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2023-12-22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策略

  课前了解季羡林、阅读《赋得永久的悔》一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多读、读中感悟和读后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品读,升华学生情感,受到思想教育,使其学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1)理解“寝不安席”“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3)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整段话。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有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有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写法。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播放歌曲)

  2、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你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

  学生畅谈

  板书设计:

  亲生母亲 —— 悔恨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 —— 热爱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

  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3

  课前准备:

  分发资料,指导分小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季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去感受从他笔下流淌出的《怀念母亲》,板题。

  2、指导读课题。

  3、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作者对这两位母亲的感情是怎样?指导提炼重点词。

  二、抓主线,感受怀念:

  1、请同学们快速扫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集中写到这两位母亲的句子一共有几处?

  2、每次都提到生母和祖国,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同样)

  三、自读感悟失母之痛:

  课文中写作者怀念生母时多次写到了哭,请大家快速的默读课文,看看一共有几次?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结合阅读记录单边找边划,并把自己的感悟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自读感悟记录单:

  哭了几次

  在什么情况下哭的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1汇报:“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这是在母亲去世后哭的?

  师引导:这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他为什么这么痛苦不堪?

  预设:是因为······;还是因为······;还是因为?·····

  小结:最亲最爱的母亲去世了,从此,再也没有······;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更没有人·····

  (课件过渡)“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觉得作者恨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我痛哭了···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生2汇报:“看到他的深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地下母亲,真想哭!”

  师引导: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他都想起了和母亲在一起的哪些场景?(资料:年幼时)······爱没有地域之分,没有国别差异,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用生命爱着自己的孩子。

  生3汇报:“夜里梦到母亲我是哭着醒来的。醒来之后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师: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他梦到的母亲是什么样的?(这里为什么是幻出,而不是想起呢?)

  过渡:想母亲,但却永远见不到她,所以只能寄托于梦境,然而母亲的面容,每一次都是这般地梦幻迷离,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四、合作体会思国之情:

  过渡:不光是想母亲,初到德国的季先生,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祖国,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作者的日记中去体会一下季老对祖国永不改变的情怀。

  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问题

  探究的结果

  1、从日记的时间上可以看出什么?

  2、作者的怀念情绪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3、作者怀念祖国,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怀念什么?

  分小组逐条汇报探究的问题。预设:

  问题一:从日记相隔的时间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怀念非常频繁。

  问题二:作者的怀念情绪一般发生在黄昏的时候?(是啊!黄昏时分,既是行人回家、鱼船靠港,鸟儿归巢的时刻,也是游子思乡愁绪最为活跃的时刻。

  (不久外面就黑了···)

  师:他想到了故乡的····还想到了故乡的···还想到了故乡的····他想到了和朋友····还想到了和朋友···还想到了和朋友···

  小结: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一个人置身国外,举目无亲,出门看到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听到的是一串串没有乡音的语言,回到家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面对空荡荡的房子。

  问题三:作者怀念祖国,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怀念什么?(故乡、故乡的老朋友、亲人)

  师概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几句话,让我们听出作者的怀念。

  课件出示:

  “我现在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想家,想故国,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都没有了······”

  “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五、总结升华:

  (配乐)十一年的留学生涯,既没改变季老身上流淌的炎黄血液;十一年的思念之苦,也没抹去季老的故园之梦;十一年留学归来的,是一位学富五车、决心为国贡献才智的季老先生。

  情景练笔:季羡林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期望,学成归来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去给母亲扫墓。他来到母亲的坟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泪夺眶而出,他究竟要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写他的此时的心声。

  课件6“娘,······”串读作品

  x年,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们给他写的颁奖词(播放视频)

  小结:季羡林先生,这位东方文学大师一生笔耕不辍,用他的人生信念诠释了一位东方学子的爱国情怀。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却把对母亲的怀念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六、写法点拨:

  1、表达形式:这么感人的一篇文章,季羡林先生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他的感情表达出来的?让我们先看一看这篇课文在形式上跟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观察课文(穿插了日记和散文,使表达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写作方法:首尾呼应。

  观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我们的阅读才刚刚开始。推荐读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真情季羡林》也让阅读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七、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痛悔思念

  同样崇敬、同样挚爱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4

  教材解读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此文体现语文人文性一面的应该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语文的工具性一面则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这两者完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课堂。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理解“奔丧、弃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可见一斑、怅望灰天”8个词语。

  2、熟读课文,体会季老的爱母之心、爱国之情,传达“爱国应从爱母亲做起”的道理。

  3、凭借阅读经验找到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并从中体会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落实“从关键词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从关键词句中体会文章表达出来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预习作业

  1、自学课文生字词,感情得体的出声朗读课文,读流利。画出你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或自己想办法解决,或上课时设法提问。

  2、作者怀念的是谁,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我对她们同样的怀念?

  3、用横线画出我怀念生身母亲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用浪线画出课文中体现我怀念祖国母亲的词句,写下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谈话:孩子们,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随便聊聊)

  谈话,导入,检查预习1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今年七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知道,他生前最悔恨的是什么吗?(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赋得永久的悔》)

  简要介绍季羡林生平。(可以幻灯出示资料及照片)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说到了故乡、母亲,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魂牵梦萦的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疏通词句(即完成预习一)指名说说,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引入“怀念”,进入第一板块。

  第一板块抓课文主线,完成预习2

  1、理解“怀念”(明确“怀念”是过去经历的一些场景、声音、事件在脑海里的回味,其主要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内心体验)

  2、品读“怀念”。“我”怀念的是谁?母亲是指谁?(生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课文中哪个关键词可以读出我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怀念?(学生自由表达预习时的收获)

  关键词句:……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频来入梦”,可结合下文中日记日期的频繁,下文中“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第二板块品思母之痛,完成预习3

  读“频来入梦”这一句,引入“思母之痛”(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为什么”,我们来帮他看看为什么!)

  1、出示第二自然段(我六岁离开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自读,说说读后的感受。(抓住几个量词:只待了几天、只活了四十多岁、痛哭几天、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体会作者心中的痛与悔)

  2、补充《赋得永久的悔》中的几段,加深这种感受(在季老的另一篇文章中,他详细的记叙了和母亲的点点滴滴,我们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3、学生快速浏览上面的三个片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母亲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我”,可是还没等“我”有迎养母亲的机会,她就已经走了!这,怎不是“我”心中永久的痛与悔啊!(引读: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就因为这样,母亲频来入梦!

  第三板块品念国之切,完成预习4

  远在异国他乡,孤寂的“我”频入梦中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这又是为什么呢?读读季老的日记吧!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1、自由品读日记,谈谈体会。

  2、关键词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的糊在心头。理解:他因为什么感到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可联系上下文)既然思念是凄凉的,有为什么这凄凉与普通的不同?甜蜜的是什么?浓浓的味道是哪些往事?(来个小练笔吧!写写季老会想起故国的什么)

  学生练笔,之后交流。

  这些凄凉的、甜蜜的往事交织在黄昏的暗夜中,浓浓的糊在“我”的心头,“我”的心又怎能平静!“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怀念故国的心声!(引读:11月18日……这种思念是如此的真切!11月20日……时间越久,思念越深,甚至窗外的风也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11月28日……)

  第四板块融合情感,升华情感

  1、日思夜想,想念母亲,想念祖国,那样强烈的情感始终贯穿了季老厚厚的一本《留德十年》。我们所读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就像季老所说“可见一斑”。(理解“一斑”)他在《寻梦》中这样写到:(出示《寻梦》开头与结尾两段)齐读

  2、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母亲怎样的面影?你又看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指名说说)

  3、再读这几句(将它们改写成诗的形式出示)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怀?

  4、总结:苦苦的追寻啊!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声声地呼唤啊!只为得到一个美丽的微笑!一次次流泪,只因“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次次流泪,只因无法归故国!季老的心中始终回荡着这样几个字:母亲!祖国母亲!课后去读读季羡林的其它作品吧,再次体会一下这种魂牵梦萦的情感!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 、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辨析字形、词义。

  2、初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并摘抄相关句段。

  3、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首尾呼应。以及文章特有的引用格式。

  二、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来自谁的哪篇文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今天我们再来品味季老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散文。感受季老对母亲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

  一)围绕课题,检测预习。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1、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再读题目,你都知道了什么?

  2、引入第一段的感悟。了解写法“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母亲指“生母,祖国”(板书)

  明确文章中心句“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读后,尝试缩句。找出季老对两位母亲深沉的爱——敬意、爱慕(板书)

  3、过渡:季老何以怀念母亲,何以离开母亲?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去寻找答案。

  二)且读且思,抓关键词句,理解“恨之深,悔之切”。

  1、指名读第二段

  1)读中理解“弃养”揭示怀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离开了我(板书“离开”)

  2)抓关键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概括成语(寝食难安)

  3)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4)再读。范读创设情境,自主练习。

  5)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悔”。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读)。

  三)自读自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魂牵梦萦。

  1、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板书“离开”)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季老是如何表达的呢?(日记)

  2、介绍引用较多文章的另一种格式。以冒号标注开始,另段用不同字体表示。后面对散文的引用也是如此。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

  3、默读。勾划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

  4、交流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指导“凄”的写法,理解“凄凉”的词义。指导朗读。

  2)11月20日日记。指导“不能忍耐”。

  3)11月28日日记,第五段。抓关键词“思潮起伏”“心潮腾涌”,感受作者所思之乱,所想之多。指导朗读。

  4)朗读第七段,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段对文章的总结,情感的升华。并点明其与开头的呼应。

  五)拓展阅读《永久的悔》《寻梦》。

  1、大家已经被季老这深沉的爱所感染,可他自己却不断在问自己(读第三段)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谈体会。引入游子思乡的诗词。

  3、请同学们再回到文章中,与季老对话,与文字同游。找找你心中的“为什么”。

  4、默读,生疑。

  5、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六)积累词句,总结文章情感基调,升华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把刚才你勾划的季老魂牵祖国的句子抄一抄,再来体会季老对祖国的眷恋,写一写你的体会。

  2、我这有四句话“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这是季老送给大家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键词句的幻灯片、《我的中国心》歌曲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引导回忆,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吗?那作者是谁?他就是著名学者,被人称为“国宝”的季羡林

  2、学生交流季羡林生平资料

  3、引导:季羡林虽然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自己的母亲感情极深,母亲去逝时,他曾写了一篇文章《永久的悔》:

  ⑴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⑵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⑶出示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⑷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两位母亲指得是谁,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生读一读,想一想,结合重点词语说一说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新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1.借助字理理解“频”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频来入梦”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体会“凄凉、甜蜜”等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后的悔恨以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猜他是谁?

  2、简介季羡林。

  3、提起季羡林,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他,了解他。(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想一想:

  母亲指的是谁?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三、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师: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

  1、会读书的同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频来入梦)

  2、板书并指导书写“频”。

  3、会读书的同学,又可以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

  (二)品读思母之情

  1、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11月18日的日记,了解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

  2、利用资料补白,体会季母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3、学习第二自然段,利用音乐渲染,教师引读:“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一生接读;

  师引读:“我曾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女生齐读;

  师再引读:“当我赶回家中,看到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全班齐读。

  (三)品读思国之情。

  1、自由朗读季老的其余几篇日记,想一想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2、默读11月16日的日记,完成想象说话:

  因为季老想到,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因为季老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3、全班齐读11月16日的日记,男生齐读11月20日的日记,女生齐读11月28日的日记。

  (四)抒发情感。

  纵情朗读散文《寻梦》的开头与结尾,思考交流: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面影?

  2、你从这开头结尾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3、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四、总结全课。

  五、拓展升华。

  1945年,持续了6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闭幕,归心似箭的他头也没回,登上了回国的吉普,并写下了一首诗(课件,音乐)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生齐读后欣赏《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仿照11月18日的日记写一篇日记。

  3、搜集有关“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散文等,举办一期展览。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母祖国

  敬意爱慕

  频来入梦

  设计思路

  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由猜猜他是谁导课,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课件出现季羡林生平资料及照片,加深对季羡林的了解,萌生对季老的崇敬之情。

  这样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之外,还可以很快地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借助课件出现课文主线,并突出强调“频来入梦”一词。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初步掌握抓住一个重点词语“频来入梦”学习整篇课文的方法。抓住主线进行教学,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掌握将文章读薄、读厚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不断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补白资料。

  体会母亲对季老的爱,从而感受季老对母亲的爱。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并出现背景音乐,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

  新课标指出,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引读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的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失母后那无尽的悔。

  课件出示想象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季老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体会浓浓的赤子之心。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除了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通过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也是攻克难点的一条捷径。

  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在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课件出示补充的诗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将教材内容有机地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并增加了课外的知识。

  课件出示作业内容。

  作业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深一层体会,又有课堂上刚学到的“触景生情”写作方法的运用,同时还有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与单元要求一致,并将课内所得延续到了课外。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0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思想】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拓展与延伸】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7月11日,我国的国学泰斗季羡林老先生与世长辞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寿的老人,他对于自己的母亲却有着极为深切与细腻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抒情散文——《怀念母亲》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看看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体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教学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抒情情散文一个特有的写作特点:开头点题,提示文章的中心;结尾总结全文,再次提示文中的中心;首尾呼应,更是增强作者情感的表达。

  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的基调,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试着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深深的母子之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找出描写“生母”的部分,试着以作者的身份与感情去自由地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抓住关键的词语与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

  1、思考:这一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怎样的怀念之情?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与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教学提示:要求学生一定带着感情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说出自己的理解。随着理解的加深而进行反复地个性朗读。

  教学参考:关键词语: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也说“抱恨终天”。

  2、请以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感情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呢?看谁读得好。

  教学提示:锻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又用情感(心)去朗读课文,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要积极鼓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用心,用情感,进入角色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剩余的部分,要以“读”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与季羡林老先生一起怀念了他的母亲。这节课,我们一起感悟他对祖国母亲的那份深深的赤子之情。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怀念祖国母亲?这一部分只是在写怀念祖国母亲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理解“家”与“国”的关系,体会到身在海外的游子,他们的“家”即是“祖国”,已不再是自己的那个小家。母亲即是祖国,而不仅仅是那个只属于自己的“母亲”。

  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其实与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母”的感情的一种迁移,正如开头作者所说:“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和爱慕。”

  从“母亲频入梦来”和“这个母亲也频入梦来”可以体会到这一部分其实是在写对两个母亲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谈谈自己对其中情感的体会与理解,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提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内容朗读。一定要先弄清作者的感情,然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课文要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参考:

  附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四、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教学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作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珍惜现在的生活,爱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五、听《寻梦》的朗读录音。

  拓展阅读材料:赋得永久的悔

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12

  一、成功之处

  1、自主预学,注重基础。

  预学是互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学充分,课堂上的学生展示才会精彩,教学目标才会有效达成。所以在课前,我就设计了预学单,在预学单上包含了认读生字和词语,理解重点词语,读熟课文,画出感受较深的句子批注体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在开课后,首先检查预学情况:认读生字和词语,回顾季老在课文中写到两个母亲及对两个母亲的主要情感。接下来教师开门见山提出: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季老对生身母亲的感情。然后教师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目标,进入互学阶段。

  2、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学生围绕“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季老对母亲的爱?”开始学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好批注。巡视时,我提醒学生注意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然后展开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时,我深入小组指导小组分工,指导他们交流方法与步骤,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小组展示。

  二、不足之处

  评学环节,我的设计是,读了课文我们被季老对母亲的思念所感动,此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母亲说吧。现在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在班上交流后回家对妈妈讲。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所以学生都有很多话说,有的说的感人,有的说的真诚,但是时间仓促,交流不够广泛。

  三、改进措施

  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语言更丰富,对学生的困惑或思维障碍准确掌握,要预设充分,才能让学生体会深刻。