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

2017-07-02

19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 会。
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荀、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XX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1、要求读音及正确的文言停顿。
 2、注意与蒋氏的对话的语调。
四、正音(读准以下字的音)
啮(niè)   腊(xī)   挛(luán)  碗(wǎn)  瘘(1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ò)
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
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 夫(fú)
五、学生朗读课文
让几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六、默读、理解课文
七、字词疏导
第1段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