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位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涌动的激情。
3、把握诗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4、创新激励法:对诗歌进行修改,联系时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
一、 酝酿感情,导入新课:
师:(播放视频)问同学们有何感受。
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恨,对祖国遭欺凌的痛。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对祖国的爱。
师:是的,谁会不爱自己的母亲祖国呢?谁愿意让自己的母亲祖国任人践踏和蹂躏呢?谁又愿意见到祖国大地满目疮痍、支离破碎呢?同学们一定会说不,而处于当时的现代爱国诗人艾青就更会说不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诗人在1938年,在日寇铁蹄践踏我们中国领土时写的,诗中他那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之心象火山一样的喷发在我们的面前。
二、赏析诗歌,捕捉意象:
1、诵读指导:
教师有感情背诵全诗。(突显诗歌的感情和节奏)
学生朗读诗歌。 (初步掌握感情和节奏)
放诵读音频材料。 (与学生进行对照,进行朗读点拨)
2、 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 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是这样唱的吗?(播放鸟儿清脆而欢快的叫声)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珠圆玉润、清脆婉转、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4、 小结全诗:
前面以假设开头,对鸟儿为土地歌唱进行抒情性的描述。
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5.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