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020-02-20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父爱(有条件)
   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