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022-11-07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1]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6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二.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核外电于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结构紧密相连。2.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一步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二)整体感知    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但是,应当注意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难以理解又难以掌握。因此,本节内容在讲解时不宜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那么:            1.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讲解]:虽然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但是我们对核外电子的运动却一无所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述]: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核外电子的运动比较简单。对于核外电子数多于一个的原子,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51页第一段内容。[提问]:核外电子多于一个的原于其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总结板书]:(1)在多电子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高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高核远的区域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七层。核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讲解]:根据以上三点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板书]:电子层数: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高核距离:近——————————→远        能    量:低——————————→高[讲述]:为了能够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板书]:二.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活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以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板书]:1.圆圈及里面的正数表示原于核及核内质子数;2.弧线表示电子层数;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

  注意:a.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b.电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提问]: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呢?[板书]:三.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那么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板书]: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化学性质稳定,这种结构称为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于都大于或等于4个,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结论:结构决定性质。[讲解]: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这样,原来的原子中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就不相等而使原子带电,这样带电的原子就叫做离子。[板书]:四.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           阴离于:带负电荷的原于(或原于团)叫做阴离于。[讲解]:离子形成的过程。[提问]:原子我们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离子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表示呢?[板书]:1.离子符号: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o2-、s2-(so42-、co32-、oh-)。[提问]: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离子与原子的有何区别?如何相互转化?[总结板书]:

  原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 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 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mg2+

  cl-

  相 互

  转 化

  [提问]: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它们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化合物?如何形成的?[教师活动]:讲解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总结板书]:五.离子化合物1.定义:由阴阳离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化合物本身不显电性。[提问]:在前面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们曾经用到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而氯化氢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的。那么,氯化氢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61页有关内容。[教师活动]:讲解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总结板书]:六.共价化合物1.共用电子对:p61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3.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小结]:①形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和稀有气体。     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分子单质,共价化合物。     ④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四)总结、扩展 本节所学内容要求同学能够识别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离子的概念,能够区别离子和原子,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会从微观想象中锻炼自己分析推断的思维方法。四.布置作业课本第62页第1、2题。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8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二.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核外电于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它的结构紧密相连。2.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进一步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二)整体感知    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但是,应当注意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难以理解又难以掌握。因此,本节内容在讲解时不宜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那么:            1.原子是怎样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讲解]:虽然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但是我们对核外电子的运动却一无所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讲述]: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核外电子的运动比较简单。对于核外电子数多于一个的原子,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51页第一段内容。[提问]:核外电子多于一个的原于其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总结板书]:(1)在多电子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高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高核远的区域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七层。核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讲解]:根据以上三点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板书]:电子层数: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高核距离:近——————————→远        能    量:低——————————→高[讲述]:为了能够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板书]:二.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师活动]: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以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板书]:1.圆圈及里面的正数表示原于核及核内质子数;2.弧线表示电子层数;3.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每个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

  注意:a.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b.电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提问]: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呢?[板书]:三.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那么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板书]: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化学性质稳定,这种结构称为稳定结构;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于都大于或等于4个,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结论:结构决定性质。[讲解]: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这样,原来的原子中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就不相等而使原子带电,这样带电的原子就叫做离子。[板书]:四.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           阴离于:带负电荷的原于(或原于团)叫做阴离于。[讲解]:离子形成的过程。[提问]:原子我们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离子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表示呢?[板书]:1.离子符号:阳离子:na+、mg2+、al3+(nh4+)阴离子:cl-、o2-、s2-(so42-、co32-、oh-)。[提问]:下面同学们思考一下离子与原子的有何区别?如何相互转化?[总结板书]:

  原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 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 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mg2+

  cl-

  相 互

  转 化

  [提问]: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它们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化合物?如何形成的?[教师活动]:讲解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总结板书]:五.离子化合物1.定义:由阴阳离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2.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化合物本身不显电性。[提问]:在前面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们曾经用到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而氯化氢是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的。那么,氯化氢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61页有关内容。[教师活动]:讲解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总结板书]:六.共价化合物1.共用电子对:p61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3.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小结]:①形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②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和稀有气体。     ③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双原子分子单质,共价化合物。     ④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四)总结、扩展 本节所学内容要求同学能够识别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离子的概念,能够区别离子和原子,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会从微观想象中锻炼自己分析推断的思维方法。四.布置作业课本第62页第1、2题。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

  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篇10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了解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能力培养: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培养学生 的观察过元素的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进一点掌握结构、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 从小热受途学知识的思想觉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电子排布规律与化学性质。

  2.难点: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讲解后小结如下,展示小黑板)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 的体积很小,仅点原子体积的几千分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今天就要讲解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三、新课讲授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除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外,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比较多,但是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区域运动。

  (阅读)指导阅读课文第59页的第一自然段。

  (小结)通常用电子层来表明支动电子远近不同。

  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第一层

  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第二层

  能量更高→离核更远→第三层

  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则四、五、六、七层。

  2.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以钠为例说明原子结构图的三点涵义。

  (讨论)利用投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并总结出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

  (小结)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 有2个电子)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4,易得电子。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4,易失电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离子。

  (概念)见课文第60页。

  (讲解)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讨论) (1)说出(2mg2 )

  (2)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粒

  区 子

  别

  与

  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核内质子数=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用元素符号表未如:

  s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

  相互转化

  关 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4.离子化合物

  (讲解)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两 者化合生杨氯化钠。

  (投影)

  (板书)na cl- nacl

  (讲解)对照投影讲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5.共价化合物

  (讲解)利用氯化氢的形成讲解共价化合物概念及形成过程。

  (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na、zn、fe。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co2、hcl、o2、h2、n2、cl2。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nacl、cacl2、zncl2、znso4。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回答下列各题: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

  ②下列哪些粒子的最外层到稳定结构?

  ③下列哪些粒子是原子?哪些粒子是离子?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凡是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粒子,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②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

  ③2h、2h 、h2都由氢元素 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的想同。

  (提示:(1)①最外层电子数;②a、b、c;③b、c、d,a、e。(2)①×;②√;③×)

  2.典例分析

  例1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

  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不同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原子核内中子数不同

  (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元素这一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元素。所以说,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原子子核内质子数不同。任何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但是质子数不变。

  (答案:b)

  例2 下列粒子中预法错误的是( )

  a.共有3 种元素、3种粒子

  b.①③④都具稳定结构

  c.③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是同种元素原子

  d.①是阴离子,③是阳离子。

  (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稳定结构,是阴离子,③中最层电子数也为8,达到稳定结构,是阳离子,因此bd 答案均正确。①②核内质子数均为17,是同种元素,构成不同的粒子,③④外层电子排布相同,但是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所以a、c答案均错误。(答案a、c)

  五、归纳小结

  1.掌握离子的其涵义。

  2.识别1-18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且能根据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

  3.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典例。

  六、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2。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大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二、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见投影)

  三、元素分类、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见下图)

  四、离子

  离子符号的意义(以2mg2 为例说明数字2的意义)

  五、离子化合物

  如:nacl、kcl、mgcl2、cacl2、znso4其中以nacl为例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六、共价化合物

  如:、hcl、h2o、co2等其中以hcl为例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七、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