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何尝杀妻》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自刎w n割颈部自杀。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典籍j :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殊不知:竟不知道。
给事:供职。
无稽j :毫无根据。稽:查考。
让:责怪,埋怨。
校ji o:订正。
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从小酷爱文学艺术,18岁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
他的一生是悲壮的。他毕生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写过大量热情讴歌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文化大革命开始的5月18日自尽于家中。
3.背景链接
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以倡导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为宗旨,开设《燕山夜话》专栏。此后又与昊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了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这些杂文旗帜鲜明,妙趣横生,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当时全国许多报纸都仿效此举,开设杂文专栏,为当时的舆论界和文艺界开了一道亮色、注入了一股生气。六十年代《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曾分别结集出版,引起强烈反响。“文革”时,此书被批为“黑书”、“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对邓拓等人的批判被称之为“砸烂三家村”。邓拓成为“文革”文字狱的第一个受害者。1977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燕山夜话》,此书将《三家村札记》中的文章也一并收入。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帮编乱造。
文章标题“吴汉何尝杀妻”中“何尝”二字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学习本文不仅要澄清具体史实“吴汉何尝杀妻”,更重要的是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即作者通过这一具体史实的论证,得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这就告诫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应该辨明真伪,以免上当。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本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简述“吴汉杀妻”的剧情,树立批驳的靶子。
第二层(3-8),引用丰富的史料,论证“吴汉何尝杀妻”,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