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 杆

2022-12-30

杠 杆 篇1

  教学设计

  巧妙利用体验游戏化解学习困难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采用第二种思路:学生学习物理已接近一年,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同时也了解了最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形成了较稳定的物理学习心理,这都是学习本节的有利因素。加上日常生活中剪刀、直尺、起子、木棍等工具学生较常见。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助协作的精神;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综合能力、创新精神。

  《杠杆》设计思路:

  我在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方案:一、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 杆 篇2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3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及的五要素。2、理解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的平衡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教具准备: 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难点 :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的平衡条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二、出示教学目标 ,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三、展示收集的,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四、分组讨论:什么叫?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的定义,学生齐读。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要平衡:1、    只与力的大小有关;2、    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3、    只与力的方向有关;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制定计划: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讨论和完善计划: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得出结论:你得出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_______________。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总结出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板书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目的:证实的平衡条件。实验设计:1、            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2、            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3、            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做出总结: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 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1、            的定义。2、            的五要素。3、的平衡条件。九、作业 :。出示幻灯片27。课堂作业 :课本193页  题目 2、3板书设计 :  第一节     一、1、定义:一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2、的五要素:(1)    支点O(2)    动力F1(3)    阻力F2(4)    动力臂 (5)    阻力臂 二、探究实验三、的平衡条件:

杠 杆 篇4

  详细介绍:

  第十三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六、实验探究: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板书设计:第一节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2)动力f1(3)阻力f2(4)动力臂(5)阻力臂二、探究实验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

杠 杆 篇5

  课题

  11.1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会画力臂3、会用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教学方法: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教    具:羊角锤、演示杠杆、钩码等。

  教   学   过   程

  学

  前

  准

  备

  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什么方法方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力的作用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才能正确的画出力臂?自己试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如何调节杠杆的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得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习

  过

  程1、交流预习成果,说一说你的体会。(针对课前预习1回答) 2、仔细观察图11—2指出图中的工具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再模拟撬石头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杠杆: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杠杆,并分析它的五要素。    例题分析:教师以羊角锤为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画法:           3、做书图11—4实验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公式中f1表示     、f2表示       l1表示      l2表示      

  巩

  固

  练

  习1、判断正误:(1)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     ) (3)利用直棒撬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只能向下。 (     )2、画出图只各力的力臂: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达

  标

  检

  测1、力臂是指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__________. 2、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________状态或作________________. 3、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用公式表示为______ 4、当杠杆在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我们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是使杠杆在             平衡。 5、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7、在一根长2米的杠杆的两端分别挂g1=30n和g2=50n的物体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在距g1为        米的位置。

  拓

  展

  提

  高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1)实验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  丙秤盘调零螺丝支点游码槽码秤杆砝码盘

  (2)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    (填“左”或“右”)移动    格。(3)图乙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加一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杆将     。(填“保持水平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4)如图丙所示的案秤是个不等臂杠杆,请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___ 。

杠 杆 篇6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

  2.知道有关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的力臂。

  3.理解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的定义。

  教师指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的特点。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

  2.描述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的平衡条件

  (1)教师:的平衡是指静止不转动或匀速转动。今天研究的平衡是指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两端的螺母使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7

  杠杆 教案示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8

  一、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利用组合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操作实验、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 — 2、难点: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分析、归纳、杠杆工作规律。三、电教设计本课采用实地让学生使用木棍撬移钢筋混凝土块,使学生建立“杠杆”的概念;通过撬石块投影认识杠杆上的三点(支点、力点、重点);通过学生列举事实,比较实际操作中的两种不同效果和文字投影,启发学生发现杠杆的省力原理;通过学生利用杠杆尺做实验和操作,观看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还具有费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作用。在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书中插图,认识人们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工具,并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探索出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利用文字投影帮学生归纳出“杠杆的工作规律”。为巩固本课知识,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出一些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杠杆的实例。并布置学生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场谈话(操场旧旗杆基座旁):地面上是一些旧旗杆基座用的部份钢筋混凝土块。由于它们很重,瓦工们暂时还没有设法将它们运走。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搬运到操场的一角去吗?(二)学习新课1、建立“杠杆”的概念(1)请力气大些的1—2名男生用手搬,合作抬混凝土块。(2)学生思考:搬不动、移不走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用木棍式的东西来撬)(3)请体力小些的女生(1人)用木棍撬混凝土块。a. 大家想:怎么撬?    b. 一女生动手用木棍撬。(4)教者把准备好的12根木棍,发给各实验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来一次,都来感受下下先搬后撬的亲身体验。(5)建立“杠杆”的概念教者讲述:我们刚才用来撬移钢筋混凝土块用的木棍,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常常会先在木棍下垫上砖块、石块、铁块之类的能够支撑木棍用的物体,再用木棍来撬重物。这时的木棍已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了,它成了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回实验室,黑板板书课题:14. 杠杆)(6)(师生回实验室)(出示投影并讲解):杠杆上的“三点”:支点、重点、力点。2、认识“杠杆的作用”(1)发现杠杆的省力原理a. 提问:运用杠杆作工具时有什么作用?(黑板板书:杠杆的作用)b. 学生举例c. 学生比较:动手搬、抬和用木棍撬移混凝土块的两种不同效果,并交流操作实践中的体会。d. (文字投影) 名人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一个人把地球撬动”。e. 归纳得出结论:杠杆有省力作用。(黑板板书:1. 省力)(2)实验认识,用杠杆作工具时,还有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a. 提问:是不是一旦应用了杠杆就能省力?b. 学生用杠杆尺实验研究。c. 学生汇报实验研究的结果。d. 学生演示:(1)用镊子取瓶中的弹子;(2)用天平称弹子。e. 归纳小结:用杠杆作工具时,除了省力的情况外,还有“费力”和“既不省力,又不费力”两种情况。(黑板板书:2. 费力;3.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3、探索研究杠杆工作规律(1)提问:你能否利用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出的工具,去探索一下杠杆的工作规律?(3)学生利用工具操作,研究探索杠杆工作规律。a、看课文中插图,认识人们应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工具(钉锤、剪刀、钳子、镊子)b、利用实物分析:“钉锤、剪刀、钳子、镊子”上哪是“支点”?哪是“重点”?哪是“力点”?c、利用工具操作:a. 用“起钉锤”拔木板上的钉子; b. 用“剪刀”剪硬纸板;c. 用“钳子”剪断铁丝;   d. 用“镊子”取出瓶中的弹子。d、说一说:a.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省力?b.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费力?c. 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e、思考、讨论:a. 常用的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有几种?b. 怎样运用其中的一种符号,把杠杆上的“三点”,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表示出来?f、(文字投影)归纳总结:杠杆的工作规律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 — 4、教者小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改变的,它并不都是像一根棍子。但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工具并不都是省力的,也有是费力的,这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人们一旦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三)巩固应用1、(出示小黑板)请你举例,说说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学生交流。(四)布置作业课外应用杠杆原理做一些实事,并把所做的经过等记入日记,向大家汇报。

杠 杆 篇9

  杠      杆大纲要求:1、理解力臂的概念。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识点分解:1、杠杆的概念。        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的示意图。      4、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什么是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二、教具:计算机及其网络、课件、投影、激光手电、直尺。三、教学重点:1、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四、教学难点:力臂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他的话有道理吗?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 杠杆)人们在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有的机械很简单,例如钳子、剪子、螺丝刀、扳手等;有的机械比较复杂,例如:缝纫机,车床、印刷机、收割机、起重机等等。复杂的机械是由许多元件、部件组成的,其中不少都是简单机械。所以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从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开始学习(板书:一、杠杆的概念)。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杠杆了:这是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的情景。他们就是靠杠杆这一简单机械来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建造了世界奇迹——金字塔。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直尺和橡皮做一个简单的杠杆,来撬起你的文具盒(学生实验)。根据刚才的实验,撬动石块我们首先需要什么?(学生回答)————撬杠。将撬杠放在石块下;向下压撬杠,就可以撬动大石块了。(同步动画演示)。那么在这里使用的撬杠是具有什么特点棍呢?它必须是一根硬棒;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具体地说就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杠杆,比如跷跷板、小型抽水机的手柄。它们都有一根硬棒,都是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所以它们都是杠杆。谁还能举出几个杠杆的例子?学生回答。(剪刀、钳子、铡刀、杆秤、起重机的吊杆、天平的横梁、扁担、指甲刀)。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我们先学习几个有关的名词,(板书:二、杠杆的五要素)。在撬石块的例子中,杠杆绕着o点转动,我们就把这一点叫做杠杆的支点。即:“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杠杆支点。”常用字母o来表示。人加在杠杆的一端的力,使杠杆发生转动,这个力就叫动力,在图上用f1来表示。杠杆另一端石块的重力阻碍了杠杆的转动,我们称为阻力,在图上常用f2表示。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抽水机的手柄这个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叙述,教师演示)。当沿着动力的方向作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叫做动力的作用线,那么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用l1表示动力臂。同样,我们可以做出阻力臂,用l2表示。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跷跷板和抽水机手柄这两个杠杆中的力臂(学生练习)。请大家注意:找力臂时一定要先画力的作用线,然后用几何的方法,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这段线段的长度就叫力臂。一定不要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当作力臂。这五个概念是分析杠杆时经常使用,所以常称它们为杠杆的五要素。练习:找出铡刀中的杠杆,并标出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如何才能用很小的力撬起更大的石块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让我们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利用国际互联网络进行模拟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网页( 05/html/lever. htm):屏幕的杠杆上有彩色的刻度标记,每格为0.1m。每个砝码的重力是1n。挂砝码前杠杆刚好平衡。你可以使用鼠标左键在杠杆的任意刻度上挂上或取下若干个砝码,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方法是:在钩码上单击鼠标左键,可取下一个钩码;在其他位置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其他钩码下方或杠杆刻度上,松开左键即可增加一个钩码。)实验时,在杠杆的不同位置两边挂上若干个钩码,调节钩码的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观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填入表中。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重做两次实验,计算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值,并将结果填入表中。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根据实验让学生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就是:f1 l1=f2 l2.。这就是著名的杠杆原理。公式表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既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关系。此公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它表示在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的大小与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关于如何使用杠杆才能更省力以及这个公式的具体运用,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研究。小结: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一、杠杆的定义;二、杠杆的五要素;三、用实验研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课下请同学们思考,如何使用杠杆才能做到更省力。今天的作业是:课本p193页练习1.2.3题。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杠  杆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板演)四、 导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五、 新授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一)杠杆定义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二)杠杆的五个要素: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1、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3、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4、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5、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六、 小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杠 杆 篇10

  (一)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 简单机械 一、杠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杠杆?

  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

  (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板书:“2.名词术语:”

  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或l动标出。(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

杠 杆 篇11

  1、掉鱼杆是一根杠杆,请在杆上的a、b、c三点分别对应写上支点、画出动力和阻力.2、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 表示,图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         

  3、正确表示开瓶盖时该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是(    )                                                 4.绘制力臂5.小明用力f翻石块,请作出力f对支点o的力臂;6.如图钢丝钳,a为剪钢丝处,b为手的用力点,0为转动轴,图7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请在图7中画出剪钢丝时的动力f!、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1。            8.小兰和爸爸的体重分别为400n和800n,小兰站在距离中央支点2m的一侧,爸爸应站在距离支点多远处才能使木板水平平衡?9.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0.3米,ob=0.2米,a点处挂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g,b点处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则物体g重力大小为       牛,力f大小为      牛。 10.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相对大小,可将杠杆分为三种类型:          、oa=25厘米,ob=20厘米,oc=20厘米,ac=15厘米,b点所挂物体重为45牛,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为(     )a.36牛      b.45n  c.50牛     d.60牛 11.所示杠杆重不计,o为支点,ao=0.2m,当在a点悬吊一重6n的物体,绳子的拉力f=3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矿的力臂l2,力臂l2为________m. 12.图(甲)表示一个指甲刀示意图,图(乙)是杠杆cba结构示意图(杆cba质量可忽略),其中b为支点,cb=0.5厘米,ab=4.0厘米,bd=0.4厘米,作用在c点上的力f1=10牛顿。求在a点所加的最小力是多少?一位同学解答如下:

  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 f2l2,得:f1·bc=f2·ba……由此可求出f2的值。请你判断上述求f2的表达式是否正确?若正,算出f2的值;若不正确,请给出正确解答过程。13.如图工具,在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14.筷子是中国和其他部分亚洲国家特有的用餐工具.一般使用筷子的方法如图4所示,则筷子是:a.费力杠杆,但省距离b.省力杠杆,且省距离

  c.省力杠杆,但费距离d.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15.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杠杆.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剪刀最合适? (  )      

  a.        b.        c.        d. 16..用一把摄子夹取物体,手压在b处,如图3所示。镊子作为杠杆,支点在           处,它是            杠杆。(填省力、费力情况)17.以下工具:①钢丝钳;②天平;③扳手;④扫帚;⑤钩鱼杆;⑥瓶盖起子. 正确使用情况下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18.人体的运动系统相当复杂,但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骨骼在肌肉提供的动力作用下绕关节转动。如图2所示是手端起茶杯的情景,其前臂骨骼相当于杠杆,肱二头肌收缩提供动力。由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a、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b、省力、费距离的杠杆;c、既费力,也费距离的杠杆;d、既省力,也省距离的杠杆。19、如图2所示是一个指甲刀的示意图;它由三个杠杆abc、obd和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b、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c、abc是省力杠杆,obd、oed是费力杠杆d、abc是费力杠杆,obd、oed是省力杠杆。                      20. 园艺师傅使用如图1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c、增大动力臂,省力; d、减小阻力臂,省力。21.如图所示,用撬棒撬起大石头,向上、向下用力都可以,哪一种方式更省力22.使用羊角锤拔钉子,动力作用在锤柄上a点。请作出拔钉子时所用最小动力f的示意图。2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含支架)、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和        。    实验步骤: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           ,使横梁在         位置平衡。……

  ⑴一同学发现支架上的杠杆在未挂钩码时右端低,左端高,这时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向           移,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⑵同学做了两次实验,试根据杠杆的平衡条 件,在下表的空格内填上正确的数值。

  实验次数

  动力f1(牛)

  动力臂l1(厘米)

  阻力f2(牛)

  阻力臂l2(厘米)

  1

  2

  15

  10

  2

  5

  10

  4(3)在已平衡的杠杆下,各加一个同样的钩码,如图则杠杆的状态是                4)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5)若用弹簧秤代替杠杆一端的钩码进行实验,当弹簧秤由竖直方向拉改为斜向下拉时,弹簧秤的读数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杠 杆 篇12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 杆 篇13

  这学期,我们科组明确规定了今后教学的方向,用八个字概括为 “聚焦课堂,追求实效”。

  我上了一节课——《杠杆》,感触较深。这节课我尽力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来生动形象的把物理知识融入到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展现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其中有一个道题目是这样的:小明买了一条2Kg的鱼,因为现在的商贩有投机倒把的现象,小明想用刚刚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这条鱼是否足量。可是身边只有一把直尺和一个量程只有10N的弹簧测力计,还有一根系东西的细绳子。谁能帮小明来验证这条鱼呢?(条件是要保证鱼的完整。)

  这道题的内容一目了然,不象有些含混晦涩的题目,读了半天不知所云,最重要的是它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的经历。所以,题目一出来,同学们便跃跃欲试,谁都想大显身手,做个热心人,我便趁机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展开小组讨论,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同时旁敲侧击,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回到基本的知识点,使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能力,还牢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最关键的是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哦!原来物理就在我身边,原来物理这么有用!极极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禁使我想到,如果我们在每节课上都不断的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而不仅仅只交给学生死板的知识点,那么,现在的课堂还会象现在这样毫无生机吗?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的训练某些技能技巧。与此同时要特别加强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物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学习物理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高度的分析和概括,最后运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今年的中考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