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2023-02-02

回延安 篇1

  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来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我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坑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牛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一些特点。

  2体会诗歌的集中性

  3领会诗人对党、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的深情。

  4向延安人民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3

  难点:理解比兴方法的运用

  两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第一部分:跳荡、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三、讨论:

  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2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线索:

  回延安           -澎湃激情           兴奋

  忆延安            养育深恩           感激

  聚延安            亲人心声           喜悦

  看延安            崭新面貌           赞颂

  颂延安            伟大贡献           热爱 

  3,小结

  4,作业

回延安 篇3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略)

回延安 篇4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1

  (-)由以前学过的课文,引出(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现出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

  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比兴排比)。“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4.第三层怎样收结这一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三层承接第二层,呼应第一层,收结这一部分。“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承接第二层所写延安生活,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结住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成长,走向前方。“手把手儿”、“打发”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第一层的“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挚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层,抒发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挚感情(板书: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思情)。

  (八)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3~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第二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3.第二层按什么顺序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水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九)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板书: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2~4节为第二层,描写延安

  新貌。

  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板书:反复夸张)。

  3.第二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书:象征)。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第三层这样收结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延安优美兴旺的景象(板书:景象优美兴旺)。

  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延安新貌不够连贯,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

  (十)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板书:歌颂延安历史)。可分几层?各写出了

  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4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看母亲”:“长翅膀”,“脚生云”,夸张修辞,(板书:夸张)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永远不忘延安的炽热感情。

  5.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未来,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书: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眷恋、热爱延安的感情。

  (十一)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板书: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十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回延安 篇5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亲山亲水有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夸张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双手搂定宝塔山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以上两个夸张句)

  *     其它修辞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环节〗

  山丹丹开花满山坡,

  咱陕北变成金银窝。   

  宝塔山高延水长,

  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

  指名学生读以上摘录诗节,巩固理解信天游特点。

  〖布置作业 〗

  运用信天游形式,自创一首新诗

回延安 篇6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1

  (-)由以前学过的课文,引出(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现出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

  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第 1 2 页  

回延安 篇7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 篇8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1

  (-)由以前学过的课文,引出(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延安(板书:描写回到延安),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延安。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延安土地。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延安的感情。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延安和踏上延安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延安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延安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张比喻)。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延安群众的热情欢迎。“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延安,受到延安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忆写延安生活)。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第2~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延安生活。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现出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

  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延安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延安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延安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板书:比兴排比)。“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4.第三层怎样收结这一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三层承接第二层,呼应第一层,收结这一部分。“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承接第二层所写延安生活,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结住延安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延安人民哺育下锻炼成长,走向前方。“手把手儿”、“打发”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第一层的“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延安以后一直未忘延安的深挚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延安生活的第二层,抒发了一直不忘延安和延安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挚感情(板书: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思情)。

  (八)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3~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第二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3.第二层按什么顺序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张,“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水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九)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延安新貌(板书:描写延安新貌)。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2~4节为第二层,描写延安

  新貌。

  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延安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延安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张,抒发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板书:反复夸张)。

  3.第二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延安城,象征看到延安城的新貌(板书:象征)。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第三层这样收结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延安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延安优美兴旺的景象(板书:景象优美兴旺)。

  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延安新貌不够连贯,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

  (十)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板书:歌颂延安历史)。可分几层?各写出了

  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1~4节为第一层,忆写延安光辉的革命历史。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延安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延安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延安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延安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延安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

  4.第三层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看母亲”:“长翅膀”,“脚生云”,夸张修辞,(板书:夸张)并且再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永远不忘延安的炽热感情。

  5.这一部分内容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由追忆过去写到现在,进而展望未来,一气流贯,歌颂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板书:一气流贯精神永放光芒)。结尾一节呼应开篇回到延安的描写,全篇首尾呼应回环,诗止而意无尽,抒发了眷恋、热爱延安的感情。

  (十一)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感情。(板书:激情翻涌形象热烈深远意境热情歌颂延安)。

  (十二)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回延安 篇9

  贺敬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

  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

  热的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

  黍类(shu3)馍(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

  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

  ……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

  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

  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

  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

  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

  (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

  习、工作。1942年 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

  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

  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木山

  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充分展示

  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

  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

  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并将中

  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

  己的特色。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

  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

  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

  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部长。

  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

  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

  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

  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

  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

  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

  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全诗除了

  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

  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

  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

  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

  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

  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

  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

  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

  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改一

  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

  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5.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

  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

  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

  “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6.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

  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

  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

  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

  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二)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

  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

  景。(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

  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

  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

  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

  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

  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

  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

  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

  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8.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

  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

  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9.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

  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

  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0.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

  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

  分类。

  讨论、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

  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

  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

  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

  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

  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

  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

  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

  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

  ——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

  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

  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

  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

  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

  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三)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B(二)1.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

  发添了几根根。2.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4.手抓黄土我不

  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三)略 <-- #EndEditable -->

回延安 篇10

  《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 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 篇11

  3: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

  2.难点: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    白羊肚子巾(du3)  糜子(mei2)

  黍类(shu3)  馍(mo2)  唢(chuan3)  曜(kuang4)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

  透。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人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3月9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旬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修辞上多运用比兴、夸张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博——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均可)这首诗较长。读时应注意不念错字、不添字、漏字、停顿适当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

  2.提问: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

  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回延安)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忆当年)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见亲人)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画新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颂延安)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第一部分中哪些动词使用表现了作者“近乡情更切”的真实感受?

  讨论并归纳: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5.提问: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讨论并归纳:“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6.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并归纳:(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

  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7.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并归纳: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8.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并归纳: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9.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讨论并归纳:(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10.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并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

  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20多年来全部诗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

  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

  秀诗篇。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

  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  (三)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着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3:回延安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B    (二)1.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2.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4.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三)略

回延安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 听录音朗读

  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再读诗

  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 (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 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

  教师举例 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 ① 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② 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③ 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回延安 篇13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自读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

  (2)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夸张、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义。

  5.齐读三至五部分。

  四、总结、扩展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略)

回延安 篇14

  【基础知识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

  2. 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3. 学习比兴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体味渗透于诗句中的作者的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

  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拓展环节】

  新诗创作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环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

  〖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对诗作进行整体感知。

  2.          感知问题: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下。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习环节〗

  1.          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段压一韵。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音字,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

  2.          朗读训练

  (指导学生读出的亲切、热烈、真挚情感)

  3.          讨论学习

  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诗的感情线索,是作者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4.          难点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判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亲山亲水有亲人(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夸张

  例句: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双手搂定宝塔山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以上两个夸张句)

  *     其它修辞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例子并分析)

  〖拓展环节〗

  山丹丹开花满山坡,

  咱陕北变成金银窝。   

  宝塔山高延水长,

  共产党是我们亲爹娘。

  _____   《信天游唱给毛主席听》

  指名学生读以上摘录诗节,巩固理解信天游特点。

  〖布置作业 〗

  运用信天游形式,自创一首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