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

2019-04-16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