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1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基础巩固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均有一个是错误的,请划出并在后面括号里订正。
a.地壳(qiào) 澎湃(bài) 挺拔(tǐng) 崛起(jué) ( )
b.稠密(chóu) 虬(qiú)枝 翘首(qiào) 旭日(xù) ( )
c.瑰宝(guǐ) 沟壑(hè) 犀牛(xī) 巍峨(é) ( )
d.千仞(rèn) 云霄(xiāo) 妖娆(ráo) 温馨(xīng) ( )
2、给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万丈深 含 欲放 悬崖 壁 千 百态 浮想联 高 入云
3、划出下面句子中用错的字词,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6分)
①沿“百步云梯”而下,侥首昂视“鳌鱼峰”,上有一巧石,如同一只“螺蛳”。
②光是听它们的名字,就足以使你产生一种熬游天宫的幻觉了。
③然而,黄山的这一切,只有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才显得格外骄娆。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在横线上只写序号)
①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②巍峨黄山,群峰挺拔。③由于它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是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④它以高和险,让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⑤其中天都峰海拔1810米。
5、下列各句是分别从哪方面来描写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它(天都峰)以高和险,让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
②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
③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
④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a.神态 形态 色彩 观感 b.观感 形态 色彩 神态
c.形态 观感 神态 色彩 d.色彩 神态 形态 观感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提高。
b、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刮风飘雪,他却能按时到校。
c、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d、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7、文中引用徐霞客赞美黄山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 。”其中“五岳”是指东岳 ,南岳 ,西岳 ,北岳 ,中岳 。
8、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我国古代诗文名句。
①吟咏山水的: 。
②咏叹花鸟的: 。
二、阅读理解(共52分)
当那遥远的天际,微明的东方出现鱼肚白色时,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而当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时,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欢呼。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常,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这景致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9、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8分)
10、“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写出了人们 的心情。(8分)
11、“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请你分析“兴奋”和“节制”的原因。(8分)
12、文段在描写日出时把天与人交织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
13、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说说看到黄山日出的人为什么“会在心灵深处铭刻下这无法忘却的时刻”?(10分)
14、用一段文字描写你所见到的出时或日落,50字左右。(10分)
●综合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郭沫若曾赞美西山是仰卧在滇池边的睡美人,青丝散垂在万顷碧浪之中。山上终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古华寺、三清阁等名古刹古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龙门,远眺浩渺空阔的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绝佳。但最使我关注的还是西山深处安息着人民音乐家——聂耳。
盛夏,山区的气候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在昆明上车时天气晴朗,车到西山脚下却下起倾盆大雨。上山之初,我披上雨衣顶风冒雨上山了。雨中的西山显得更加幽静。爬了1小时,便来到聂耳墓地了。前来瞻仰聂耳墓的游人很多。穿国林阴小道一走进聂耳纪念馆,耳旁就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旋律。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12年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其骨灰被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年5月15日迁葬于此。
步出纪念馆,天放晴了,雨后山林葱翠欲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阴小道来到墓地前,眼前一亮,苍松翠柏环绕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聂耳塑像矗立在鲜花芳草从中。中午的阳光泻进寂静的山林中,塑像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身披大衣的聂耳正低着头沉思,像在构思创作新的乐曲,也许是在担忧祖国的命运。我环视一周,选择了右前方位置,凝视了许久,脑海里涌现出电影《聂耳》中赵丹扮演的聂耳在油灯下激情奋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银幕上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中华儿女抗日救国与日寇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至今思来,电影《聂耳》的艺术魅力仍使我热血沸腾,我稳稳地举起照相机,全景构图摄下这难忘的一刻。
摄完我又往墓碑走去,墓碑前24级台阶象征着聂耳24岁的年轻生命,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之墓”。墓碑前一群青少年正在宣誓,庄严的国歌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
1、作者为什么说:“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20分)
2、细细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美景的?(20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关注”一词与开篇哪一个词相呼应?请在文中划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分)
5、当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对其旋律感受如何?试作评说。(可从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的角度去谈。)(20分)
●最新考题展示
一、(2004·山西市)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我们走过漫漫的一生,有时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如此平淡,面对人生涌起的不过是淡而又淡的感觉,我们顿觉自己很平凡,为此我们惆怅,我们感叹!【甲】
平凡的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 ;平凡的是细流,孕育着深,只要你肯积累。【乙】
平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休,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沉思。平凡是告别了无知的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终止了浅薄的狂妄之后的深沉。平凡不是人生之光的暗淡,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物外的冷漠。【丙】
白云为每一个平凡变幻多姿,微风为每一个平凡留下清爽,太阳为每一个平凡照出一个明朗的天地。【丁】
1、文中第三段加点的“炫”字读音是____ _ _。
2、根据文中的两处拼音,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
3、“其实我们不必为平凡悲叹,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的正确位置应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4. 仿照第二段中的语句形式,在文中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它与前后句衔接自然。
二、(2004·福州市)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各题。(共60分)
榕树,生命进行曲(节选)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绵。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5.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
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20分)
6.“(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
。(10分)
7.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8.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10分)
9.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10分)
答案 【基础巩固】
一、1、a.澎湃(pài) b. 翘首(qiáo) c. 瑰宝(guī) d. 温馨(xīn) 2、渊 苞 峭 姿 翩 耸 3、①“侥”改为“翘” ②“熬”改为“遨” ③“骄”改为“娇” 4、②⑤③①④ 5、b(①既有观察,又有感受;②写了黄山松的形与态;③重在写色;④重在写神) 6、d 7、黄山归来不看岳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8、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9、黄山日出无比瑰丽、壮观、辉煌的景象。 10、等待日出的激动、兴奋 11、“兴奋”是因为“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节制”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破坏这黎明前的光辉”。 12、“天”与“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天色变化引发人们的神情、心情的变化,从人的神情、心情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天际的变化。13、人们在日出与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照中诞生的一切。14、略
【综合拓展】
1、风景秀美,多名刹古寺,有聂耳墓、塑像和纪念馆。 2、从引用、直接描写和登高远瞻等角度描绘。 3、神往已久 4、想象、联想 5、略
【最新考题展示】
一、1、xuàn 2、邃 憩 3、a 4、例如: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二、5.喜欢 陶醉 迷恋 惊讶 6.榕树的精神品格 7.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8.顽强而默默无闻 沉稳而奋发进取 9.示例:①“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表现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②“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2
班级 姓名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地壳_____ 崛起______ 高跷_____ 隐晦_____ 精髓_____褒贬_____ 醇_______ 圩子_____ 袅袅_____ 崭新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苍qiong _____ ao 鱼_______ tian 静_____ cuan_______聚 dai_ ______慢 liao 望______精神huang hu_____ 黑you you _______ 三、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清奇俏拔 瘦骨嶙峋 玲珑踢透 反应迟顿 万赫藏云 心往神弛仙山琼搁 旭日东升 丈势欺人 画山锈水 盘空万刃 登峰造及错别字 订 正 错别字 订 正 四、选词填空( )。 那船家__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__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__是谁,心胸里__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戳个小洞,__要喷溅出来。 a、也许……也许…… 无论……都 只有……才…… b、或者……或者…… 无论……都 只要……才…… c、或许……或许…… 不管……都…… 只要……就…… d、有的……有的…… 不管……都…… 只有……就五、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中国业余登山队2003年5月21日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用艰辛的脚步,诠释着人类登山精神不朽的话题。 d、 齐文化是淄博文化的主脉,是建设文化大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同时打造了我市的文化个性。六、阅读理解。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可是你千万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们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那船家或许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或许是位两鬓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你不妨这样问一句:“这一带的山真绝啊,都有个名儿没有?”那船家准会说:“怎么没有?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这以后,横竖是下水船,比较消闲,热心肠的船家必然会指点着江山,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譬如磨米山头有块岩石,一看就是个勤劳的妇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有的山不但象形,还流传着色彩极浓的神话故事。 迎面来了另一座怪山,临江是极陡的悬崖,船家说那叫父子岩。悬崖上不见近似人的形象,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你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古时候有父子二人,姓龙,手艺巧,最会造船,造的船装得多,走起来跟箭一样快。不料叫圩子上一个万员外看中了,死逼着龙家父子连夜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把当地粮米都搜刮起来,到合浦去换珠子,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运空了,岂不要闹饥荒,饿死人么?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又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到如今大家还记着他们的义气……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几个险滩,快到寡婆桥了,也有个故事……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反正都说早年有这样个善心的老婆婆,多年守寡,*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鼓气把桥修起来。刘三姐展开歌扇,扇了几扇,那桥一眨眼变成石头的,永久也不坏。 ……前边那不就是寡婆桥?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飒飒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了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铰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了望了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假如你听见船家谈起媳妇娘(新娘)岩的事情,你更能懂得我的意思。媳妇娘岩是阳朔境内风景绝妙的一处,杂乱的岩石当中藏着个洞,黑黝黝的,洞里是一潭深水。船家指点着山岩,往往叹息着说:“多可怜的媳妇娘啊!正当好年龄,长得又俊,已经把终身许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了,谁料想一家大财主仗势欺人,强逼着要娶她。那姑娘坐在花轿里,思前想后,赶走到岩石跟前,她叫花轿停下,要到岩石当中去拜神。一去,就跳到岩洞里了。”到这儿,你兴许会说:“这都是以往的旧事了,现在生活变了样儿,山也应该改改名儿,别尽说这类阴惨惨的故事才好。”为什么要改名儿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吧,这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的。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之美,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懂得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4、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
文中运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
理解多角度全视角地观察写景,切合电视图像的需要,跳脱式结构方式
教时安排:
两教时
教前准备:
1、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 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黄山。
教学思路:
一、导课激趣
(1)播放《话说长江》电视片中关于黄山的片段。同学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这如画的美景是什么地方吗?是啊,自古黄山天下秀,这里的自然美景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
(2)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古就有“天下秀”的美誉。今天我们将随着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一起走进黄山,感受其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
(1)投影生字词,自由认读。
(2)这篇解说词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哪些景观?你喜欢哪一个景观就放声的朗读课文内容。(按课文顺序板书)
三、研读课文
1、在黄山的这些景观中你认为最具特色的是哪一处?结合具体文句说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山峰,挺拔巍峨险峻
天都峰海拔1810米,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
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
古松,姿态万千,生命力强
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他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右侧瓜。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崖危石之上,仰首苍穹。
怪石,千奇百怪(千姿百态)
不同的角度获得不同的联想。在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峰石本无语,可为什么人们会有如此丰富的认识呢?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云雾,轻盈飘忽
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
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是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日出,瑰丽壮观
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直接的抒情赞美。
温泉,惬意舒适
2、自由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某一景观,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学生试读。
3、黄山的景色壮丽多姿,作者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按照电视片解说词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组织交流:
【“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了。”(俯视)
“巍峨黄山……取名天都峰。”(仰望)
“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起先置身于旅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
“……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从峰顶俯视)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翘首昂视)
“西海中的‘飞来峰’……称它为仙桃峰。”(如听导游解说)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太平’了。” (如听导游解说)
“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 (远视,随着太阳升起而变换视角)】
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自由地变换角度,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
4、作为一篇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同学们在阅读中是否感觉到它和一般的游记散文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
四、语文活动:
让学生选择一个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选取其中的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对照图片学习解说。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4
飞红滴翠记黄山
柯蓝
[教学目的]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柯蓝先生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海外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名字与事迹被收入《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国现代文学馆也为他及夫人文秋开设了《柯蓝文秋文库》,永久保存其著作及原稿。
他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推荐。
我国文坛泰斗茅盾先生亲自在香港著文推荐他所写的惟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他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扬。
根据他写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电影《黄土地》荣获28项国际大奖。
他的《早霞短笛》散文诗专集,为五十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影响了那一代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
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
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
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
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
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
三、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
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
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
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
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
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
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
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
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
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
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
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
四、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
五、小结
本文描写了黄山的自然风光,赞颂了祖国山川的神奇、美丽。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导入
二、品味赏析
A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萃”。
总写黄山的美景,四字词排列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简洁而景象万千。
2、“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一个,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丝中。”
“斧劈刀削”形象地表现了石阶的陡,几乎是垂直的了,“如同飘动的彩带”虽然给人美感,但也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这两句很准确地表达出黄山石阶又陡又险的特点,看后有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
作者把静态的山峰写动起来了。起伏的群峰,就像汪洋大海中的航船和岛屿。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4、“破石而出,寿逾千年,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
这段文字把黄山松描写得神形兼备,“殷勤”,“招手致意”拟人手法运用得很贴切。使人看后对千年老松顿生亲切之感。
5、“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显示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寥寥数语把黄山松的形态、气质全都展示了出来,令人顿生敬佩之情,好一个黄山松!
6、“‘猴子观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难为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观望着眼前飘逝的烟云。”
“真难为它”“一动不动”写出了作者的怜爱之心,写出了石的巧、趣。
7、第15自然段写了黄山烟云的柔美:“轻盈”、“皎洁”、“飘舞”写出了烟云与山峰的关系,“恋人”“难舍难分”,写出了烟云使黄山成了梦幼的艺术之宫,成了人间仙境。
8、“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情感,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
这段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高声赞美这“给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太阳”,即使是落日也“给人们留下新的启示”。黄山观日给出了作者无穷无尽的遐想。如果把整篇课文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黄山日出应该是最高亢、最辉煌的乐章。
三、放声朗读课文,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黄山仙境之中。
四、思索:本文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说说作者是怎样奖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
讨论并归纳:文中写黄山巧石的部分:“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等景物的描写,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伟大的是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先听巧石的名字就给我以丰富的想像力,有拟人的,有喻物的,所以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加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总之黄山的自然景物在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后达到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结合。其实作者把自然美的黄山通过文字描写出来的时候,从中已经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了。
五、小结
本课我们欣赏了黄山的美,品味了文章语言的美,并探讨了黄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六、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设计。
授后小记:
1、黄山的图文资料比较多,可以巧妙利用一些给同学们介绍,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多角度写景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应让学生充分讨论,理清大致有多少不同的角度,各角度又着重状写了黄山诸景。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5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一、导入 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 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作者邮箱: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6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二、从黄山形成的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
基础知识
一、重点字词:
瑰(g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壑(hè):山沟。
苍穹(qióng):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也说心驰神往。
崛(jué)起:(山峰等突起)。
阴晦(huì):阴暗,昏暗。
旭(xù)日: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重点难点
课文分析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概括介绍黄山概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4-17段),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可以分为五层:
第1层(第4-6段),介绍黄山奇峰,着重写天都峰。
第2层(第7-8段),以“迎客松”为主体,介绍黄山松。
第3层(第9-14段),简介莲花峰,细写黄山怪石。
第4层(第15段),描写黄山烟云。
第五层(第16-17段),描写黄山日出。
第三部分(第18段),介绍黄山温泉。从山上写到山下,为全文作结。
本文通过对黄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提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明,主体部分——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的,作者选择得恰当,转换也比较自然。
(三)重点语段
1.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句中“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像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2.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
注意这句话的开头“如果说”三字,这是一种假设,是虚拟性的,是作者个人的审美感受。自然这种感受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泰山给人的印象是凝重的,《诗经》上有“泰山严严”(意思就是泰山积石很有气势),孔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它被尊为“五岳之首”,屹立在齐鲁大地上,雄奇俊秀,气势磅礴。在泰山上观日出的感受说是庄严神圣,评价井非不当。黄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这里观日出,会有一种梦幻感,正像文中所写的,“让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瑰丽、壮观、辉煌,是一种概括性的评价。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7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课 时 : 2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一、导入 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苏教版《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训练 篇8
●基础巩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均有一个是错误的,请划出并在后面括号里订正。
a.地壳(qiào) 澎湃(bài) 挺拔(tǐng) 崛起(jué) ( )
b.稠密(chóu) 虬(qiú)枝 翘首(qiào) 旭日(xù) ( )
c.瑰宝(guǐ) 沟壑(hè) 犀牛(xī) 巍峨(é) ( )
d.千仞(rèn) 云霄(xiāo) 妖娆(ráo) 温馨(xīng) ( )
2、给下列短语补充完整
万丈深 含 欲放 悬崖 壁 千 百态 浮想联 高 入云
3、划出下面句子中用错的字词,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
①沿“百步云梯”而下,侥首昂视“鳌鱼峰”,上有一巧石,如同一只“螺蛳”。
②光是听它们的名字,就足以使你产生一种熬游天宫的幻觉了。
③然而,黄山的这一切,只有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才显得格外骄娆。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在横线上只写序号)
①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②巍峨黄山,群峰挺拔。③由于它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是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④它以高和险,让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⑤其中天都峰海拔1810米。
5、下列各句是分别从哪方面来描写的?选出正确的一项( )
①它(天都峰)以高和险,让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
②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
③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
④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
a.神态 形态 色彩 观感 b.观感 形态 色彩 神态
c.形态 观感 神态 色彩 d.色彩 神态 形态 观感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提高。
b、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刮风飘雪,他却能按时到校。
c、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d、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7、文中引用徐霞客赞美黄山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 。”其中“五岳”是指东岳 ,南岳 ,西岳 ,北岳 ,中岳 。
8、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我国古代诗文名句。
①吟咏山水的: 。
②咏叹花鸟的: 。
二、阅读理解
当那遥远的天际,微明的东方出现鱼肚白色时,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而当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时,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欢呼。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常,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这景致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9、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10、“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写出了人们 的心情。
11、“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请你分析“兴奋”和“节制”的原因。
12、文段在描写日出时把天与人交织在一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说说看到黄山日出的人为什么“会在心灵深处铭刻下这无法忘却的时刻”?
14、用一段文字描写你所见到的出时或日落,50字左右。
●综合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郭沫若曾赞美西山是仰卧在滇池边的睡美人,青丝散垂在万顷碧浪之中。山上终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古华寺、三清阁等名古刹古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龙门,远眺浩渺空阔的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绝佳。但最使我关注的还是西山深处安息着人民音乐家——聂耳。
盛夏,山区的气候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在昆明上车时天气晴朗,车到西山脚下却下起倾盆大雨。上山之初,我披上雨衣顶风冒雨上山了。雨中的西山显得更加幽静。爬了1小时,便来到聂耳墓地了。前来瞻仰聂耳墓的游人很多。穿国林阴小道一走进聂耳纪念馆,耳旁就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旋律。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12年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其骨灰被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年5月15日迁葬于此。
步出纪念馆,天放晴了,雨后山林葱翠欲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阴小道来到墓地前,眼前一亮,苍松翠柏环绕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聂耳塑像矗立在鲜花芳草从中。中午的阳光泻进寂静的山林中,塑像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身披大衣的聂耳正低着头沉思,像在构思创作新的乐曲,也许是在担忧祖国的命运。我环视一周,选择了右前方位置,凝视了许久,脑海里涌现出电影《聂耳》中赵丹扮演的聂耳在油灯下激情奋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银幕上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中华儿女抗日救国与日寇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至今思来,电影《聂耳》的艺术魅力仍使我热血沸腾,我稳稳地举起照相机,全景构图摄下这难忘的一刻。
摄完我又往墓碑走去,墓碑前24级台阶象征着聂耳24岁的年轻生命,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之墓”。墓碑前一群青少年正在宣誓,庄严的国歌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
1、作者为什么说:“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
2、细细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美景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关注”一词与开篇哪一个词相呼应?请在文中划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当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对其旋律感受如何?试作评说。(可从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的角度去谈。)
●最新考题展示(随州市2005)
神秘的海啸
科科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人死亡。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前,会发出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船只、废料、杂物等,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为减少海啸造成的灾难,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对海啸的监测、预报及救助、防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造福于人类。
1.从内容上看,本文对说明对象海啸是从其 及减灾研究等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的。(3分)
2.引发海啸的原因是: 。(2分)
3.假如你是海岸边的一名游客,读了本文后你可以根据什么样的现象判断海啸可能即将发生,作出迅速逃离海岸的决定。(3分)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2分)
答案
【基础巩固】
一、1、a.澎湃(pài) b. 翘首(qiáo) c. 瑰宝(guī) d. 温馨(xīn) 2、渊 苞 峭 姿 翩 耸 3、①“侥”改为“翘” ②“熬”改为“遨” ③“骄”改为“娇” 4、②⑤③①④ 5、b(①既有观察,又有感受;②写了黄山松的形与态;③重在写色;④重在写神) 6、d 7、黄山归来不看岳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8、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9、黄山日出无比瑰丽、壮观、辉煌的景象。 10、等待日出的激动、兴奋 11、“兴奋”是因为“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节制”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破坏这黎明前的光辉”。 12、“天”与“人”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天色变化引发人们的神情、心情的变化,从人的神情、心情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天际的变化。13、人们在日出与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照中诞生的一切。14、略
【综合拓展】
1、风景秀美,多名刹古寺,有聂耳墓、塑像和纪念馆。 2、从引用、直接描写和登高远瞻等角度描绘。 3、神往已久 4、想象、联想 5、略
【最新考题展示】
1.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巨大危害(符合文意即可)2、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天体撞击等。(包括“海底”及“地震”等三项共四个答题要点) 3.如果看到海岸出现异常的涨潮或退潮现象,并听到与通常波涛声不同的频率很低的吼声,就应该迅速逃离海岸。异常的涨、退潮及频率很低的波涛吼声为三个答题要点) 4.示例:“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它使读者对“海啸”有一个比较明确、完整的认识。(,如果把示例中的例子作为“下定义”的方法来认识,亦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