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 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 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