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能选取文中描写的孩子们的趣事,分析体会孩童世界真率、自然与热情的特点。
3.通过探究,能归纳出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原因之所在。
4.能认真解剖自我,在追寻“真“之足迹的同时继续将“真”保持下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一幅儿童画,画的是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周围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面对这幅画。
一个大人在想:六比六,还省得打架。
画下的孩子题字:——“太美了,舍不得吃”!我们一起玩吧!
师:这一情景对你有什么感触?
生:纷纷谈感受……
师:确实,同样一件事在成人的眼里和孩子的眼里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认识,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今天我们就带着探究孩童世界的心理一起走进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1.本文的感情基调非常鲜明,齐读第一节,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感情基调。(憧憬、悲哀)
带着这样的感情选读第二段和第十一段,体会憧憬和悲哀之情。
三、 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并回答作者为什么憧憬孩子们的生活?又为什么而悲哀?
——作者憧憬孩子们的世界真率,自然,热情。
作者悲哀的是孩子们的黄金时代有限,他们终有一天会变得和现在的大人们一样不自然,病态,虚伪(“沉默”“含蓄”“深刻’)
四、精读课文,品味孩子“童真”
1.作者憧憬孩子们的真率,自然,热情,对于孩子们这种可佩服的“真”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事例加以表现,你能选取其中事例体会并仿照示例加以点评吗?
(1)老师示例:瞻瞻“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的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点评:“花生米翻了” “嚼了舌头”“小猫不肯吃糕”这些小小的失意都要哭的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孩子就有这样赤裸裸的真率,心里不痛快就是不痛快,闹也罢,哭也好,喜怒皆形于色,毫不矫作。
(2)学生选例体会并点评
(3)全班交流评价
五、联系实际,分析失“真”原因
1.孩子们的“真”着实让作者憧憬,然而憧憬的同时作者又不免为他们将来变得不自然、病态、虚伪而悲哀。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你们身边的成人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小组讨论交流试举一例并仿照上例加以点评。
2.成人的世界与孩子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那么是什么使得真率、热情、自然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不自然、病态、虚伪的人呢?
教师补充资料,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补充资料:材料一:弯弯的月亮像什么?一个叫星子的女孩回答:像豆荚。老师告诉她,不对,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星子回家问奶奶。奶奶是一位老教师。她告诉星子:奶奶教了一辈子书,弯弯的月亮都是像小船,你怎么能说它像豆荚呢?
材料二: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踏着暮色刚走进家门,气还没喘匀,爸爸就命令他马上做作业;他刚放下饭碗,又让他坐在钢琴前。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妈妈上午带他到少年宫学画画,下午又到文化馆学写字;周日,爸爸亲自上阵,让他又是学跆拳道,又是学踢足球。孩子扬起汗涔涔的小脸怯生生地问:“爸爸,听说欢乐谷的过山车很好玩,下星期带我去好吗?”爸爸眼睛一瞪:“没门儿!人家都在学,不多掌握点特长你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