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感悟小说意境的能力。

2、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一、导入  新课

4、  前面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这篇课文,在文中,作者认为《枫桥夜泊》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是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画面,让我们不知不觉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晓风的,和作家一起跨越千年时空,来到秋冷霜高的苏州河畔,感受诗人张继的失意惆怅。

5、  介绍张晓风

张晓风,中国台湾八大家之一。原籍江苏铜山,1941年生于金华,8岁到中国台湾。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宽容仁慈去感受大千世界的人和事,用“如太阳之热,如霜雪之贞”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具有独特审美趣味的人文世界,尤以散文见长。散文集有《红地毯的那一端》、《玉想》、《母亲的羽衣》等。

二、新课内容

(一)感知课文

1、  正音正字

(1).袍笏(hù)加身加生的荣耀: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木板、上面可以记事。

(2.)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jué)焰 :小火焰

(3.)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niè)噬(shì):咬或啃

(4.)月亮西斜,一副意兴阑(lán)珊的样子:兴致将尽

(5).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粘贴点缀

(6.)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压在最下面的一层

(7.)那二十八个字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tū)显:特别突出

2、  请同学散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

(2)、根据课文的内容,把张继创作的过程用简单的话归纳总结出来。

(3)、文章的重点放在哪里?

(二)领悟课文

1、  在《枫桥夜泊》这首歌中,请同学默读4到15小节,思考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2)、想想这些景物触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江枫如冷冷的爝焰      失意痛苦

月斜星稀  霜结千草

                      感物伤怀

乌啼凄切  江上渔火

半夜钟声             《枫桥夜泊》

2、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请同学欣赏《枫桥夜泊》的图片。

3、  请两位同学把4到15小节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4、  小结

(三)研读课文

1、  我们已经初步感悟到课文的美丽和风采,真是受益非浅,但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下面我们就更上一层楼,来看看作者的写作目的。请同学阅读最后两段,思考:

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为我们撰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究竟想说明什么?

2、  怎样理解题目?

(四)、品味课文

1、  请同学谈谈对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  仔细品味,说说加点语言的作用。

    (1)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2)那阴阳不怀好意的凉气啊,在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

 

(3)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

3、归纳文章语言的特点。

这篇小说,作者的语言是很特别的,追求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句式、词语的使用和搭配上,力求突破日常语言习惯的束缚,但又不过分不晦涩不生硬。如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中,如“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中,。这样的语言使用,出新出奇,给人以阅读上的审美享受。

 

五、课文小结

作者跨越千年时空,用散文样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当年的情境,尤其是对失意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揣摩很有感染力。张继原本平凡,但因其对生命华美的执着追求,他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不管世事如何变幻,落榜者张继终被人记住,从而引导后人重新思索“不朽”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考试落榜    难以入眠     《枫桥夜泊》

       

        失意痛苦    感物伤怀     不朽之作

主旨:人生的得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上艺术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