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课文分析:
《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于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书(好处)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对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课堂设计:
(一) 培根《谈读书》
一、 导入:有一句名言叫“知识就是力量”,听说过吗?知道它是谁说的吗?
介绍弗兰西斯•培根。(结合搜集的资料或者书后“附录”中的相关内容。)
二、 自由散读,读懂文字。
三、 集体朗读,读出文字的“味道”(注意部分词句、修辞手法)
四、 默读思考:写到了哪些内容?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①读书的目的(作用)——怡情、傅彩、长才
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摘要……
读书塑造个性,弥补精神上的种种缺陷。
②中心:读书有益。
五、 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划出最欣赏的句子,细细品味,感受富有诗意又精辟透彻的随笔语言。
方法提示: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思想深度……等角度进行赏析。
——了解“随笔”的一些知识。
六、 开放延伸:
选择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论点,补充论据材料,写一个完整片段。
    七、课外作业: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丰富自己的积累。
(二) 马南邨《不求甚解》
一、 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明白了读书实在是有着千般好处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那么,今天,我们就再走进一步,一起来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问题。
        解题。出处?意思?
——作者是怎样理解这种读书方法的呢?
二、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这个问题——理清内容。
三、 学习驳论文的一些结构、语言等特点。
四、 比较学习:与《谈读书》之间的异同。
方法提示:可以从语言(句式、修辞、文采等),也可以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
等方面进行比较。
五、体验发表:
①说说自己对“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看法,最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方法?与同学们共享吧。
    六、课外作业。
资料链接:
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