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探究
【教学设想】
学生课前利用早读课时间充分预习,扫清文字障碍,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大意。
【教具准备】
制作简单PPT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要求:读出意境,读出节奏。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初步感受诗歌前三章语言特点:重章叠句;把握诗歌内容大意: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追忆往事,感慨万千。
问:本诗描写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如果要把诗歌内容拍成电影镜头,一共可以拍成几个场景?(当一次导演)试着写出每个镜头的脚本。(做一回编剧)
明确:三个镜头。
镜头一脚本:一位面带饥色士兵在荒坡野外采集薇菜,不时遥望家乡(一~三章);
镜头二脚本:疆场上我方车马雄壮,装备精良,士兵们频繁换防,战场上奋勇杀敌(四、五章);
镜头三脚本:一位身心疲惫的戍卒返乡途中,顶风冒雪,泥泞路上艰难前行(六章)。
三、赏析画面,品味情感
(一)赏析镜头一
问:头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都以“采薇”起笔,依次写了薇菜的哪几种生长形态,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冒出地面)、柔(叶片柔嫩)、刚(茎叶粗硬)三种形态。用薇菜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反映了归期的一拖再拖,返乡遥遥无期,何时才能归家,深化了士兵思乡之情;同时士兵靠采集薇菜充饥,说明粮草不继,戍边生活异常艰苦,更加激起对温馨温暖家庭生活的想念。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
问:前三章除了借助薇菜的生长间接表达思归之情,抒情主人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还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
明确:直抒胸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从年头到年尾,戍卒的乡情也日益加重,心头烦闷,好像火烧一样,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靡使归聘”,同时还伴随着对家庭会发生变故的担忧。
问:开头三章总体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悲伤凄苦。
(二)赏析镜头二
问:四、五两章写了战场情况,并未正面描写敌我双方交战情景,而是写了我军车马、装备和换防情况,表达了主人公的哪些情感?
明确: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种思想矛盾给戍卒带来的是精神困苦。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诗风。
问:这个部分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雄壮中掺杂着悲苦。
(三)赏析镜头三
问: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此时战士的心境如何?
明确:从结尾四句可知,主人公的心情是悲哀的。
问:九死一生,能活着踏上归途,这本来是一件感到庆幸的事,然而我们为何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
明确:补充两首诗歌阐释回乡途中戍卒内心的悲苦不安。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誉作是《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今昔对比,乐景写哀,情景交融。诗句包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主人公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戍边士兵的心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后代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确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千年而不变,愈久弥芳。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当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感受现代人的思乡情怀。
板书:采薇思归 悲伤凄苦
疆场思归 雄壮悲苦
归乡途中 哀伤不已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先秦诗歌,诗经作为后世诗歌的源头之一,本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通过本文来体会诗经中风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情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所以把文本的艺术美合理的展现并加深学生的体悟是本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高一上学期,是一个衔接时期,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相对单一,语言表述缺乏准确性,提升分析能力和感受情感能力成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知识的构建与运用
进一步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掌握莫、华、常、棘通假现象及文中重要的实词。
体会诗经战争诗的美学特征,农耕社会家国矛盾心态,外战中的尚武精神,周代礼乐影响下的德化威服战争观。
培养学生筛选和提取重要信息的阅读能力。
组织语言较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
提升赏析诗文的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诵读文本,体味情感,梳理文章脉络。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调整语言,概括情感。
思辨的阅读,判定文本思想内涵
讨论探究,诗经战争诗的审美特征。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人性体悟和情感参与。
感受西周至春秋时文学庄严、肃穆的净化之美,崇仁尚德的美学渊源。
抵御外侵,反对穷兵黩武的精神影响。
教学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进入诗情,厘清文脉。
方法:提取文段关键句,以句带段,以点到面的入情,先把文章读短,再读丰富,加入联想与想象。见预习案第四项,“如果每一小节只选取一小句来表现情感,你选择哪一句,并简单概述情感”
农耕社会的家国矛盾心态和外战中的尚武精神在整个诗经战争诗中的示范作用。
方法:梳理和对比,
靡室靡家-------愤-------猃狁之故
靡使归聘-------苦-------我戍未定
我行不来-------忧------王事靡盬
在对比中可以明确突破。
诗经中战争诗一般不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如此处理,你认为好不好。
方法:对比和拓展阅读进行辅助,见预习案第五项《无衣》《破斧》
得出诗经战争诗的审美特质----礼乐制度影响下的崇德威服,西周至春秋战争诗的肃穆净化之美。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方法:自主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提示:鉴赏术语+内容分析+表达效果
教师评价及总结。
作业布置:1、牢记赋、比、兴的解释语句,结合文章的背诵深入感受
2、对《无衣》进行翻译并做简要赏析。
附文:
采薇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预习案
了解诗经相关常识,课后链接《毛诗序》《诗集传》
《毛诗序》,古代中国诗歌理论。著者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作,一说为汉人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一般而言《毛诗序》是指大序。作者有争议。
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毛诗序》具有特殊意义。《毛诗序》对诗歌的性质、内容、分类、审美特征、表现方法、社会作用等等方面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明晰的阐述。
字音字形
靡( )室靡家 猃( )狁( ) 不遑( ) 载( )饥载渴 王事靡盬( ) 岁亦莫( )止 牡( ) 牝( )鸡司晨 四牡骙( )骙 象弭( )鱼服
采薇全文四字对仗,整齐具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请认真诵读。
通过你自己的诵读,如果每一小节只选一小句(四字句)来表现情感,你选择哪一句,并简单概述情感。
第一小节选句 , 情感:
第二小节选句 , 情感:
第三小节选句 , 情感:
第四小节选句 , 情感:
第五小节选句 , 情感:
第六小节选句 , 情感:
五、拓展阅读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阅读笔记:
国风·豳风·破斧
先秦:佚名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吪。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注解: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qiāng)。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方形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匡正四方之国平息了叛乱。可怜我们这些战后余生人,也是非常命大亏苍天有眼!
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斧:斧头。圆孔曰斧。斨:斧的一种。方孔曰斨。四国:指殷、管、蔡、霍,即周公东征平定的四国。或以为殷、东、徐、奄四国。一说“四方之国。皇:同“惶”,恐惧。哀:可怜。一说哀伤,一说借为爱。我人:我们这些人。斯:语气词,相当于“啊”。孔:很、甚、极,程度副词。将:大。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qí)。周公东征,四国是吪(é)。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齐刃凿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教化得四方之国秩序井然。可怜我们这些九死一生人,得苍天佑护结局多么良善!
錡:凿子,一种兵器。一说是古代的一种锯。吪:感化,教化。一说震惊貌。嘉:善,美,好。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qiú)。周公东征,四国是遒(qiú)。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激烈征伐中椭形斧砍坏了,我们的独头斧也砍得缺残。英武的周公率领我们东征,四方之国边疆巩固又安全。可怜我们这些劫后余生人,也真是吉庆有余福禄无边!
銶:即”锹“。一说是独头斧。遒:团结、安和之意。一说是臣服。休:美好,与”嘉将“意同。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3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⑵ 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⑶ 掌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⑵ 小组讨论,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启发:
⑴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采薇》是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边塞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⑵ 这首边塞诗,它的抒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改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朗读它?
学生讨论明确:基调凄凉、忧伤,语调低沉,语速缓慢。
⑶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用铅笔划分本诗的节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⑷ 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本诗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要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此情此景。)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语句,用较优美的语言翻译全诗)
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5、再读全诗,把握本诗的创作思路:
明确: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对话和文本研讨(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下列问题,应给出基本要点)
1、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是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求学、做官、战争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导致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2、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之愁的句子。(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组交流,
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交流显示: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曰归曰归,岁亦阳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基本要点:
这是《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本诗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都是“兴”的表达方法。
“薇”巢菜,是乡间常见的事物,是家乡常有的野菜,这自然能唤起思乡之情。
4、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点:
第2段,从空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方面渲染乡愁。
第3段,从时间上表现乡愁之浓,从“我”这方面渲染乡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基本要点: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基本要点: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8、带着情感再读《采薇》,同时在头脑构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读抒情语段,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表述:
这首诗,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妻子正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也许他的恋人正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他终于上路了,虽然是一个人在落寞的独行,但是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教师小结: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边战士,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将帅之责、戍役之苦,更写了“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等戍边将士的忠诚之心,他们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他们的思乡之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将士思归的情感。
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读本诗的艺术魅力
1、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情感,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首诗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基本要点: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
四、五两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末章写解甲归里,用了对比手法。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有动作描写,又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体诵读本诗,体味语言上的特点──重章叠咏,一唱三叹。
体味要点: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拓展迁移,开阔视野
1、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写出你读过的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七、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设计】
诵读──品读──美读
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艺术提升
内容、结构篇章、语言情感、意境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采薇名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2、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一吟品其物
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吗?
莫止 不遑 启居
靡盬 烈烈 归聘
孔疚 彼路 骙骙
象弭 所腓 雨雪
2、请复述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要求:1、按时间前后顺序;
2、100字以内。
二吟品其情
1、这首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尽可能用文中词语概括。
三吟品其法
1、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补充:古人对最后一章的评价: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
——方玉润《诗经原始》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润《诗经原始》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清 王夫之
四、由此及彼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问题: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六、课外作业
1.必做题:
阅读《语文读本》第十课《国殇》,体会诗中所歌颂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2.选做题:
(1)将你的困惑写出来,然后查找资料,试着去解决。
(2)把你的收获也写出来,利用课外的资料验证、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