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送别诗三首》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乡愁诗两首》《送别诗三首》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岑参céns hēn 相逢féng 怯qiè 歧路qí 曛xūn浥yì 朝雨zhāo 城阙què 宦游huàn 2. 词语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路漫漫:路途遥远迷漫。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龙钟:淋漓。 相逢:相遇。 传语:托你捎个口信。 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 怯:畏缩,提心吊胆。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 客舍:旅店。 少府:唐代对县尉的敬称。 之任:赴任。 蜀州:在今四川崇庆。 城阙:阙,帝王宫门前的望楼。城阙,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辅:护卫。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秦国发源地。 风烟:指自然景色。 五津:指五个渡口。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宦游人: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比邻:近邻。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这里指分别之处。 儿女:这里指年轻人。 沾巾:沾湿衣服。 董大:高适的友人。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 排行第一, 故称。 黄云:形容风沙遮天蔽日之景。 曛:日落余光,天色昏暗。 3. 作者 岑参(715—769),江陵(今属湖北)人。有《岑嘉州诗集》。岑参曾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今新疆库车),第二次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岑参的想象力丰富,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岑参以边塞诗著称。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等人在诗歌创作特别是对诗律定型的贡献,完结了齐、梁以来的新体诗运动。以此而论,他仍堪称当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诗人。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与李白、杜甫结交。有《高常侍集》。(二)阅读能力目标 1. 感受诗中抒望乡思亲之情,或诉寂寞孤独之苦,或叹物是人非之感的情意。 2. 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具体细致地写景状物,特别是比喻的巧妙设计。 (四)思想教育 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诗中蕴藏的情感。 三. 教师建议 《乡愁诗两首》 《逢入京使》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渡汉江》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居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 《送别诗三首》 《送元二使安西》诗歌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别董大》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 勉励他不要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 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