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2023-09-09

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篇1

  以下课例,是k12上一位署名为“方博士”的网友贴出来的课例,记录的是他在美国上课的经历,值得思考!

  这个思考是多方面的--

  其一,怎样上语文课?

  其二,怎样在课上用好网络?

  其三,这背后所隐藏的教学理念?

  ……

  =============

  课堂实录

  杨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散文,也是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课本中的一课。在说这个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班上的学生:

  旧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1/2C,是一门加州大学承认的,相当于国内高中程度的中国语文课程,我们主要提供给高中第一年的学生选修,但高中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能选修这个课的学生,必须要通过一个汉语水平考试,及格以后才能上这个课。在全班28个学生里面,有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或者中国台湾的移民学生,另外一半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只有两个同学不是华裔。美国出生的同学,多半是来自旧金山校区著名的中文双语沉浸计划,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中文,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高中就来到林肯。

  我们的中国语文课程是学校中英双语计划的其中一个组成部份。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中英双语、双文化的人材。因此,学生每天都会上一节课中国语文,一节课用中文来教的生物学,其它的课全用英语上,包括数学,英语,艺术和体育。

  林肯高中虽然不是根据成绩来选拔学生的,但是因为所在的区的关系,学生大部份都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对学习非常认真,因此,林肯高中在全市目前是成绩排前三名的高中,也是最热门的高中。每年都有几千个学生争五百多个学位。这已经是在美国西部一个众人皆知的新闻了。

  介绍以上背景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在下面的课堂实录,并不代表美国的普遍情形,我的教学方式,也不会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看得到。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你们大概会看到的是我的另一篇小文《我在美国教高中》里面的学生和课堂的混乱情形。林肯高中是加州优秀学校。能被评为全州优秀学校的,全加州只有五十所,而全加州有三千五百多所公立高中。

  上课铃响,学生陆续走进课室。课室有四张大桌子,学生分成四组围坐在这四张大桌子周围。课室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白板,有一张长桌子,我的平板电脑和电脑投影机已经打开,投影在白板上面的是《荔枝蜜》三个字。在白板的一侧,我用中文写了日期,星期和下面的标准板书(全校大部份老师都使用这个格式):

  现在做:(意思是学生一进来就要做的东西)

  小组的资料管理员取出电脑,开机。

  今天的学习目的:

  1.新课文的作者

  2.预习新课文

  3.新课文的讨论

  家课:

  预习的练习1,2,3

  我们有一个无线流动电脑车,哪个老师上课需要用到电脑,把电脑车推到课室里面,电源线一插,然后把以太线一插,电脑车里面的十五台手提电脑就可以使用了。因为是无线的,学生们从车里面取出手提电脑,打开就能上网,无须接线。学校有三台服务器,学生自己都有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存在学校的服务器硬盘里面。

  我一边点名,一边就听到不同的机器响起来视窗启动的音乐声。“有问题吗?”

  最近,在学校周围的住家很多人都安装了无线宽带家庭局域网,在一年前,根本没有干扰的问题,但现在已经出现接入点干扰的问题了,有时会掉线。因此,我决定把电脑车接入点的无线标准从社会上普遍使用的802.11b 标准改成很少人使用,覆盖范围小的802.11a标准。从学生们摇头晃脑的样子看来,他们都已经上去了,没有问题。

  “我们今天的新课的作者是杨朔。大家是想看了课文再了解作者呢,还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课文?”

  “先看课文吧。”大多数人对于新课文有着很大的好奇心。

  “那好,大家自己读课文,在小组里面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我们在班上面解决。时间监督员,对表,我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们哗哗地翻开书,翻到课文那页,开始读起来。课文很短,大部份人不到几分钟就读完了,开始在小组里面讨论起来。每一个小组的记录员也开始在电脑上记录起来。我打开新的一页,准备接收小组讨论的结果。

  十分钟到了,我举起手,时间监督员发现了我的手势,全班都安静下来了。

  “好,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传给我。”

  每个小组的记录传到了我的电脑,通过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个问题:

  第一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的?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组:“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有一半人认为是地名,一半人认为是组织。

  第三组:我们上一课学的《丑石》,贾平凹用的是咏物抒情的方法来写散文。这课,杨朔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吗?假如是,为什么题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组:我们感觉到杨朔好像在写游记,而且,好像他很悠闲,有点像林语堂的风格。他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好像不仅是赞美蜜蜂。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组的问题,顿时笑翻了天。“有知道第一组的答案的吗?”

  有一个广州来的同学举了举手:“从前大陆的人互相都称呼同志,据说是一个革命称呼。”

  “真的?!”香港和中国台湾来的同学觉得不可思异,互相拍起肩膀,用怪声叫对方“同志”。

  “好……大家从这个词学到了什么?”我在电脑荧幕上面写了很大一个“同志”,投影在白板上了。平板电脑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投影仪用,还可以记录写过的东西下来。

  “不同的地方用的词语不同。”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相互了解来自更多的语言交流。”……

  “第二组的问题有人会答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简单地告诉他们“公社”是什么东西,很快,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对于第三组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比如作者喝到很好喝的荔枝蜜,本来写蜜蜂的,结果变成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了出来;比如这大概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比如……大家说得热闹,我微笑着听,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过。一个学生建议:“方先生,还有杨朔其它的文章吗?给我们读读,大概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命题了。”另外一个学生说:“杨朔还在不在?最好请他来自己告诉我们最好。”

  “好啊,大家去去图书馆,找找杨朔的其它散文。”我们经常使用网上的书库,学到一个作家的时候,大家可以马上上去读这个作家的相关文章。

  不到一分钟,此起彼伏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我们找到了《海市》!”“《茶花赋》是不是他写的?” “这里也有一篇……” 学生们两个人用一台电脑,紧张地看他们找到的杨朔的其它散文。

  “好,大家看一下,我觉得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是相关的。看完你们找到的杨朔的散文,你们可以跨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的地方,猜猜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给25分钟给你们。”

  这回,学生们没有刚才那么静了,一边看,一边已经在发表意见:

  “我认为他还是像林语堂,吃海鲜就写得那么高兴……”

  “不对,他写的东西是有骨的,共同的特点都有歌颂新生活的主题。”

  “对呀,跟闻捷的诗的主题很像啊,也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

  “老师,我有问题了:上学期我们学散文的时候,你先给我们讲了词语,然后分析作者的中心,段落大意,文章修辞欣赏。为什么上节课的散文和这节课你都不讲这些了呢?”

  “好问题。你们上学期已经学了一个散文单元,学过怎么分析散文了,这个学期假如还教你们同样的东西,不闷吗?该让你们来分析了吧?”

  “可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啊?”

  “大家想想,文学分析会不会有标准答案,为什么?”

  “我认为肯定有标准答案,否则老师你就不要考我们了,我们回答什么都可以了。”

  “我认为看分析的对象……”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作者大概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让我们怎么分析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班里面吵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没有按照原来的组,而是东一堆,西一堆聚在一起,激烈的争论,我在每个组都旁听一阵,偶然发表一下意见:

  “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我要你们从课文里面或者作者的其它作品里面找根据来支持你们的观点。”

  二十五分钟以后,每个组开始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我规定别人报告过的观点,其它组不可以重复,因此,每一个组都设法多找几个值得报告的发现。

  第一组的报告:我们主要的问题是:究竟作者想通过荔枝蜜抒发什么感情。我们研究了几个网站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找到了大陆希望学生掌握的标准答案(理由是好几个语文参考资料或者课本参考资料的网站说的都一样,因此我们怀疑这就是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虽然他们说的不清楚,但是我们的总结就是:荔枝蜜是一个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样的甜。使用荔枝的原因是因为荔枝是名贵的水果(对杨朔来说,因为他是山东人,那边没有荔枝。)。而甜蜜的生活需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们去创造,或者,酿造的。所以,作者是通过了荔枝蜜去赞颂了创造蜜一样生活的劳动者。其中包括了对劳动者性格的赞扬(证据是蜜蜂光劳动不问报酬;遇到外敌一致对外;宁愿死在外面也不弄脏自己的窝等)。跟杨朔的其它散文一样,最后也有对文章的点题:他看到了在田里面工作的农民,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蜜蜂。最后,他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更深一步点题。不用《蜜蜂》作题目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新生活,蜜;蜜蜂只是实行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组的报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们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讽刺当时的政府的。政府就好像什么都不做的蜂皇,让工蜂们拼命给她劳动,而且,还让可怜的工蜂们相信不计报酬地劳动是创造荔枝蜜—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牺牲。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有意把镜头投向了在春天的水田插秧的农民:表面是说他们很勤劳,其实,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春天插秧的时候水田的水是非常非常冷的,其实那些农民是非常辛苦非常惨的。但是,作者不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只能通过这样的暗示。

  第三组的报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61年。根据我们在网上面刚才查找的资料,中国当时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普遍过着很穷困的生活,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然而,在杨朔的文章里面一点都没有看到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情景。他的这个时期的散文全都是描写农民们的生活像是天堂一样,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据我们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我们发现他很早就加入中共,而且在延安的党校学习过,一直是随军记者。我们认为,赞扬党的领导,赞扬政府政策的正确,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的一部份,他不可能,也不会反映社会的黑暗面的。因此,我们认为杨朔在这段时期写的散文,都很假,并不是真的悠闲,而是有意赞美政府的领导有方,这跟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那种悠闲、舒适、小资式的散文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组的报告:我们的发现是比较了杨朔的网上的几篇散文以后作出的:他的散文的写作方法比较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变化。总是看到了一个景色,然后设法进入了这个景色,然后深入了解这个景色背后的故事,最后抒情,顺便点题,而且,点题的结果总是歌颂生活,歌颂普通人们,歌颂党的领导好。都是按照这个格式来写的。相比之下,同是大陆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变化就多很多,写法也没有那么单调。不过,我们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写,让大家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呢?比如我们学过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的结尾全都是一个风格的,也没有人说他单调、闷啊!

  “老师,我们几个组的报告,哪一个对?” 报告完了以后,就快下课了,按照平时的上课安排,该我小结了,大家都想知道。

  “什么是标准答案?我个人的意见是:最能让证据支持你的论点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刚才几个组的报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们论点的证据。但是,我们从报告中看到什么呢?”

  我在平板电脑上面写了“色调”和“感情”,投影在白板上。“还记得什么是色调,什么是感情吗?”

  “记得,色调就是tone,感情就是mood。”

  “告诉我英文翻译没有意思,我要内容。”

  “色调是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看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思想。”

  “色调和感情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或者说,不一定会一样。”

  “为什么?”

  “时代不同就不一样。比如,杨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颂新生活,但因为我们跟他的时代相隔了两代人,我们看到的色调竟然是讽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太好了,你们已经帮我做了小结了。回去以后,还想做我布置的今天的课文练习吗?”

  “当然!不过,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试一下不看书做练习了,呵呵……”

  “回去想想,下节课我们该做什么?”

  下课铃响了。

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篇2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从而表现和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

  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过程和倾注了一腔深情的原因,加深同学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难点 :

  (一)作者意在赞美蜜蜂从而赞美劳动人民,为什么又花了很多笔墨描写荔枝林、荔枝果、荔枝蜜?

  (二)参观养蜂场,是以什么为顺序展开描写的。

  二、教学重点:

  (一)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

  (二)记事和抒情的紧密结合。

  三、布置课前预习:

  (一)指定一些生字、生词要同学注音、注释;

  (二)作者对蜜蜂看法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在阅读思考过程中把书上有关的语句用铅笔划出来;

  (三)作者赞颂蜜蜂有何用意?请引述课文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在预习的基础上理清全文线索并分段;分析第一、第二段解决教学的难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

  《荔枝蜜》(板书),这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作者杨朔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象蜜蜂那样辛勤,给我们“酿造了很多象蜜一样香甜的抒情散文”。可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作家,在十年内乱中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于一九六八年八月三日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终年才五十五岁。粉碎“四人帮”后新编的《杨朔散文选》已出版。

  二、生字注音:

  出示小黑板、请同学注音。教师领读正音后集体读。板书的生字是:

  掐(qiā)蜇(zhē)黝(yǒu)

  啖(dàn)  嘤(yīng)蠕(rú)

  褐(hè)酿(niàng)颤(chàn)

  下列词释义:(书上没有注释的,查字典解决)

  环抱 黑黝黝 幻景 嘤嘤嗡嗡 蠕蠕 

  倚着(yǐ)糟塌 疙疙瘩瘩 沸沸扬扬

  三、检查预习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清理全文的线索,初步了解全文的结构:

  (一)问:作者对蜜蜂看法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要引导学生准确地引述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教师归纳后板书:

  ①不大喜欢蜜蜂

  ②想去看看蜜蜂

  ③赞赏蜜蜂

  ④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二)教师进一步阐释,作者是以自己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描写、安排结构的。分段时要考虑到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全文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包括2至3自然段,第三段从第6自然段起至“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止,最后两个自然段是第四段。

  在对全文概貌有了初步了解后,还要进一步去理解各个段落写些什么,怎样为表现全文的中心思想服务。怎样读懂各个段落呢?要弄清它的层次,读懂一些重要的语句。

  四、讲读分析第一段。

  (一)指定一位同学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听朗读后思考讨论:先前作者为 什么“总不大喜欢”蜜蜂。请用概括的语言说说原因。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因为小时候被蜇。

  (二)进一步分析几个词语,理清段落的层次。

  1.一开始,叙述一个事实: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原物叫人喜爱,&127;这是个判断。问:可是为什么“叫人喜爱”前边加上“往往”?“往往”是什么意思呢?&127;“往往”是“常常”“常常”并非“全部”。如果去掉“往往”,&127;全句的意思就变成任何花鸟草虫都叫人喜爱。这种说法就不准确、欠客观,过于绝对化。

  2.既然上得画的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顺着这个意思写下来,应该是“我也喜爱蜜蜂”,可是,作者说出了个相反的意思:“不大喜欢”。问:哪一个字起了这个转折的作用?“却”。去掉“却”字,转不出这个不合一般情理的意思。可见,这个虚词的语法作用很重要。

  3.为什么不大喜欢?小时候被蜇。被蜇后不是恨死它而只是“不大喜欢”        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人告诉我“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因而可怜它、原谅它了。不过感情上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还是“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五、讲读分析第二大段:

  (一)问:从“总不大喜欢”变为“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部分是理解上的难点,如果同学说的很杂乱、不准确。要引导同学去理解各个自然段的重点,如果答得很简要——吃了香甜的荔枝蜜,也要进一步提出“为何要写荔枝林、荔枝果”,体会作者写作的意图。)同学讨论后教师归纳: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动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那为什么还要写荔枝林的茂盛、荔枝果的鲜美呢?①这是从作者的生活实际出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几天,首先看到的是林。由林想到果。可是吃不上果,而吃果蜜正是时侯。这样层层写来,曲折而又环环相扣。②这样写还体现了作者的严密构思;写荔枝林茂盛,是为蜜蜂酿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果的鲜美,是为写荔枝蜜的香甜作了渲染;果是那样鲜美,&127;采它的花粉酿成蜜必定香甜。

  (二)进一步引导同学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语句和写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2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为什么把荔枝林写成“黑黝黝的小山”?答后教师阐释:因为到的时间是在晚上而且是阴天。这样写,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2.请一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怎样写荔枝果的鲜美?答后教师阐释:作者先叙述自己对荔枝的看法,用“也许”,是可能而不肯定,语气较婉转,避免主观、强加于人,其次,引述苏东坡的词句作证明。最后写自己吃不上的惋惜心情。问:哪些词语最能表现作者这种心情呢?“偏偏”,“等不及”。惋惜了情深、想吃之意就更切。事实是吃不上,这就为喝蜜动情作了充分的渲染。

  3.请一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听读后请同学思考讨论:从哪些方法来介绍荔枝蜜?讨论后教师归纳:先写蜜蜂采花粉的繁忙,次写荔枝蜜的特点,最后从闻到、吃到、想到各个方面写蜜的香甜,如同水到渠成。作者动了情,想去看看蜜蜂。这是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一次大变化。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第一大段,流畅朗读第二大段。

  2.口答:为什么写荔枝蜜香甜之前要先写荔枝林的茂盛和荔枝果的鲜美?

  3.预习第三、四段并思考:

  ①作者以什么为顺序写参观养蜂场的经过?

  ②作者赞颂蜜蜂的用意何在?

  4.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字:

  mì(蜜)蜂     mì(密)得不透缝

  一kē(颗)荔枝     一kē(棵)荔枝树

  zhòng(重)要    chóng(重)复 

  tí(提)倡     dī(提)防 

  diào(调)查    tiáo(调)上一杯

  5.给加黑词注上多种读音:

  ①中看zhòng(zhōng)

  ②不透缝fèng(féng)

  ③大约得三个月děi(dé,de)

  ④最恶wù(è,ě,wū)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最后两大段;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一、请一同学背诵第1自然段。

  二、讲解分析第三大段。

  (一)从“不大喜欢”到“动了情”想去看看。看了以后怎么样呢?请一位同学朗读“我不禁一颤”的段落。这里写了四句话,头一句,作者直接抒发了感情,认为它“多可爱”;为什么“可爱”?二、三两句从蜜蜂和人的关系上说明。第四句又进一步赞颂它“多么高尚”的品德。此时,作者已把蜜蜂人格化了。

  (二)作者到底看到些什么,怎会产生感情上的飞跃?请同学默读一遍,说说作者参观“养蜂大厦”的顺序。讨论后教师归纳:由远及近,先外后内。

  (三)参观“养蜂大厦”,直接写蜜蜂的有哪些语句,请划出来,并概括说明这些语句说明什么。请一同学朗读写 “养蜂大厦”的两个自然段。听后讨论,教师归纳:“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工蜂都愿意用采的花精供养”蜂王。这些语句说明它们辛勤、无私。

  (四)接着写作者的三次发问,老梁的三次作答,更具体写了蜜蜂的生活特性。其中这些语句是很动人的:“老梁说: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五)小结,先写自己所见,再写自己的所闻,因而很自然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为蜜蜂唱赞歌:形体虽“渺小”,品格却无比“高尚”。

  三、讲解分析第四段:

  (一)作者在赞美蜜蜂的时候,已经把蜜蜂人格化了。如“都愿意”啊,“从来不争”啊,“也不计较什么”啊,“对人无所求”啊,“不是为自己”、&127;“而是为人类”啊等等。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写蜜蜂,其实也是在写劳动人民。&127;劳动人民的品质在蜜蜂身上得到表现,蜜蜂的形象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127;作者怎样进一步来表现心中这一想法呢?教师朗读结尾两段,最后分析、归纳,这是一个简单的画面,&127;但很明朗:

  (二)作者的梦境,是作者心中强烈愿望的表现。它的含意很深:不仅在赞颂蜜蜂——劳动人民,而且表示要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中来。

  四、全文总结。

  从整理全文的材料入手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中心思想。

  问:全文具体记叙了几个材料?

  小时被蜜蜂蜇过的经历;到广东从化看到的荔枝林的茂密,想起荔枝果鲜美,尝到荔枝蜜的香甜;参观了“养蜂大厦”,了解了蜂蜜的生活特征;看到农民们在水田里辛勤地劳动。这些材料似乎零散而且不很相干。但作者怎样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完整而严密的整体?表现怎样的中心?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

  中心思想:本文写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热情赞颂蜜蜂,进而盛赞为建设新生活而辛勤劳动的我国劳动人民。并表达作者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 

  五、课堂练习:

  1.辨字组词:

  (1).掐 陷 滔 蹈 (2).嘤 婴 樱 (3).沸 拂 佛 (4).蠕  孺  儒   缨

  2.当场熟读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六、课外作业 :

  1.朗读全文,背诵开头一段和结尾三个自然段。

  2.口答“思考和练习二”。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五”。

  4.写一篇短文。题目是:我爱

  要求象课文那样以物喻人,写出物的特点,也写出“我爱”它的感情;字数约500字。

  附 板书设计 :

  内 容

  1.不大喜欢蜜蜂:(抒)

  小时候被蜇。(叙)

  2.想去看看蜜蜂:(抒)

  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叙)

  3.赞美蜜蜂:(抒)

  劳动辛勤,品格高尚(叙)

  4.梦见自己变成小蜜蜂(抒)

  农民也象蜜蜂一样的辛勤、无私(叙)

  写作特点

  1.以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贯串全文。

  2.记叙抒情紧密结合。

我在美国教《荔枝蜜》 篇3

  一、目标与要求

  1.学习和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文章围绕中心组织材料、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3,学习文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o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思路脉络。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这一

  部分的作用主要是欲扬先抑,使文章材料的组织有曲折。

  第二部分(2一4):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5-17):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蜜蜂酿蜜的情况,对蜜蜂的赞美。在这个部分,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l8):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l9):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

  蜂”结尾,表达了对蜜蜂的奉献精神的向往和

  追求。

  2.本文选材的特点。 

  课文由物及人,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了不少内容,可是组织得却十分严密精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那就是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

  作者开始写到不大喜欢蜜蜂的心理,源于儿时被蜇的经历,可后来因尝到鲜美的荔枝蜜而对蜜蜂产生好奇心,于是决定去看蜜蜂的生活。参观了养蜂场,了解了蜜蜂的生活及其无私的奉献精神,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对蜜蜂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产生联想,想到了农民以及其他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勤劳的人。于是歌颂这种精神,同时表达了对这种奉献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这样,文章通过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把所忆、所见、所闻、所想等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

  课文赞美的对象是人,是一种精神,可是文章又不直接去写,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先谈被蜜蜂蜇,后来再谈对蜜蜂精神的逐渐了解,进而歌颂它、赞美它,并通过联想来盛赞与之相似的人。表面写物,实际上写人和精神,迂回、委婉地来借蜜蜂歌颂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样的表现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o问题与方法

  1.参观“养蜂大厦”,当者梁说到“工蜂最多活六个月”时,作者为什么“不禁一额”?

  这里的“不禁一颤”说明了作者的内心对蜜蜂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由过去的“不喜欢”到内心有震动。吃荔枝蜜后去看看蜂场,听老梁初步介绍时,还只是觉得蜜蜂挺不错,酿出的蜜鲜美可口。可当作者得知蜜蜂的生命如此短暂,而且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蜜蜂却不停地劳动,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自己获得的很少很少时,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因此“不禁一颤”。

  2.当看到农民正在插秧时,为什么联想到他们“实际也是在酿蜜”?

  农民与蜜蜂有相似之处。蜜蜂酿蜜供给人 

  类,使人类的生活增添了甜美的色彩;农民如蜜蜂~样,一生辛勤地耕耘,创造幸福的生活,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说,农民是在酿造生活的蜜,是在为生活更加甜美而像蜜蜂一样无私地奉献。

  3.结尾处,说自己做了个“奇怪”的梦。这个梦奇怪吗?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文章的结尾,作者经历了一番感情的变化,已经被蜜蜂以及农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打动,内心对此很自然地产生了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因此这天夜里,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个梦一点也不奇怪。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日dan4 荔枝三百颗

  (2)qia1 海棠花

  (3)黑you1 you1

  (4)ru2 ru2 地爬动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沸沸扬扬

  2)蜇了一下

  (3)疙疙瘩瘩

  (4)中看

  3.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

  1)幻景

  a真实的b.不真实的c.奇异的变化

  (2)不辞长作岭南人

  a.辞别已推辞c.言辞

  (3)中看

  a中间b.选中c.合适的意思

  o巩固与掌握

  阅读文章段落,回答问题。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

  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

  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于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1.“日唤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苏东坡即首诗中的句子?另两句是什么?

  2.从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来看,这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两段陈述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喝白这样的好安,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①拓展与迁移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雨花赋

  ①晶莹的雨水在水面上砰然溅开,有趣地形成一簇簇植物界绝对没有的素色花朵。花瓣是罕见的清亮透明,骨朵儿呢?一 扫秋菊之娇冶,牡丹之艳丽;它在水面上只是灿然一现,仿佛不胜害羞似的……

  ②当你看到玲瑰小巧、清新俏丽的雨花时,你甚至会痴情地把手伸向雨里,想在无边的“花丛”中摘一朵来细细端详。

  ③一个秋雨浙沥、天色腺脆的傍晚,我独自在一条路面很滑的小巷里走着,不远处一个老人蹒珊而行。突然,一个小黑影很快地*了上去,高举着伞,挽着老人的膀子。看得出来,那小孩是踮着脚走路的。我知道,这一定是老人的孙子了。我想,此时的老人的心里真该科透了。这样的好孩子谁不喜欢呢?隐约问,我看见那小孩科举着伞,半边身子留在雨中,老人的手臂抬起来,好像搂着小孩的小肩膀。借着路旁的灯光,我还看见,伞上跳动、闪烁着的小小的雨花。

  ④雨越下越大。这时,老人和小孩闪进了一幢宿舍楼。一会儿,那小孩跑出来,顺风飘来一个颤抖的声音:“孩子,你是哪家的?”

  ⑤我怔住了,原来……我顾不得抹去脸上的雨水,目送着那孩子在雨中飞跑的身影,暮色和雨帘使他的背影逐渐模糊,最后像雨花溶在水中一样消失了……

  ④事情过去好几年,可是那伞上跳动着的晶莹的雨花,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1.给全文分段,恰当的一项是。

  a, 1//2 3 4 5 //6 

  b. 1 //3 4 5 //6 

  a. 12//34 56

  b. 1/ 2 3 4 5/6 

  2.第③段中,小孩为什么“踮着脚走路”?作者这样写为了表现什么?

  3.‘事情过去好几年了”一旬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从文中描写着,“雨花”有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