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2018-11-17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