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1. 阅读作品,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坚韧的性格,和他们艰苦的生活。2. 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 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2.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感受父亲形象的特点与意义。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给自己的父亲造一个比喻句,来表达对父亲的情感。看来父亲在同学们眼里都是崇高而令人尊敬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著名作家李森祥笔下父亲的形象。思考,造比喻句。二、诵读感知,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请同学带着疑问朗读课文,问题设计:1.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4. 新屋造好了,父亲有哪些表现?5. 父亲主要是造新屋,为什么不叫《新屋》?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请同学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3引导同学把朗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载,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整理疑问,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三、探讨作品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课件出示探讨题:1.课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2.文中处处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3.你认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用意?研读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必要时尝试着与同学展开讨论,以解决问题。2组织交流、评点,解决问题:1.父亲有着农民在温饱基础上而产生的获得地位、获得尊重的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并为之不辞辛劳地奋斗,他勤劳诚实、朴实厚道、勤俭坚韧。2.“我”对父亲充满了热爱、崇敬、同情、悲悯,因而全文基调是感伤的。3.父亲的形象启示我们:中国农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景仰与赞叹的,然而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光靠父亲这样的奋斗是没用的,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作必要的记录。课后学习: 1.收集自己学习或了解的农民形象,看看他们身上体现的性格特征,关注他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 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学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引入:课文以《台阶》为题,以“造台阶”为全文的线索,在造台阶的过程中,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父亲这个形象,体现他的性格的呢?(细节描写)请同学研读课文:1.找出文章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看看他们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2.思考一下这些细节与中心的关系。研读文本,做好圈点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