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流利朗读全文,掌握“童话”的体裁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可加以延伸)。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兼表演,培养想象力、课堂应变能力、表演才能;准确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帮助理解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使文章主题获得新的生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帮助了解小溪流成长的特点,初步体验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接受美的熏陶,以小溪流的精神比照自身。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小溪流的歌》可以说是一篇散文化的童话,语言比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主题鲜明,也有想象表演的空间。教学过程 应兼顾散文性和童话性两大特色,并以童话性为重。根据文体特征、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确定为:1.分角色朗读兼表演;2.通过讨论了解小溪流成长过程及主题。教学难点 确定为:通过音乐欣赏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力。
教具制作
1.自制音乐欣赏带:包括打乱次序的四支乐曲和按正常次序录制的四支乐曲,取材于《D小调第一号奏鸣曲》、《故桃钳进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般截取曲子开头一分钟左右的乐段,第一部分播放时间约5分钟,第二部分开头添加流水声,末尾添加涛声,播放时间约6分钟。
2.表演头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角色头冠,共13枚,由学生手工兴趣小组帮助制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四首乐曲,这些曲子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曲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再顺便想想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先请大家轻轻松松地欣赏音乐吧!
二、音乐欣赏
1.教师放音乐带第一部分(曲子间歇可提示) 。
2.学生谈听完音乐的感想。
学生各抒已见,自由畅谈,教师鼓励学生随想象驰聘。学生思维活跃,都能切合实际。有学生谈到感觉像水流,教师自然地向课文内容靠拢。
3.教师放音乐带第二部分,并配乐朗读,朗诵内容为从文中抽取的适合音乐需要的优美文字。
(学生随音乐进入情境,表情愉快。)
4.指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中得到的美好感受带入课文。
三、自由朗读
要求: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可读全文,也可选取喜爱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或已学过但仍未掌握的字、词,可以自由上台填入教师划定的板块——生字格中,要注意秩序。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字词积累
学生自行分析生字格中的字词:哪些较难掌握?哪些容易出错?也可以自由选择预习过程中已掌握的词语造句,教师注意控制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兼表演
1.选取角色: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找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及表演技巧的学生表演。
2.准备表演的学生协商表演细节。
3.正式表演。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气氛热烈,表演效果较好。)
六、课堂小结
教师:刚才,在表演的过程中,你们有时大笑,有时鼓掌,为什么?
学生甲:他们演得好。
乙:他们有加上自己的话,还有表情、动作。
丙:他们还说英语,和课文不一样。
丁:这叫创意。
教师:这些同学对课文进行了加工创造,没台词的加了台词,有台词的添上表情、动作,这些靠的是什么呢?
学生:想象力。
教师:对。童话就是想象的产品,想象力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只要忠实于原著,再大胆的思维也是可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音乐欣赏和分角色朗读让课文变“活”了,同学们也能初步感受到这些角色的性格特征,明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A计划——基础题:分角色朗读。
B计划——提高题:制作连环画。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任选一题,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完成,连环画可进行改编。
教学后记——关于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的补充说明
音乐欣赏: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之前,我从一篇教学论文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有学者指出,先知识后能力的课堂评价次序应改为。‘学习情绪——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把‘学习情绪’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启发了我,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习情绪及能力培养。第二课时则兼顾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小溪流的歌》题目中既然有“歌”,用真正的音乐辅佐这一曲文字之歌不是更好吗?音乐与文学是有共通性的,况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不仅仅只是“语言和文字”,它的外沿应该更大更宽。因此,音乐欣赏是本课的导入 ,又不仅仅是本课的导入 ,它是整节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支乐曲是从几十支曲子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淘汰挑选出来的,经过同组教师的试听及认可后,才制作成音乐带,四支乐曲的风格暗暗契合了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的特点,不过,在第一次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联想到其他事物,教师也应当鼓励,也许有的学生感悟能力略差一些,但我相信,通过引导我能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门。引入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论分析家,只是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并带给学生美的艺术享受。自由朗读,字词积累,这两个环节靠的是日常的水磨功夫。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方法,可以算是“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这一环节原先有两种设想:1.分角色朗读并配背景音乐《海之诗》,这样可以与第一环节衔接更紧密,使优美的情境贯串全文。2.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表演,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张扬个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文章的体裁,而且为了配合单元重点,我选择第二种方案。
布置作业 :配合学生的差异制定的递进式作业 ,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小组完成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二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中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
1、预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二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①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②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③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两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指名读第一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它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①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③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③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①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的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②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3、总结全文、问: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向小溪流学些什么
(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板书:
山谷
不分日夜奔
拐弯的地方
不知疲倦冲
海洋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3
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不错,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1)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方法引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班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了自己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还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教师都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已经训练有素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注重方法的引导,例如教学第一课时的过程中,在识记生字时,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去重点识别,有的字跟随老师书写笔顺,有的字注意了不多一笔,有的字通过找形近字来区分,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得到肯定,这样,学生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也积累了学习能力。
(2)关注学生的朗读,注重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份愉悦的.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文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从开课的重温小溪流快乐活泼的个性感受,到小溪流与枯树桩和枯草及对乌鸦的对话,都能引导学生调动情绪,切入生活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自己有过发牢骚,那时的情绪怎样?学生答到:心情不高兴,觉得怎么什么事都那么烦,提不起兴趣。这时的学生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教学小溪流遇到乌鸦时,我抓住“恐吓”一词让学生理解,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乌鸦的恐吓和小溪流的不在乎,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小溪流没有变的是什么,是快乐、活泼、可爱,是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奋勇向前的劲头。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我在课堂上把握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道德发展并不是通过说教,在学文完后,当学生最终明白小溪流唱的是一首奋勇向前、不怕困难、不断壮大自己的歌时,老师很自然地将文中的小溪流的形象过渡到人物身上“这篇课文采用了童话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小溪流这样一个活泼、乐观、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的形象,其实在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真实的人物,”在平常引导学生读过《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后,学生开始了品评这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在学习和评价中学生学到了他人的优点,对自己今后如何生活如何战胜困难指引了道路。这一点在后来布置的作业——读后感中也得到证实,学生们纷纷写到佩服保尔和张海迪的勇气,海轮。凯乐对生活的不放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4
【思路综述】
本设计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入境,力求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让学生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进而在表演中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并感知童话这种文学样式。
【教学简说】
一、课前准备
⒈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悉教材内容。
⒉教师制作4幅多媒体动画(配音乐):淙淙流淌的小溪、奔流不息的小河、滔滔不绝的大江、波涛汹涌的大海。
二、教学过程
1.感知。
(1)形象感知。
播放多媒体动画,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2)分组品读。
①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要求分别细致地阅读课文的4个部分,从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各一个。
②再读课文,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③细细品味这些词语,然后联系各部分内容,明确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各自的歌声特点、力量表现,看看它们碰到了哪些劝阻者及应对情况。
(3)制表整理。
将品读赏析的结果加以整理。参照课后习题(可补充“特征”一栏)制成表格。
2.再现。
各组举荐朗读能力较强、表现力强的学生,到台前表演各自品读过的片段(配以多媒体动画作为背景)。
方法:一名学生在台下朗读叙述性文字,一名学生在台上表演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一名学生在台前表演劝阻者。
3.整合。
由分析课题入手,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或“大海的歌”为题?
(2)“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
4.练习。
(1)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看看哪些词句特别有表现力。
(2)保持语言风格不变,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小溪流成长为海洋的过程。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正是注重了对文本的读品悟思,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重视学生的朗读,注重对文本的品味,学生能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语言,品味其中的道理。
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方式多样:自由读、速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从开课的重温小溪流快乐活泼的个性感受,到小溪流与枯树桩和枯草及对乌鸦、泥沙的对话,都能引导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和枯草,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会发牢骚?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从而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处理小溪流与四个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我适时的采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更好的对文本的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品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在对文本的语言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让学生从中领悟文本,感受小溪流的人格魅力,并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探讨当你在成长过程中
遇到阻挠,诱惑,恐吓,你将怎样面对,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同学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对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没有理解到位。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6
18 《小溪流的歌》导学案 一、走近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中共党员。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1945到东北,担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兼副刊部主任。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1951年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为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培养青年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严文井因病于XX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童话作品有:《南南和胡子伯伯》(1943)、《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1949)、《蚯蚓和蜜蜂的故事》(1950)、《三只骄傲的小猫》、《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1957)、《小溪流的歌》;杂文集《关于鞭子的感想》;游记作品《印尼,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主要著作被收录在《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二、文本助读
1、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空行的形式,以小溪流不断成长壮大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总叙小溪流的特点,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小溪流不分日夜地奔流,长大成小河。
第三部分: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汇集成一条大江。
第四部分:小溪流最后成了汪洋大海,仍然不停止。
本文结构也可以这样划分:
按分——总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5),写小溪流的歌。
(1--15)写小溪流向前奔流(不知疲倦)
(16--27)写小溪流形成小河(精神旺盛)
(28--38)写小溪流长成大江(十分强壮)
(39--45)写小溪流汇成海洋(猛烈翻腾,强烈欢唱)
第二部分(46),永远唱不完的歌。
2、从文中挑出关键词,补全下列两个题目的空白。
①小溪 → → → (小河、大江、海洋)
②枯树桩
枯黄的草→ → → (乌鸦、泥沙、沉船)
3、内容概要: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主题
小溪流哼哼唱唱,用清亮的嗓子歌唱。推着小树枝打转,冲过石块的阻拦。
枯树桩
枯黄的草 坚持前进永不停步 在前进中不断成长
小 河沙声地歌唱 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
乌鸦
大 江 低声吟唱,用洪亮而低沉的声音唱。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泥沙
大 海强烈地向着四方歌唱。 他不断地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沉船
4、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条小溪流逐渐成长壮大微小河、大江、海洋的过程,歌颂了小溪流乐观向上、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
三、理解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 牢骚( )沉淀( )阻碍( )恐吓( ) 低沉( )怨悔( )富足( )积蓄( ) 2.解释下列词语 (1)五颜六色: (2)兴致勃勃:
(3)无穷无尽:
(4)富足:
四、预习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牢骚( ) 沉淀( ) 阻碍( ) 恐吓( )
低沉( ) 怨悔( ) 2、解释下列词语 (1)五颜六色: (2)兴致勃勃:
(3)无穷无尽:
3、《小溪流的歌》的作者是____。
五、合作探究
1、小溪流在成长为小河、大江、海洋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概括。
2、“枯树桩”、“乌鸦”、“泥沙”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角色?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关系?
3、“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这些相似的语句间隔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4、首段“太阳出来了,太阳向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语序和词语稍加变化后又出现在尾段有什么作用?前后意思一样吗?
5、题记中的"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该怎样理解?
6、小溪流的形象是什么?
7、小溪流的精神绐我们怎样的启示?
六、当堂检测
1、小溪流的成长经历了:小溪流→_____→______→_____。
2、《小溪流的歌》的主题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表
成长阶段
歌声特点
力量表现
劝阻者
主题
小溪流哼哼唱唱,用清亮的嗓子歌唱。
小 河
乌鸦
掀起汹涌的波涛,举起庞大的轮船。
大 海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7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童话,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本设计采用自由读、指导读、展示读、小组内PK读、组与组点将读等多种诵读方法,再现文中形象,感悟小溪流精神。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方式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形象,在学习中了解童话的特点,并完成“听、说、读、写”的系列训练。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口头评价和评价表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童话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感悟小溪流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困难,积极奋进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小溪流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请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注上音,把不理解的词语解释一遍,写在记录本上,力求掌握。
2、查工具书,了解什么是童话,童话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
3、查阅资料,了解严文井和他的童话。
4、提出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背景音乐丹吉布森《梦中的小溪》,教师有感情的诵读“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哼哼唱唱,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总是不断响着他歌唱的回声。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在他清亮的眼睛里,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像他自己一样新鲜,快乐。他不断向他所遇到的东西打招呼,对他们说:“你好,你好!”。
(背景音乐结束)教师激情导入:任何优美的旋律都有结束的时候,而小溪流有一个歌,却是永远唱不完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作家严文井先生的《小溪流的歌》,去倾听小溪流美丽的歌声和内心的颤动吧!
(多媒体展示课题、题记、作者。)
二、揭示目标,认知导航。
多媒体出示活动任务,学生齐读一遍。
活动任务:
1、理解文章的主旨。
2、感悟小溪流的精神。
3、了解童话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聆听小溪流的歌)
课前我们大家已经充分的预习了这篇课文,下面,给你3分钟的时间跳读课文,然后抢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1、小溪流的歌共有几个乐章?每个乐章的特点?
2、小溪流的成长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重点写的有哪些阻挠者?
(学生上台板书四个乐章: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特点:快活、旺盛、强壮、巨大。不是。重点描写的阻挠者是枯树桩、枯草、乌鸦、泥沙和沉船。)
教师评价,利用评价表加分。
四、互动探究,智慧共享
1、品读小溪流的歌
(1)分组从课文中找出枯树桩、枯草、乌鸦、泥沙、沉船与小溪流的对话。模仿他们的语气读一读。
(教师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情感。)
(2)将学生按小溪流的四个成长阶段分成四组,练习对话。
(教师要求:小组内分配角色,注意依据小溪流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特点,读出情感。)
(3)请各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对话。组与组展开PK。
(4)读后,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评价加分。
(5)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次分组练习对话。
(6)分角色配乐朗读:各小组推荐读得好的同学朗读对话,教师用概括性的话把四组对话连接起来。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宁静的生活2》)
(7)读后,再次请生作出评价加分。
2、感悟小溪流的歌
同学们的朗读就好像一首美妙的小溪流之歌在老师的耳畔响起,小溪流究竟唱了一首什么歌?为什么他的歌永远唱不完?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吧!
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推荐发言人来回答。
(多媒体展示:小溪流唱了一首欢快、不怕困难 、意志坚定 、勇往直前、不断进取、不自满 …… 的成长之歌。因为小溪流是不断成长,永远不休息的,所以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3、唱响小溪流的歌
(1)严文井先生的童话充满了童真童趣,诗意的语言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你读过的童话有哪些呢,骄傲的告诉同学们吧!
(学生可以与同位交流,可以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2)那么多的童话啊!静下心来思考一下,童话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大屏幕出示知识小贴士: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反映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3)学生齐读一遍。
(4)你喜欢童话吗?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我是---”为开头,构思一篇小小的童话吧!
要求:充分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
(教师可以做简要的示范。“我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春天的钟声敲醒了我甜蜜的梦。抖擞抖擞精神,舒活舒活筋骨,我开始了快乐的旅行……”)
五、赠送名言,拓展提升
多媒体展示,“轻轻告诉你: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地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正当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学生齐读一遍。
六、总结梳理,激励发展
这节课,我们在美妙动听的旋律中结识了一条勇敢向前,乐观坚定的小溪流。是啊,成长是一首歌,生活是一首歌。在我们成长的河流中,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急湍瀑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唱响我们自己嘹亮欢快的歌声,高歌前行!
板书:
小溪流 —— 快活 永 成
小河 —— 旺盛 不 长
大江 —— 强壮 停 壮
大海 —— 巨大 息 大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流利朗读全文,掌握“童话”的体裁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可加以延伸)。
2、能力目标:分角色懒得兼表演,培养想象力、课堂应变能力、表演才能;准确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帮助理解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发散思维,使文章主题获得新的生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欣赏帮助了解小溪流成长的特点,初步体验音乐与文学的共通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接受美的熏陶,以小溪流的精神比照自身。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小溪流的歌》可以说是一篇散文化的童话,语言比较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主题鲜明,也有想象表演的空间。教学过程应兼顾散文性和童话性两大特色,并以童话性为重。根据文体特征、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提示,教学重点确定为:1、分角色朗读兼表演;2、通过讨论了解小溪流成长过程及主题。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音乐欣赏进入情境,激发想象力。
教具制作
1、自制音乐欣赏带:包括打乱次序的四支乐曲和按正常次序录制的四支乐曲,取材于《d小调第一号奏名曲》、《故桃钳进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一般截取曲子开头一分钟左右的乐段,第一部分播放时间约5分钟,第二部分开头添加流水声,末尾添加涛声,播放时间约6分钟。
2、表演头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角色头冠,共13枚,由学生手工兴趣小组帮助制作。
课时安排
二课时至二课时半。第一课时主要是培养想象力、表演能力,激发学习情绪;的二课时分析小溪流的成才过程,各角色性格特征,以及对主题的讨论和拓展。第一课时是基础和铺垫,第二课时是深化和提高。
以下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分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今天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四文乐曲,这些曲子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在欣赏乐曲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些曲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再顺便想想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先请大家轻轻松松地欣赏音乐吧!
二、音乐欣赏
1、教师放音乐带第一部分(曲子间歇可提示)。
2、学生谈听完音乐的感想。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畅谈,教师鼓励学生随想象驰骋。如果有学生谈到感觉像水流,教师应自然地向课文内容*拢。
(学生思维活跃,能切合实际,大部分学生能联想到水流。)
3、教师放音乐带第二部分,并配乐朗读,朗诵内容为从文申抽取的适合音乐需要的优美文字。
(学生随音乐进入情境,表情愉快。)
4、指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中得到的美好感受带入课文。
三、自由朗读
要求:大声、流利地明读课文,可读全大,也可抽取喜爱的段落,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或已学过但仍未掌握的字、词,可以自由上台填入教师划定的板块——生字格中,要注意秩序。
(这一环节基木上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字词积累
学生自行分析生字格中的字词:哪些较难掌握?哪些容易出错?也可以自由选择预习过程中己掌握的词语造句,教师注意控制时间。
五、分角色朗读兼表演
1、选取角色:根据角色性格特征抽取学生表演,最好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及表演技巧。
(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气氛热烈,表演效果较好。)
2、抽取到的学生协商表演细节。
3、正式表演。
六、课堂小结
教师:刚才,在表演的过程中,你们有时大笑,有时鼓掌,为什么?
学生甲:他们演得好。
乙:他们有加上自己的话,还有表情、动作。
丙:他们还说英语,和课文不一样。
丁:达叫创意。
教师:这些同学对课文进行了加工创造,没台词的加了台词,有台词的添上表情、动作,这些*的是什么呢?
学生:想象力。
教师:对;童话就是想象的产品,想象力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只要忠实于原著,再大胆的思维也是可以的。今天达节课,我们通过音乐欣赏和分角色朗读让课文变“活”了,同学们也能初步感受到达些角色的性格特征,明天我们将深入分析这篇课文。
七、布置作业
a计划——基础题:分角色朗读。
b计划——提高题:制作连环画。
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任选一题,自由组合以小组形式完成,连环画可进行改编。
附:教学后记——关于教学过程几个环节的补充说明
音乐欣赏:在设计达节课的教学思路之前,我从一篇教学论文中看到达么一句话:“有学者指出,先知识后能力的课堂评价次序应改为。‘学习情绪——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把。‘学习情绪’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句话启发了我,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习情绪及能力培养。第二课时则兼顾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小溪流的歌》题目中既然有“歌”,用真正的音乐辅佐这一曲文字之歌不是更好吗?音乐与文学是有共通性的,况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不仅仅只是“语言和文字”,它的外沿应该更大更宽。因此,音乐欣赏是木课的导入,又不仅仅是本课的导入,它是整节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四支乐曲是从几十支曲子中通过不断的对比、淘汰挑选出来的,经过同组教师的试听及认可后,才制作成音乐带,四支乐曲的风格暗暗契合了小溪、小河、大江、海洋的特点,不过,在第一次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联想到其他
事物,教师也应当鼓励,也许有的学生感悟能力略差一些,但我相信,通过引导我能为他们打开心灵的另一扇门。引入音乐的目的不是培养理论分析家,只是激发想象,创设情境,并带给学生美的艺术享受。自由朗读,字词积累,这两个环节*的是日常的水磨功夫。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方法,可以算是“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分角色朗读及表演:达一环节原先有两种设想:1、分角色朗读并配背景音乐《海之诗》,这样可以与第一环节衔接更紧密,使优美的情境贯串全大。2、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以表演,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张扬个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文章的体裁,而且为了配合单元重点,我选择了检二种方案。
布置作业:配合学生的差异制定的递进式作业,学生有选择的空间;小组完成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9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进一步学习总分段式的写法。
3、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步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第2段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全文时如何把握住小溪流欢快、活泼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中的几个拟人化的句子。能从小溪流生动的形象体会出其中的寓意,以及要我们学习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文章脉络。
2、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的精神。
3、进一步认识总分段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2、揭题,布置预习。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想想这篇童话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2)认读词语,说说意思。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分段指导。
4、阅读课文1—3自然段。
(1)围绕课后1(1)自学课文1—3自然段,读读划划。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余思考:
你认为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指导用欢快、活泼的语调朗读此段。)
(3)自读第2自然段,并思考课后2。
A、指名读,问:这是什么段式?
B、小溪流是怎样玩耍的?(划出有关动词。)
出示有关动词,认读:
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挠(指导读好这些词,用轻快、活泼的语调读出小溪流的可爱、顽皮。)
C、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名读第3自然段,回答课后1(1)。
读了这一段,你感受到了小溪流的一种什么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
齐读第3自然段。
(5)指名读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课文二、三段,指导感情朗读。
2、进一步感受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断进取,热心为人们做事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指名读第1段。
2、说说小溪流在奔流中遇到哪些阻挡,他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二、阅读课文2、3两段。
1、默读第2段,思考课后1(2)。
2、读后讨论。
(1)小溪流和枯树桩是怎样对话的?
(2)指名分角色读,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响亮有力,意志坚强)
(3)枯树桩和枯草是怎样劝小溪流的?结果又如何呢?从小溪流的话中你看出了小溪流怎样的精神?
(4)指导读对话。
3、齐读第9自然段。
(1)思考: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奔流,结果是怎样的?(汇成大江,冲向海洋)
(2)指导读这一自然段。
4、指导分角色朗读2、3段。
三、总结全文,问:
学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想小溪流学些什么?(不断进取,永不停息,为人们做有益的事。)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复述、朗读中训练合作探究能力;认真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溪流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童话生动形象的语言;认真观察思考生活能力
教学难点:
童话中蕴含的人生的哲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导入
教师板书《小溪流的歌》,师生共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作者背景及相关内容,展示预习结果。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小溪流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学生自由读文,找出小溪流成长的四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课件。
2、问题思考: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什么变化?
小溪流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每个阶段成长的特点是怎样的?
小溪流一路上遇到过哪些阻碍?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品质?
小溪流具有什么品质?
3、学生自由读文,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预设
(1)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变化:快活 旺盛 强壮 巨大
(2)小溪流各阶段成长的情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特征的词各一个(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小溪流一路上到过枯树桩、枯黄的草、乌鸦、泥沙、沉船等。
(4)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也应该像小溪流那样,要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四、赏析、品读课文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段落?试作赏析和品读。
出示课件:音乐,小溪流成长动画
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组内讨论,班级交流
五、感情升华,感悟道理
1、小溪流究竟唱的是一首什么歌?
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小溪流是一首坚定、乐观、进取、永不停息的歌。
2、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
交流:学习小溪流的精神,不断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六、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都能给我们启示。由小溪流的歌你联想到什么事物也会唱歌?唱出的是一首什么歌?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所感,拓展思路。
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用我们的生花妙笔“唱”出生命的一首首动听的歌吧!
板书:
小溪流的歌
小溪流——快活 永 成
小河 ——旺盛 不 长
大江 ——强壮 停 壮
大海 ——巨大 息 大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体会“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的各自特点以及他们的象征意义。
3、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小溪流成长的过程。学习小溪流奋斗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准备:
彩笔,白纸。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有一首歌曲叫《泉水叮咚》。歌中唱道:“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
“泉水啊泉水你到哪里去?”它要流到小溪里去,要流到大海里去。当代著名作家严文进笔下的小溪流也“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小溪流的歌》。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师: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小溪流是怎样一步步成长壮大奔向大海的。
课文篇幅较长,教师要明确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
1、小组合作或自己查字典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难懂的字词
2、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的特征的词语,再看看各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征,在下面画上横线。
3、揣摩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及各个劝阻者的形象特点,把握各角色的语气语调,为分角色朗读作准备。
(设计意图:读熟课文,整体感知。)
三、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成漫画作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小溪流的逐步成长经历了几个阶段?(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
二、述——交流漫画作品
1、每组将推选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
2、推选一名作者讲述作品的'创作构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漫画作品,讲述作品的创作构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评——评漫画,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1)小溪流唱着歌儿流进小河,流进大江,流进大海,那么小溪流、小河、大江、大海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课文中一个词语来描述,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快活的”“不知疲倦的”“十分强壮”“无边无际”……等词语理解课文。
(2)四个劝阻者都有什么特点?
与小溪流的奔流不息相对照,抓住“发牢骚”“叹气”“懒懒地跟着”“恐吓”……等词语理解劝阻者得特点。
(设计意图:抓住了故事中艺术形象的特点,这就为评价漫画作品提供了依据。)
(3)小溪流唱着歌儿向前奔流,同学们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听到小溪流悦耳的歌声,那么小溪流的歌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除了它的歌声发生变化标志着它在长大,还有哪些变化可以表示它在成长?
2、学生评价漫画作品:哪些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溪流的活泼,小河的精力旺盛,大江的强壮,大海的无边无际?哪些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各劝阻者的特点?那些作品很好地反映了小溪流的成长、壮大过程?
(设计意图:将课文改编成漫画,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童话作品的再创想象力,而对作品的评价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童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四、读——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艺术形象
1、同学们的画很好地表现了小溪流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也表现出了力量的变化,小溪流在向前奔流的过程中到遇到了枯木桩等劝阻者,让我们再为漫画配上对白好吗?
2、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
3、指导学生评价朗读,提出评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把握小溪流的形象特点和精神。)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小溪流的歌》。
二、深入探究,领悟文章主题
1、课文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河、大江、大海分别是小溪流成长中的各个阶段,小溪流是起点,小溪流的的歌是整个水的生命之歌。他们都乐观向上、倔强、坚定、勇往直前,都为人类造福,都唱着同一首歌。以其他几个为题不足以涵盖水之歌的全部。
2、课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
课文中的“枯树桩”,属于社会生活中衰朽没落的事物,他们即将走完生命的历程,对于未来没有信心,只有牢骚。“乌鸦”属于社会生活中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了人,他们考虑的只是有没有“好玩意”。“泥沙”是跟时代或潮流前进了一段后,认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半途停顿起来,甘愿掉队的人。来反面表现了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可贵。
3、“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小溪流的歌”是一首快乐的歌,勇往直前的歌,积极进取的歌,永不懈怠的歌……
(设计意图: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领悟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词句积累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四、学习生字、词语
本课生字较多,可通过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
板书设计:
小溪流的歌
小溪流→小河→大江→海洋
│ │ ││
↓ ↓ ↓ ↓
快活不知疲倦十分强壮无边无际
《小溪流的歌》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积累文中生字词,理解“犟”的深层含义及文章主题。
2、能力目标:
在领悟、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想像、理解、评价以及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培养学生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弄清犟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它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旨,即对“犟”的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情境感悟教学法、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
2、学法。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通过个性化阅读和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大胆创新。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片)
导入:同学们,龟兔赛跑的故事,可能大家都非常熟悉,乌龟凭着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取得了胜利。今天,让我们再来看看米切尔·恩德笔下“犟龟”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解题。(板书“犟龟”)
学生谈对“犟”字的初步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读。
1、请以“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的故事。”的句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配以画面)
2、再看看哪些语句能表现小乌龟的“犟”,将这样的语句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
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投影显示要点)
1、犟龟一路上遇到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持什么态度?
请同学们分组找出相关语句,认真品味,表情朗读。
各组推选代表精彩朗读。师生共同评读。
2、“原来这是一只只管向前,不听别人劝告的`小乌龟。”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交流明确
3、请用一句话说说:我们今天认识了怎样的一只小乌龟?
评议小结。
4、质疑:同学们学到这儿,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学生互相质疑、解疑,教师适当引导。
如:小乌龟本想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然而最后它历尽艰辛参加的却是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这算不算成功?
四、拓展提升(投影)
1、试着讲出与本篇童话主旨相近的一两句名言、警句、成语、俗语。或自己创作一句含有类似道理的话。
2、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童话的主要特点吗?
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投影)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倔强的小乌龟,你认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什么时候也需要这般“犟”劲?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附:板书设计
认准目标坚持不懈
犟龟婚礼
勇往直前择善而从(最美丽最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