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2.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涵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涵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三、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 教师范读。2.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啮( ) 腊( ) 挛( ) ( )瘘( ) 疠( ) 当( )其租入嗣( ) 几()死者数( ) 矣莅( ) 蹙( ) 殚( )踣( ) 曩( ) 隳( )恂( ) 缶( ) 谨食( )之熙( ) 以俟( ) 夫( )3. 请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四、疏通文义。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含义理解不清楚的词句;也可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实词。2.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3. 教师强调重点实词。(1)腊:干肉,这里是指把肉晾干。(2)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3)若:你。(4)毒:怨恨。(5)悲:怜悯。(6)涕:眼泪。(7)生:使动用法,使……活。(8)病:苦。(9)是:这。(10)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义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11)安:怎么,哪里。(12)夫( ):指示代词,那。(13)观:考察。(14)人风:民风,民情。4. 分组请同学串译文章,再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一、朗读导入。1. 齐读全文。2. 提问背诵第3、4自然段。二、讲解新课。1. 分析课文,齐读文章,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