______国诗人,休斯是______国诗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我了解河流:

  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

  河水潺潺催我入眠。

  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

  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

  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

  在夕阳下闪耀金光。

  我了解河流:

  古老的黝黑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比喻: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摘录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诗(课内外均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qián  chàn  qiàn  lù       2.深远;太阳初升时的微光。    3.俄    美    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二、阅读理解

  1.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 

  2.承上启下。

  3.这是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回顾历史,“我”的身影掠过亚、非、美三大洲,从古代到现代,在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我”难忘的河流。

  4.黑人的历史。

  5.这是诗人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强化突出了主题。

  三、写作训练

  略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 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 叫声,在 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的 写作训练。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本文选录的两首诗都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课外阅读资料作充分了解,但诗歌短小,结合自读提示与课后练习反复朗读两首诗,自读自解,以解助读,读中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重点在于品味两首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2.理解诗歌中所揭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启示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可指导学生展开想像与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背景音乐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文章,品味语言,展开联想与相象,体会诗句的含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选取的两首诗中诗人抓住帆、萤火虫这些平常的事物,抒写心中的情志,揭示了人

  生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就在诵读中品味诗中的言外之意。

  (二)整体感知

  《帆》这首诗中诗人在凶猛的巨浪、呼啸的大海的背景上,塑造了一个飘浮大海,不甘于

  平静生活却祈求风暴的孤帆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

  《萤火虫》塑造了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形象,但它不因为自己的小而自卑自*,乐观、充实

  热情地生活,实现着自我生存的价值——在黑暗中放光。

  (三)教学过程

  l.释题,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2.配乐范读两首诗,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和感情。

  能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生细读课文,教师指导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体会《帆》这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帆》中塑造的“帆”的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来分析这个问题?

  (3)诗句“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4)《萤火虫》一诗中“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中,“微小”指什么?“渺小”指什么,萤火虫并不渺小之处有哪些,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明确:(1)《帆》这首诗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自然景色,马克思曾对这首诗赞赏道:“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这首诗似一幅出自名家的油画,湛蓝的大海、茫茫的雾霭、呼啸的海风、凶猛的巨浪构成了画面的背景,也决定了画面的基调——动荡不安,广袤的海空,恶煞般的巨浪似欲吞噬一切。

  (2)在三十年代风雨如磐的俄罗斯,年轻诗人的心中早就充满着反抗情绪,渴望着以行动和斗争去冲破那重重黑暗。这首诗创作于大学时代,是诗人早期抒情诗中的名篇。《帆》

  是诗人人格、理想的象征,在诗中,莱蒙托夫把自己的命运比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蓝雾中泛

  白的孤帆。通过帆这个象征性的形象,莱蒙托夫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反抗情绪,力图进行积极

  行动和斗争的志向。

  (3)在凶猛的大海上,一支在金色阳光下闪着白光的孤帆在奋力搏击,它一会儿被拥向浪尖,一会儿又被推入波谷,它似在寻觅什么,又似要摆脱什么,正是诗人寂寞、孤独而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叛逆性格的写照,表达作者企图冲破牢笼的强烈渴望。它在祈求风暴,它欲在风暴中寻得“宁静之邦”!表现了作者内心孤独、怅惘、倔强、高傲的性格和不屈的追求。

  (4)“微小”指萤火虫形体的小,照应首句“小小流萤……”,“渺小”在这里指的是让人小视、不值一提的意思。文中萤火虫并不渺小的地方有:乐观积极地生活.如“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如“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奉献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如“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乐观自信,如“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不自卑自*,也不居功自傲,不卑躬屈膝,尽所能奉献自己,将自己的一点光融入宇宙的一切光芒之中。

  (四)总结、扩展

  《帆》和《萤火虫》两首诗,都通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极常见的事物,揭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给予读者以人生的启示。

  读后,可以思考:小小萤火虫给了我哪些启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8

  4、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9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   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   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   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   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   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   布置作业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重点:

  1、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学写一首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学生自然会明白诗歌先描写蝈蝈后描写蛐蛐。)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 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 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3、 用作者的话说大地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两节的开头句)

  生答后师完成如下板书(在板书时要学生思考第四个环节的第一个问题)

  蝈蝈 乐音 从来不会死亡

  声音 大地的诗歌

  蛐蛐 歌儿 从来没有停息

  四、品味诗歌的意境

  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这两节诗在结构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体会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蝈蝈与蛐蛐歌颂了大自然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什么感情?

  (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旨的揭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引导:刚才我们从哪些方面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美点?)

  标题美 形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六、学一学写法——烘云托月写小景

  第一步:观察一种景物,想想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什么独特之处,写一句有情味的观点句。

  第二步:在这句有情味的观点句的引领下,描写一段有情味的景物。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1

  习题解答

  一 《祖国》一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感情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二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答:1.在《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国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积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人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1]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3

  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一)思路:

  第一节,开宗明义,否定了面对生活的欺骗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说明了正确的态度:“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第二节:说明要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从欺骗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要向前看,相信未来是光明的,是幸福、美好的;艰难困苦、痛苦悲伤带来的忧郁只是暂时的。

  (二)思考: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提示(总结时):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一、关于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二、先朗读本诗,熟悉全诗。

  (一)读准加黑字的音。

  伫立 涉足 萋萋 诱人 幽寂 人迹

  (二)解词: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这句话象征了什么?为什么?

  提示:

  “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象征了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诗能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提示:

  一片树林里分开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读来亲切。在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4.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提示: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5.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

  提示:

  “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6.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

  2.反复朗读这两首诗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作者邮箱: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篇1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1、2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未选择的路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