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2018-03-04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分析:1、本文的中心意思: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把“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突出“学问”的基础性,主体性;把“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突出”智慧“的外显性,应变性。“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突出形成“学问”的方式是积累;“智慧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突出“智慧”来自人的灵感,是人的思想的发现与创造。),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第1节:用比喻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
第2节:有学问不代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节:a、有学问而无智慧可能导致的结果。(反面论证)
b、以科学研究的实例正面阐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第4节:对比论证说明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第5节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1)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灭。(2)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3)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第6节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这一段以建筑为喻,论述生动形象。结尾归纳全文,申明“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析: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课前准备:
(1)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
(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3)阅读课文,依据议论文的知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上课伊始,就请各组同学抢着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以此引出新课。新 课标 第一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