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表达和应用

2018-03-31

考点精析
知识结构和重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8种常见的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各种修辞格的表达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它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有如下的作用:(1)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2)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也可以使语言简练、明快、形象。
2.拟人 就是赋予事物以人格化的特征,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具有思想的活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像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运用拟人,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善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包括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两种。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对偶 对偶就是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的作用: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存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5.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6.反复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形式。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的修辞效果。在说理文、记叙文中运用反复,能起到加强论点、分清条理的作用;在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能表达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增强旋律美的作用。
7.设问 设问就是无疑而问,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见,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设问的突出作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