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五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稀释计算。  3.体积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有关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  2.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3.疑点:溶液的稀释问题。  4.解决办法:        (1)结合溶液的概念,以一定的实例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在了解了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以后,结合实验7-7,以一些简单的数据代入进行讨论,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而且海为下一步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3)对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这个难点,可以将它分为三部分来把握:第一部分是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计算,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3例1和p144例3。注意解题时的书写格式,然后由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就可以了。第二部分是涉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计算。首先通过学生填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比较表,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两个概念。然后阅读例题以及教师就讲解,可以由学生讨论总结出解决这类型题的一些要点,并进行巩固练习。第三部分是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首先由教师世道学生讨论:稀释过程中溶液如何变化?在分析请吃稀释实质的基础上,由学生结合书上例题做练习,练习后讨论并总结规律。在此之后再由教师讲解例题并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部分。三.教学步骤[导入]:在本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碰到溶液的“浓”与“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板书]: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讲解]: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含多少溶质才能满足杀虫的需要,节约农药又不伤害农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42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学生活动]:阅读并思考:溶液的“浓”与“稀”是由什么决定的?[目的]:使学生掌握自己的思路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总结板书]:溶液的“浓”与“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即: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就被定下来了。)[讲解]:例如,已知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2克氯化钠和50克氯化钠溶液里含有4克氯化钠,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学生活动]:由教师指导,以上述例子为基础讨论:溶液的组成变化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是怎样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